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羽瑱 何玉 劉建和
作者:陳羽瑱,浙江財經大學金融學碩士,主要從事證券期貨市場的研究工作;何玉,浙江財經大學講師,中國人民大學博士,主要從事證券市場的研究工作;劉建和,博士,浙江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理論經濟學博士后,主要從事證券市場和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工作(310018)。
內地學術界對于金融證券類課程體系的設立,主要來自于海外金融課程體系的實踐,同時基于內地教育體系的課程設計方向,形成一系列的專業(yè)課程。但是,由于受到內地基于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的影響,金融學專業(yè)教育側重于以銀行管理為導向。這一特征與海外金融學理論以投資學和公司金融為理論主體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因此,隨著內地證券市場的發(fā)展,內地教育界對金融證券類課程體系的設置和課程的教學內容及模式進行一系列改革研究,總體來看,這些研究成果主要可以歸類為宏觀和微觀兩大類。
宏觀上,許多主要對整個學科體系的建設提出不少意見和建議。如張新認為,內地金融學內涵界定與海外存在相當大的偏差,理論和學科建設比較滯后[1];而肖鷂飛、艾洪德、徐明圣等則提出要對金融學科進行多方面改進,以跟上時代的步伐[2-3];趙汕、于春紅等則通過中美或中英金融學高等教育課程設置的比較,發(fā)現(xiàn)美國和英國專業(yè)課程設置的優(yōu)勢[4-5];而高等學校經濟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金融與保險學科組從課程、教材、師資和教改等多方面總結了金融學專業(yè)教育的不足之處[6]。
微觀上,部分學者對學科體系中具體的某門課程或具體的教學方法提出自身的看法。如焦繼軍和葉立新認為可以應用具體的案例教學法推動課程的教學實踐[7-8];宋逢明則指出通過發(fā)展實驗金融學來推動資本市場的規(guī)范化[9];劉建和、武鑫和劉建和雖然對高校證券專業(yè)課程教學提出一定的想法和思路,但是沒有涉及課程體系的具體設置問題[10-11]。
從這些前人的教學改革研究成果上,不難總結出一定的特點。其一,課程教學體系設計上,這些學者主要從全球金融學理論教學的發(fā)展趨勢和中外金融學課程建設體系的對比中來發(fā)現(xiàn)內地在金融證券類專業(yè)課程教學設計上的問題;其二,在解決方案上,主要從課程、教材、師資等方面來展開討論,缺乏具體的可行性方案;其三,應用方法上主要討論具體的某種教學方法的應用,如案例教學法,這樣就可能割裂了金融證券類課程圍繞金融市場的整個體系。
事實上,目前內地金融證券類課程體系的設置與海外相比差距并不大,也具備了從金融學、金融市場學、金融經濟學到投資學、金融工程、期權期貨及衍生工具等一系列課程,也充分應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和案例教學的方法。但是,內地理論界對于金融證券類專業(yè)課程體系的設置忽略了一個核心,那就是作為教學受眾的學生究竟還需要在哪個方面加強專業(yè)教育?正是如此,筆者對在校大學生A股投資狀況進行調研,針對調研的結果分析在現(xiàn)有證券專業(yè)課體系上需要加強的專業(yè)課設置。
股票投資存在巨大的風險,需要股民具有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且也需要資金實力、投資知識和理性的分析判斷力,但是大學生沒有收入來源,抗風險能力較差,投資知識和分析判斷能力較弱。因此,本調查報告的目的一方面可以正確認識大學生股票投資心理及交易行為,對培養(yǎng)大學生在股市上的理性投資提供理論和實證依據(jù);另一方面可以據(jù)此分析大學生在股票投資方面的缺陷,從而強化相關的專業(yè)課程設置。
問卷設計 為此,筆者以杭州的經管類大學生為主要對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涉及兩套問題,分別針對參與股票交易和不參與股票交易的學生。同時,也針對部分股民學生進行了個人訪談。
1)基本情況。對應設計了大學生的性別情況、專業(yè)情況和年級情況,因為考慮到性別的差異、專業(yè)的不同、年級的高低都會對大學生進行股票交易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
