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敬瑜
摘要:愛德華·麥克道威爾(Edward MacDowell,1860-1908)是19世紀下半葉美國最有聲望的作曲家、鋼琴家、教育家。麥克道威爾的鋼琴組曲《海》是一部具有豐富音樂內涵的作品,音樂上充滿了張力與表現(xiàn)力。在教學與演奏中,要先從總體上把握音樂,再從密切聯(lián)系的細微之處細致分析彈奏,方能體會作曲家的意圖,彈奏出較為完美的音樂。本文對《海》之第七首、第八首的演奏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麥克道威爾 《?!返谄?第八首 力度層次 演奏技巧
一、創(chuàng)作背景
愛德華·麥克道威爾(Edward MacDowell,1860-1908)是19世紀下半葉美國作曲家、鋼琴家。鋼琴組曲《?!穼儆邴溈说劳柕耐砥谧髌?,共八首。1898年麥克道威爾在彼得伯勒創(chuàng)作了這部作品。
二、演奏詮釋
在筆者的《論麥克道威爾鋼琴組曲<海>之第一首至第三首的演奏》一文中已從整體上包括創(chuàng)作內容以及創(chuàng)作手法等,對鋼琴組曲《?!纷隽艘粋€概述,從多個角度分析了《海》之第一首至第三首的演奏與教學要點,并在《論麥克道威爾鋼琴組曲<海>之第四首至第六首的演奏》一文中將第四首至第六首做了分析。這里僅沿用前文的分析方式對《?!分谄呤住⒌诎耸椎难葑噙M行分析。內容包括音樂形象及音樂背景分析、力度層次分布、教學及演奏要點(包括彈奏時的音樂形象聯(lián)想、用力方式、觸鍵方式等,根據(jù)作品特點的不同,做不同詳略的分析)等方面的內容。
三、作品分析
(一)第七首《鸚鵡螺》(Nautilus)bA大調
音樂形象:《鸚鵡螺》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美國作家Oliver Wendell Holms的詩歌《帶房間的鸚鵡螺》(The Chambered Nautilus),鸚鵡螺有著美麗的花紋,作曲家將它看作帆和船。這首作品精致而淡雅。全曲演奏注釋:微妙地、優(yōu)雅地(Delicately, gracefully)。
力度層次布局:這首作品力度層次相對較少,從“pp”到“f”;整體音量偏小,最大音量為“f”;音量變化起伏較多;樂曲以“pp”弱結束。
演奏要點:彈奏這首作品,首先要明確它的拍號是6/8拍,不要將作品中的三拍彈成了八分音符三連音,要注意二連音其他節(jié)奏型的轉換。這首作品聲部層次比較豐富,主題總是在不同的地方出現(xiàn)。第1至4小節(jié),左手單音線條是需要突出的旋律部分,右手柱式和弦是映襯。第5至10小節(jié)第三拍旋律在右手高聲部層次,突出主題;第10小節(jié)第四拍到15小節(jié),旋律又回到左手,需要突出;第17至24小節(jié),雖然主要旋律仍然在左手,但右手的高聲部層次也是重要的線條,從音量上并不比主旋律弱;注意第23至24小節(jié)二對三節(jié)奏的準確;從第25小節(jié)開始,主題部分出現(xiàn)在右手高聲部,直到第60小節(jié),突出主題的同時注意其他聲部的走向;第61小節(jié)至曲末,主題在左手聲部,需要突出。注意在突出主題的同時,一定不能忽略其他聲部的作用,其他聲部與主題之間是相互呼應的關系。總的來說,這首作品需要雅致自然地音色,在彈奏上不用完全放下重量,用力方式上依靠手指間的重量轉移,觸鍵上以慢速下鍵為主。全曲以弱開始,左手主題旋律單薄而雅致,注意左手每個音之間的重量傳遞,手指“粘”在琴鍵上,慢速下鍵。第10小節(jié)注意右手到左手的重量傳遞。