○汪 瑩
(南京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210097)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是江淮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南京方言本為吳語。由于歷史上多次北人南下,特別是4世紀永嘉之亂,晉室南渡,大批北方士族和平民為避戰(zhàn)亂,遷徙至此,南京方言漸次改變吳語性質,演變?yōu)榻垂僭挗佟?/p>
近年來,隨著教育普及,城市化進程加速,普通話大力推廣,南京方言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本文選擇歷史層次復雜的果攝,探討其歷史層次,討論形成歷史層次的原因和方式,分析南京方言的發(fā)展趨勢。
南京方言果攝有[o]、[uo]、[?]、[a]、[?]、[yo]、[ye]七種讀音形式,其中,[o]、[?]、[yo]為南京方言的固有形式。詳見表1。
表1南京方言果攝今讀表
表1顯示,A類為南京方言果攝的固有形式,即底層形式②;E類為最新音讀形式,十分接近普通話。由A至E可以看出,果攝的[?]是最先開始受權威官話(普通話)的影響開始變化的,[ye]次之,[?]再次之,[uo]最晚。
[uo]、[a]、[?]、[ye]不是南京方言本來就有的,而是從異方言(主要是普通話)借入的。這些借入的音類與南京方言的固有音類互相競爭、疊置,甚至逐漸取代、替換南京方言的固有形式,究竟經(jīng)歷了怎樣的過程?下文詳細論述。
南京方言果攝多種讀音形式,體現(xiàn)出不同的歷史層次,可分為四類。
1.讀[uo]的歷史層次。來源于果攝一等(見系只有少部分),如“多、拖、左、波、破、多、坐”等。由表1可知,[uo]出現(xiàn)的時間最晚,與[o]仍處于競爭、疊置的階段③。雖然只有[uo]與[o]兩種音讀形式,但實際上有3種歷史層次,只不過語言接觸過程中,由于語音形式相近,[uo]被本土的[o]改造,仍沿用了[o]的讀音形式而已。它的歷史層次和演變過程應為:
[o]→[o]→[uo]
2.讀[?]的歷史層次。來源于果攝一等見系。如“歌、可、餓、河、科、課、訛”等。這些字在普通話中韻母為[?],是南京方言沒有的音類。借用這個音類只有兩種途徑:一是“移植”,即完全使用普通話的[?];二是“改造”,即用本方言音系里相近的音類替換。顯然,南京方言選擇的是第二種。
[?]在南京方言中普遍存在,假攝開口二等麻韻知系、山梗攝入聲等韻母均為[?]。古代漢語果攝歌、戈韻與假攝麻韻關系密切,上古時期均為歌部,至隋唐《切韻》時期才分化出來。普通話的[?]在南京方言中讀為[?],既符合語音演變的規(guī)律,也遵循南京方言自身的音系。它的歷史層次和演變過程應為:
[o]→[?]
3.讀[a]的歷史層次。此類字在南京方言中甚少,只有“他、大、哪、那”四個,底層形式為圓唇的[?]。普通話韻母為[a]的亦只有此四字。但溫州、梅縣、廈門等方言,果攝主元音為[a]的字很多。詳見表2。
表2各方言果攝今讀表
表2顯示,溫州、梅縣等方言果攝主元音為[a]的字較南京方言多出許多,尤其是溫州方言④。
[a]類讀音形式應為古音的遺留。根據(jù)王力《漢語語音史》的擬音,先秦至明清果攝(上古為歌部)經(jīng)歷了元音高化的過程,由[a]變?yōu)閇?]。見表3。
表3歌部(歌戈韻)讀音演變表
表3顯示,南京方言果攝“大、哪”等讀[a]韻當為古音的遺留??墒俏覀儾唤獑?,為什么這幾個字保留了而其他字沒有呢?
可能性一:與麻韻(假攝)合流
由表3可知,歌戈韻與麻韻分化至隋唐才發(fā)生。此前二者交叉、合流現(xiàn)象很多。南京方言麻韻舊讀[?],今讀[a],如“爸、媽、茶”等;與“他、大、哪、那”讀音相同,可見此四字確與麻韻合流。但是這仍然無法解釋為什么只有這些字讀[a]。
可能性二:條件式音變
“他、大、哪、那”均為端系字,或許是由于聲母的影響導致它們?nèi)员A艄乓??這個解釋恐怕站不住腳。同為端系的“多、拖”等為什么不讀[a],而讀[uo]呢?