2)投資情況。對應設計了投資目的、風險意識、資金來源、投入資金量、投資結果這些問題。從投資的目的中可以了解到大學生進入股市的動機,并可以看出這個動機是否合乎常理;而投資者對風險的意識可以得出其對股票投資的心理是否盲目。
3)影響因素。根據(jù)需要了解外部環(huán)境及內部自身因素對大學生在股市上投資行為的影響,包括外部環(huán)境因素、內部自身因素(如股市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等外部因素,對股票信息的獲取、對股票分析注重的方面、持股時間及對股市的關注度等內部自身因素)。
調查對象分析 2008年12月—2009年1月,本調查小組共隨機發(fā)放調查問卷1300 份,涉及浙江財經學院、浙江工商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浙江樹人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工業(yè)大學、浙江科技學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杭州師范大學、浙江金融職業(yè)技術學院(其中都包括各個學校的獨立院校)等經管類專業(yè)的在校大學生,最終回收有效問卷998 份。在回收的有效問卷中,涉及股民在校大學生237 人,非股民在校大學生761 人。股民大學生的基本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股民大學生基本情況
1)股民大學生基本情況。從回收的問卷來看,股民大學生占據(jù)調查人群的比重不大,只有不到三成的學生進行股票投資,而且主要集中在金融學、經濟學、工商管理、國際貿易等相關專業(yè),這些專業(yè)的學生接觸證券投資學等課程的可能性較高。而在這部分人群中,男生的比重又占了絕大部分。
2)資金來源。如表2 所示,在資金的來源上,股民大學生的資金主要來自自己儲蓄和父母的資金,只有極少數(shù)人借款炒股。
表2 杭州在校大學生炒股資金來源
3)相關家庭收入。從家庭收入與學生股票投資的資金量的數(shù)據(jù)來看(數(shù)據(jù)見表3),大學生股民的家庭年收入與其投入股市的資金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這也與表2 中炒股資金來源相對應,學生自己儲蓄和父母的錢與相應的家庭年收入存在比較緊密的聯(lián)系。
表3 家庭年收入和炒股資金量
總體來看,大學生股民的入市比重和資金來源及投入等情況顯示,大學生對股票投資仍保持較為保守的態(tài)度,以謹慎為主,投入資金也在自身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
大學生對股票投資還比較保守,只有不到三成的學生成為股民,而且其中相關專業(yè)的學生占據(jù)了絕對的比重。顯然,平時證券類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對學生進行股票投資實踐具有相應的影響力。
入市及選股特征
1)入市原因。如表4 所示,一部分學生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主要是股市火熱,有閑置資金、希望借股市升值;也有學生是希望學以致用和對股市感興趣。顯然,在在校大學生股民中,理性和非理性的入市因素都占據(jù)了較大的比重,但相比之下,外界股市火爆的吸引力度更強。
表4 入市原因
2)選股依據(jù)。如表5 所示,大學生股民選擇股票時,雖然相當部分的學生股民經過自己分析,但是也有相當部分受到其他人群的誘導,如股評推薦、朋友或教師推薦。
持股時間 大學生股民在A 股交易上基本上都是短期操作,甚至有部分學生的操作還是超短線。從數(shù)據(jù)來看,持股時間超過三個月的在校學生股民只有16.0%,其他學生持股時間遠遠少于三個月(圖1)。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來看,杭州在校大學生股民存在一定的過度自信心理,導致交易頻繁。
表5 買賣股票的依據(jù)
表6 大學生股民風險注意程度
圖1 大學生股民的持股時間
風險和虧損態(tài)度 大學生股民入市和選股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比較明顯,對風險和虧損的態(tài)度也有著非理性的一面。
1)風險態(tài)度。如表6 所示,很明顯,這些在校的大學生股民對風險不太在意或者在意但并不理會的所占比重較大,達到一半多一點兒的人群。即使是在知道有風險會減倉的42.4%的人群中,筆者通過進一步調查了解到,其中的大部分人只是停留在思想層面的意識形態(tài),并沒有去具體實行過。顯然,杭州在校大學生股民風險意識薄弱,有可能存在一種過度自信的心理。