從第17小節(jié)開始,二連音節(jié)奏型連續(xù)出現(xiàn),使音樂流動感增強,第21至24小節(jié),速度稍微加緊,音量隨之增加。這里是作品中第一次出現(xiàn)較強情緒的地方,彈奏時多放點重量。從第29小節(jié)開始,右手旋律線條不再單薄,漸漸變粗,變成了八度或者柱式和弦,彈奏時注意線條粗細之間的自然轉換,用力方式要一致。第51至52小節(jié),音量漸弱到“pp”,速度漸慢放寬,第53小節(jié)整小節(jié)休止時值要充分。第53小節(jié)音量“f”,仍然漸慢,彈奏時可以將漸慢做得稍夸張一點,為再現(xiàn)部分的到來做好充分的鋪墊。第55小節(jié),再現(xiàn)部分開始,一切又回到樂曲開始的狀態(tài):弱而精致。第67至71小節(jié),彈奏和弦時,指尖一關節(jié)要敏銳,不用下鍵到底,音量弱但聲音整齊集中。踏板:由于聲部層次以及和聲變換較多,這首作品主要根據(jù)和聲踏板,注意根據(jù)聲音的濃淡變化來決定踏板的深淺。作品中極弱的地方可以用左踏板來使音色弱而圓潤,比如結尾處。重點:第一,把握好聲部層次,使多根聲部線條都清晰,在突出主旋律的同時,重視其他聲部的作用;第二,用考究的觸鍵彈出精致的聲音。
(二)第八首《海中央》(In Mid-Ocean)b小調
音樂形象:這首作品可以看成整個組曲總結性的結尾。依舊是對大海波瀾壯闊美景的描繪。全曲演奏注釋:用深沉的感覺(With deep feeling)。
力度層次布局:這首作品的力度層次較多,從“p”到“fff”;音量變化起伏較多;與前面作品相比較,音量集中處在較強的位置;高潮出現(xiàn)在第17小節(jié)、第25小節(jié),樂曲以“fff”極強結束。
演奏要點:這首作品是整個組曲的最后一首,調性上最終回歸到與第一首相同的D大調,主題是第一首主題的變化,因此彈奏這首作品的感覺是與第一首雷同的,但是更輝煌。第一樂段(第1至20小節(jié))要注意把握好聲部層次,旋律幾乎都在右手上聲部,彈奏時將重心傾斜,充分發(fā)揮手指一關節(jié)的作用。第1至6小節(jié)整體音量是“f”,但隨著句子走向的上行或下行,第1至6小節(jié)之中也有不少的漸強或減弱,彈奏時要將這些起伏變化做出來,充分放下重量,用不太快的速度下鍵,彈出深沉厚重的音色。第5小節(jié)出現(xiàn)印第安挽歌曲調。第10至15小節(jié),音量階梯式漸強,同時稍加速(gradually a little faster.),彈奏時減少手臂不必要的動作,保證用力方式的統(tǒng)一,讓音樂向前推動。第16小節(jié),繼續(xù)漸強,速度漸慢放寬,為隨后的“fff”做充分的準備,重量充分放下。第17至20小節(jié),到達高潮,音量“fff”,手的支撐要牢固,腰部發(fā)力,充分放下重量,慢速下鍵,追求寬廣(broadly)的感覺。注意每一拍的連接要緊湊,不要放慢速度。第18小節(jié)顫音要渾厚。第20小節(jié)要將后兩拍的大幅度漸弱彈奏到位。第21小節(jié),單三中段開始,這是一個對比中段,與第一樂段形成對比。右手是快速的16分音符甚至32分音符跑動,需使右手上方聲部線條突出且連貫,彈奏時,每個聲部的用力方式都要分別統(tǒng)一。整個中段都需要漸快,建議采用貼鍵的方式彈奏快速跑動的地方,這樣可以節(jié)約手指動作,使音色更加均勻;注意設計好漸快的過程,不要顯得太倉促。第24小節(jié),演奏注釋;熱情地(passionately),要把握好這一小節(jié)音量的大幅度漸強。第25小節(jié)音量再次達到“fff”,同樣要求彈出寬廣渾厚的聲音。再現(xiàn)段中第29至40小節(jié),音量有計劃地漸弱,彈奏時注意不要改變用力與觸鍵方式,只需要少放重量即可。