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獎項對有志于在美展獲獎的藝術家們具有現實意義上的“指導價值”,小C戲謔道。從數據統(tǒng)計和事實上看,回顧近幾屆美展的情況,說少數民族題材和革命軍旅題材是藝術家決戰(zhàn)全國美展的“致勝法寶”一點也不過分。
小C覺得少數民族題材的畫作是整場美展最讓人審美疲勞的作品,一向吹毛求疵的他,為了說明問題,特地統(tǒng)計了數據:今年美展少數民族題材作品獲得2件金獎,2件銀獎,9件銅獎,7件優(yōu)秀獎,占到獲獎作品總量的12.4%,在藝術已經日趨多元的今天,這個比率確實高得值得深思。其實,不僅是全國美展,在國內很多其他的藝術展覽中幾乎都可以看到少數民族題材作品的身影。
那么,這些少數民族題材作品能夠如此受到評委和藝術家們鐘愛的原因究竟何在?公允地講,少數民族題材美術,是中國當代美術史上非常獨特而重要的藝術現象。自從新中國成立,很多被稱為經典的美術作品都是少數民族題材,這一現象在業(yè)內被稱為是“少數民族現象”。改革開放后中國美術作品第一次被廣泛關注就是從少數民族題材作品開始的。
1980年,陳丹青在中央美院畢業(yè)展上展出了他的《西藏組圖》,這幅寫實主義的史詩佳作與羅中立的《父親》并稱為中國當代美術史的里程碑。此后,諸多少數民族題材的畫作和畫派紛紛產生,出現了包括周春芽《藏族新一代》和張曉剛《天上的云》在內的一批以少數民族為題材的優(yōu)秀作品。
但小C覺得,在全國美展上絕大部分參展的少數民族題材作品在創(chuàng)作手法和表現主題上卻普遍罕有新意,一個最明顯的感覺是,我們有56個民族,可美展作品涉及的大都是藏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在本屆全國美展上,臉帶高原紅的藏族老者、蒙古族的漢子、維吾爾族的姑娘可謂隨處可見,這也難免讓人覺得民族題材作品有模式化的嫌疑。加之美展上的少數民族題材作品數量實在是太多,導致參展作品整體比例失調,讓人產生審美疲勞之感,大有過猶不及之勢。
除了少數民族題材外,美展的另外一個熱門題材就是軍旅生活,回顧全國美展史,很容易發(fā)現美展參展作品的軍事題材作品重復率高這個現象,已經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以1999年第九屆全國美展到2009年第十一屆全國美展這三屆金獎作品來說,國畫金獎作品共8件,其中《雪狼突擊隊》、《嫩綠青紅》、《抗聯(lián)組畫》、《民兵史話長卷》是軍事題材,占半數之多;油畫金獎作品共8件,軍事題材或革命歷史題材,也占到了半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的金獎作品雖然沒有軍旅題材作品出現,但是銀獎和銅獎各有2個,獲獎的軍旅題材作品總數達到25個?!堆├峭粨絷牎返淖髡?、軍旅畫家苗再新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軍事題材的創(chuàng)作幾乎已經窮盡了,不論從正面表現訓練的、戰(zhàn)斗的,還是側面休息的、娛樂的、探親的,各個方面都有過。仔細看一下歷屆軍事題材的作品,很難再找到特別新的角度了。”
小C觀察了一下,在美展上除了軍旅題材的作品數量頗豐外,解放軍藝術家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創(chuàng)作群體,每次美展結束后,對參展藝術家的籍貫統(tǒng)計中,解放軍藝術家都是被作為一個獨立的群體單獨列出的,此次美展中就有將近20幅作品是由解放軍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據悉,為了準備這屆全國美展,早在2013年5月,總政宣傳部就借鑒歷年軍隊參加全國美展的經驗和做法,在北京舉辦了“全軍美術骨干造型培訓班”,來自全軍的43名美術骨干進行了為期65天非封閉式培訓學習。2014年5月,總政宣傳部又從全軍各大單位抽調了多位專家,分成多組到各兵種和軍區(qū)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輔導督促工作,以保證解放軍藝術家打造精品力作來參加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從相關報道中不難發(fā)現,不但總政宣傳部對解放軍參加全國美展給以高度重視,解放軍藝術家群體也是把參加全國美展當做重要來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