2)虧損原因。如圖2 所示,在校大學生股民把虧損原因主要歸納為信息獲取不及時、市場黑幕和國家政策變化等外部因素,以及投資經驗不足的內部因素,而沒有從根本上如宏觀經濟變動、投資策略、選股方法、持股周期等方面查找原因。這說明他們對待A 股投資的認識有非理性表現(xiàn)。
圖2 虧損原因分析
3)對待虧損套牢的態(tài)度。從圖3 中不難發(fā)現(xiàn),在虧損之后,絕大多數(shù)的大學生股民選擇繼續(xù)觀望,希望股市反彈,能虧少點兒。也就是說,學生盡管知道贏的概率可能會低于50%,但是他們仍然愿意冒風險,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返本效應”,他們希望能盡量彌補損失??傮w來看,杭州在校大學生股民在虧損后退出市場和逢低繼續(xù)買入的比重較低,絕大部分學生都采用了套牢后繼續(xù)持股觀望的態(tài)度。顯然,絕大部分在校大學生股民采用的持股策略具有明顯的處置效應,即持有套牢的或者說表現(xiàn)不好的股票,賣出盈利或表現(xiàn)較好的股票。從另一角度來看,學生股民持有套牢的股票、賣出盈利的股票,這一現(xiàn)象即是其后悔厭惡的一種表征。
4)投資心態(tài)。如圖4 所示,只有不到三成的學生股民認為股票漲落不會影響到自己的情緒,超過五成的學生有一定的影響,甚至有不到二成的學生直接認為虧損會導致情緒低落。顯然,在校大學生股民投資心態(tài)還算比較正常,只有一小部分學生認為股票漲落會影響心態(tài)。可能是因為大學生投入的錢基本上是自己的儲蓄和父母的錢,算閑置資金,虧損后對自己的正常生活也不會造成很大影響。
圖3 對待虧損的態(tài)度
圖4 股票漲落影響情緒波動情況
目前內地金融證券類課程體系具備了從金融學、金融市場學、金融經濟學到投資學、金融工程、期權期貨及衍生工具等一系列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如何更好地為大學生理論教學服務呢?
證券類專業(yè)課程有必要向非經濟類專業(yè)學生的教學擴展 從中登公司的數(shù)據(jù)來看,截至2015年4月,滬深兩市共有A 股賬戶近2 億戶,股票投資在內地居民的投資中已經占據(jù)了一定的比重。因此,作為內地居民中知識水平相對較高的大學生,畢業(yè)后擁有自身的A 股證券賬戶的可能性非常高。從筆者的調查來看,大學生進行股票投資的人群中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學生占比較高,而非經濟管理類的學生占比較少(表1)。顯然,證券類專業(yè)課程的學習能夠激發(fā)大學生股票投資的熱情。既然非經濟管理類的大學生在畢業(yè)后也很有可能介入A 股的投資,那么在這些學生中也有必要開設證券類專業(yè)的選修課程,實現(xiàn)證券類專業(yè)課程的擴展。
當然在具體的理論教學活動中,對專業(yè)和非專業(yè)的大學生可以進行分層次教學。比如,對于金融學專業(yè)和金融工程專業(yè),對于計量經濟學和數(shù)理統(tǒng)計的要求不盡相同,因此,相應的教學有必要分別對等;而對于投資學這樣的課程來說,專業(yè)性較強的金融學專業(yè)學生和一般的經濟管理類學生,對比其他非經濟管理類專業(yè)學生,理論教學的設置也有必要在教學內容、形式和案例方面分別規(guī)劃;而在金融經濟學課程方面,金融工程專業(yè)的必修課程可以以數(shù)理經濟學方向為主體,而一般的選修課程可以以投資學方向為主。
關注實務實例類課程的教學活動 從筆者的調研結果來看,大學生進行股票投資的選股依據(jù)并不理性,持股周期普遍較短(如表5 和圖1)。即使是金融學和金融工程專業(yè)的大學生,通過經濟學、金融學的學習了解宏觀經濟尤其是貨幣金融方面的運作,通過金融市場學的學習了解各類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通過金融經濟學和投資學的學習了解金融方面的經典理論和投資原理,通過金融工程和衍生工具方面的學習了解對沖套利的知識。但是很顯然,即使是學習了這些課程,許多大學生在進行A 股投資的時候并不能應用相關的理論來指導實踐活動,投資中也以短期操作為主,交易頻繁。正是如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現(xiàn)有金融證券類專業(yè)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增加像證券分析、股票操作實務等實務實例類課程的教學,幫助學生進行理論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進一步掌握投資實務。
增加交易心理學方面的課程設置從調研結果來看,大學生股民在A 股投資上非理性投資心理較為明顯,有必要從投資理念方面進行正確的引導。