第33小節(jié)、第35至36小節(jié)、第38小節(jié)處都出現(xiàn)了印第安挽歌曲調。最后一小節(jié),樂曲在極強的“fff”中結束,要彈奏得宏偉輝煌,慢速下鍵,腰部發(fā)力,充分放下重量。踏板:由于這首作品節(jié)奏規(guī)整,和聲也是隨著節(jié)奏整齊地變換,所以采用節(jié)奏踏板與和聲踏板相結合的方式;在音符密集處可使用顫音踏板的方式,如第21小節(jié)后兩拍。重點:把握好音量的變化起伏,將海浪運動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所需音量很強,需要一氣呵成的耐力。
四、全曲演奏要點總結
通過鋼琴組曲《?!访恳皇椎囊c分析,得出以下總結性的概括:從力度層次來看,麥克道威爾總是在樂譜中標注了明確的力度標記,力度變化大都比較夸張,力度層次豐富,從“pppp”“fff”,音量變化起伏大。在彈奏時要充分重視力度層次變化,首先從整體上把握力度層次,然后用相應的用力方式與觸鍵方式來體現(xiàn)它。從節(jié)奏來看,麥克道威爾善于用不同的節(jié)奏型表現(xiàn)不同的音樂形象,在一首作品中往往采用“等節(jié)奏”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彈奏中要善于把握不同節(jié)奏型的形象內涵不同節(jié)奏的準確變化,要表現(xiàn)出不同節(jié)奏型的特點以及音樂的律動。從速度變化來看,這部組曲的大部分樂曲都沒有太多速度變化,在彈奏時注意樂曲的流動感。樂曲內部速度產(chǎn)生變化往往是來自于音樂形象以及情緒表達的需要。例如,第五首《歌謠》在速度變化上充滿戲劇性,彈奏時要把握作品的風格,然后將音樂形象與速度變化聯(lián)系起來,準確彈奏速度變化,真是地還原作曲家的意圖。從表情術語來看,麥克道威爾作為一個浪漫主義晚期的作曲家,他的創(chuàng)作總是感性而生動的。為了使彈奏著充分理解創(chuàng)作意圖,麥克道威爾親自做了大量英文表情術語的標注,這些術語細致而貼切。在彈奏時準確把握表情術語有利于更好地展現(xiàn)作品中的音樂形象與細致情感。從用力方式以及手指的觸鍵上看,不同的音樂形象與情緒需要不同的聲音效果,也就需要使用不同的用力及觸鍵方法。比如,有的地方需要厚重宏亮的音色,如第一首《致大?!分械?至4小節(jié),彈奏時就需要將重量全部放下,手掌及手指支撐牢固,慢速下鍵;有的地方需要連貫舒緩的音色,如第四首《星光》中第1至4小節(jié),彈奏時就需要充分地轉移重量,靈活運用手腕,手指觸鍵面積適當增大,慢速下鍵;有的地方需要活潑跳躍的音色,如第五首《歌謠》第1至5小節(jié),彈奏時就需要手指一關節(jié)靈活觸鍵,多用單純手指的運動來表現(xiàn)歡快的情緒。從踏板上看,整組作品大都采用和聲與節(jié)奏踏板,有的地方需要使用左踏板以及持續(xù)音踏板。彈奏時要把握好踏板的使用。
麥克道威爾的鋼琴組曲《?!肥且徊烤哂胸S富音樂內涵的作品,音樂上充滿了張力與表現(xiàn)力。在教學與演奏中,要先從總體上把握音樂,再從密切聯(lián)系的細微之處細致分析彈奏,方能體會作曲家的意圖,彈奏出較為完美的音樂。
參考文獻:
[1]蔡良玉.美國專業(yè)音樂發(fā)展簡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2004.
[2]王珉.美國音樂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3]羅薇.多元文化下的美國現(xiàn)代鋼琴音樂[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