可能性三:與常用度有關
“他、大、哪、那”均為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在語音演變中,基本詞匯的演變最為緩慢。鄭偉(2009)指出:“這些詞由于使用頻率高,會成為音變過程中的頑固派,于是保留了中古-ɑ類讀音?!⒋?、那’在吳語中讀-a韻都屬于讀書音,借字北方官話?!雹菘墒瞧渌瑯映S玫脑~產(chǎn)生變化,如“多、坐”等,因此這個可能性也被否定。
可能性四:《切韻》是一部綜合各地方音的韻書
周祖謨(1966)指出:“《切韻》是根據(jù)劉臻、顏之推等八人論難的決定,并參考前代諸家音韻、古今字書編定而成的一部有正音意義的韻書,它的語音系統(tǒng)就是金陵、鄴下的雅言。參酌行用的讀書音而定的。既不專主南,亦不專主北,所以并不能認為就是一個地點的方音的記錄?!雹抟虼?,它的語音系統(tǒng)不能嚴整地適合某一地方言的演變。
4.讀[ye]的歷史層次
來源于果攝三等,字很少,如“茄、瘸、靴”等。兩種音讀形式[yo]、[ye],也表現(xiàn)出兩個歷史層次:[yo]→[ye]。但老派南京方言是沒有撮口呼的,因此[yo]之上還應有個讀[io]的層次。其歷史層次和演變軌跡應為:
南京方言果攝固有形式為o(yo)、?,由于文教傳習、媒體影響等,普通話成分不斷滲透、嵌入,南京方言果攝出現(xiàn)多種音讀形式,分屬不同的歷史層次。這些變化有的為條件是音變,如見系大部分韻母為[?];有的是詞匯擴散式音變,如“他大哪那”韻母為[a],保留了中古時期的韻母形式。
南京方言果攝韻母固有形式與普通話韻母形式并存,同時向普通話集中靠攏。其歷史層次與演變軌跡可表現(xiàn)為:
這實際上是南京方言入聲韻向普通話集中靠攏的具體步驟和軌跡。三個層次是同時并存的,是正在進行中的、異質有序的變化。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普通話是如何一步步影響、滲透、嵌入,最終取代南京話的。
【注 釋】
①南京方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屬于吳語,現(xiàn)今屬于北方方言,從吳語到北方話是很大的轉變。(詳見鮑明煒1986)
②王福堂(2007):“底層原是地理學名詞,指最深處的地質層次,有時會有露頭。語言學借用這一名詞,用來指歷史上已經(jīng)被替換掉的語言留下來的痕跡(大多體現(xiàn)為音值特點或個別詞匯)?!?/p>
③陳忠敏(2007)指出語言接觸造成的語音層次的演變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土語的共時音系里出現(xiàn)異質成分(synchronic foreignness);第二階段,外來讀音本土化(nativization),異質成分消失;第三階段,外來讀音反客為主,土語成分作為底層(substratum)因素殘留其中?!?/p>
④鄭張尚芳.溫州方言歌韻讀音的分化和歷史層次[J].語言研究,1983(2).
⑤鄭偉.吳語太湖片果攝的演化模式與歷史層次[J].語言科學,2009(4).
⑥周祖謨.<切韻>的性質和它的音系基礎[M].問學集,中華書局,1966.
[1]鮑明煒.南京方言歷史演變初探[M].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
[2]陳忠敏.語音層次的定義及其鑒定的方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戴黎剛.閩語果攝的歷史層次及其演變[J].語言研究,2005(2).
[4]顧黔R.V.Simmons.漢語方言共同音系研究[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5]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中的層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王洪君.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M].商務印書館,2014.
[7]王力.漢語語音史[M].商務印書館,2010.
[8]徐通鏘.歷史語言學[M].商務印書館,2008.
[9]鄭偉.吳語太湖片果攝的演化模式與歷史層次[J].語言科學,2009(4).
[10]鄭張尚芳.溫州方言歌韻讀音的分化和歷史層次[J].語言研究,1983(2).
[11]周祖謨.<切韻>的性質和它的音系基礎[M].問學集,中華書局,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