其一,大學生股民從眾心理比較明顯,有相當部分股民學生受到外界因素和其他人群的誘導而進入股市并選擇股票(表4 和表5)。
其二,過度自信心態(tài)明顯,交易非常頻繁。從調查結果來看,持股時間超過三個月的在校大學生股民不到二成(圖1)。顯然股民學生基本上以短線交易為主,有部分學生還是超短線。在有學習任務和上班教學的情況下,如此的交易情況只能說這些學生投資心理過度自信,導致交易頻繁。
其三,風險意識薄弱,對待虧損個股具有明顯的處置效應(表6)。絕大部分股民學生風險意識淡薄、不在意,甚至有相當部分學生意識到風險但不具體實行。而且大學生股民習慣于把虧損原因歸結為外部因素和投資經驗,對待套牢個股選擇觀望(圖2)。具有持有套牢或者表現(xiàn)不好的個股,賣出盈利或表現(xiàn)較好的個股這種現(xiàn)象,具有明顯的后悔厭惡和處置效應(圖3)。因此,可以設置金融心理學、股票心理學或行為金融等專業(yè)課程,為大學生掌握交易心理打下一定基礎。
輔助的課外學習內容 除了這些課程設置以外,在配合證券類專業(y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輔之以大量的課外書籍的學習。比如:學習基本面分析,那么《證券分析》《聰明的投資者》《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戰(zhàn)勝華爾街》《怎樣選擇成長股》《股市真規(guī)則》《投資者的未來》《股市長線法寶》等書可以學習和討論;如果是學習基本面與技術面相結合,那么《專業(yè)投機原理》《笑傲股市》等書有必要學習;如果從事交易為主的事業(yè),那么除了《股市作手回憶錄》必讀以外,建立交易系統(tǒng)的學習資料如《通向財務自由之路》等也很有必要;在交易心理的學習過程中,可以課外閱讀《股市心理博弈》《金融心理學》《股市心理學》等資料;而學習計算機量化交易的話,《解讀量化投資》可以學習;如果學習倉位管理或資金管理,《一個交易者的資金管理系統(tǒng)》這類課外材料可以閱讀。這些書籍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吸收理論知識,解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
[1]張新.中國金融學面臨的挑戰(zhàn)和發(fā)展前景[J].金融研究,2003(8):36-44.
[2]肖鷂飛.現(xiàn)代金融學發(fā)展趨勢對我國金融學科建設的啟示[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5(7):90-96.
[3]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勢下金融學專業(yè)本科教學面臨的挑戰(zhàn)與改革[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6(4):89-93.
[4]趙汕.中美金融學高等教育課程設置的比較及啟示[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2):20-24.
[5]于春紅.中英《金融學》教學的比較及啟示[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47-149.
[6]高等學校經濟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金融與保險學科組.我國金融學專業(yè)教育的問題與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07(1):20-23.
[7]焦繼軍.金融學科案例教學探析[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7(1):48-50.
[8]葉立新.金融學案例討論教學體會[J].時代教育,2008(2):52-53.
[9]宋逢明.發(fā)展實驗金融學 推動資本市場的規(guī)范化[J].資本市場,2007(11):32.
[10]劉建和,武鑫.金融證券類專業(yè)課程體系分層化教學改革與金融人才培養(yǎng)[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2(6):153-155.
[11]劉建和.金融證券類課程體系設計的專業(yè)化本土化進程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3(30):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