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摘 要]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從他們的需求出發(fā),用生動貼切的音樂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體驗純真靈動的音樂,發(fā)展獨特的個性;讓學生在開放多元的音樂空間感受音樂的真善美,快樂成長。
[關鍵詞]音樂課堂 兒童本位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15-075
小學階段的教育是面向兒童的教育,因此,我們要尊重兒童自然的生命狀態(tài),面向兒童完整的生活世界,順應兒童的天性,遵循成長的規(guī)律,讓兒童真正成為兒童。熱愛音樂是兒童的天性,音樂的本質是原始的、沖動的、感性的,這和兒童的天真無邪、爛漫靈動相吻合。教師應該立足兒童本位,從他們的需求出發(fā),以音樂為載體,讓兒童的天性和靈性充分得到呵護和釋放。
一、用生動貼切的音樂內容激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
著名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基說:激發(fā)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是把音樂美的魅力傳送給他們的先決條件,是成為他們熱愛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長劑。
《龜兔賽跑》的故事情節(jié),有的學生早已能繪聲繪色地進行復述。二年級音樂教材《龜兔賽跑》的管弦樂作品欣賞,用語言講述的方式完全不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我在教學此課時,創(chuàng)設新穎、生動的動畫場景,讓學生就進入充滿童趣的直觀氛圍中。我用神秘的語言緊緊抓住他們的注意力:“今天,我們將聽到的是用音樂來講述烏龜和小兔子的故事。下面我們來聽聽這個故事和我們以前聽過的有什么不同呢?”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帶著好奇和期待,走進了音樂。在聆聽過程中,學生一下子就分辨出了單簧管和大管的音色的不同。學生豁然開朗:原來小兔子蹦蹦跳跳的形象是用單簧管來演奏的,烏龜勤奮、踏實、動作遲緩的形象是用渾厚樸實的大管來演奏的。這樣,學生不僅輕松理解了音樂形象,也感受到了音樂帶來的啟迪。
只有極大地激發(fā)孩子對音樂的興趣,音樂才能真正走進他們的世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音樂作品都適合兒童,都能引起他們的熱愛。因此,教師要精心選擇音樂資源,以兒童的視野開展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在感悟中成長。
二、用純真靈動的音樂活動承載兒童的自主實踐
音樂活動不僅指聆聽、歌唱,還包括游戲、語言、律動、表演、演奏等形式,同時也是一種多形式交互的豐富多彩的體驗。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這個世界有他們的個性和天性。教師應盡可能地去發(fā)現(xiàn)和研究兒童世界中的音樂元素,選擇和內容相符合的實踐方式,用音樂來承載兒童的個性發(fā)展和獨特體驗。如團隊游戲、歌唱加朗誦、歌詞、旋律、節(jié)奏創(chuàng)編、歌表演、集體舞、打擊樂伴奏等,提供多樣性,讓兒童自己選擇、自己實踐,這樣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兒童自己”的音樂課堂中找到位置,發(fā)揮潛能。
一年級的小朋友仿佛正來到了歌曲《其多列》的故鄉(xiāng)——哈尼族,山上小朋友和山腳下小客人遙遠又親切地呼喚和回應,竹筒舞的快樂與歡笑,加入了非洲鼓的激情與動感,孩子們沉浸在帶有異域風情的小村寨中。孩子們仿佛經歷一場美妙的旅行:一邊感受哈尼族人們的熱情,一邊在好聽的音樂中,齊唱、輪唱和合唱順勢交替進行,適時表達兒童真實自然的感受。豐富又具有挑戰(zhàn)性的表現(xiàn)形式,讓孩子們全身心投入到音樂課堂中,真正詮釋了音樂是兒童豐沛情感的最好表達。
兒童經歷什么樣的生活,就會有什么樣的成長。兒童實踐著什么樣的音樂生活,就會有什么樣的感悟和素養(yǎng)。
三、用開放多元的音樂空間練就兒童的生命成長
教育是一種生命的成長,理想中的音樂課堂應該與學生在精神上、氣質上相契合,這是一種生命的相遇,更是一種精神的感應。
在孩子眼里,世界像個萬花筒,歌唱也不僅僅是歌唱,是他們生命中最喜悅、最熱情的釋放。音樂還是兒童的一種身體現(xiàn)象,用身體現(xiàn)象教育學來反觀音樂和兒童的關系以及兒童的教育,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達到至真至純,回歸原本。
當我們的孩子唱起一曲曲外國民歌時,他們不僅僅是感受情緒、掌握技巧,他們還從中領略到了異國風情、多元文化。當我們的孩子搖頭晃腦地聽著“西皮流水”,咿咿呀呀跟著吟唱“誰說女子不如男”時,他們還收獲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背后的歷史與源頭,感受了中國戲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大鹿”站在房子里,“八只小鵝”快快樂樂地玩耍,“快樂的小木匠”正在大展身手……一首首充滿童趣的歌曲,帶領孩子來到童話王國。這里不僅有美妙的旋律、輕快的節(jié)奏,還有真善美的熏陶,還有最合乎兒童心靈的故事;這里不僅收獲快樂,還收獲美好的童年。生命的成長就在這里,悄悄地,但又那么豐盈。
總之,教師只有更真切地理解,更深入地解讀兒童,才會解讀出課堂的真正生長點。小學的音樂課堂,就應該是兒童本位的音樂課堂,才能成為匯聚著孩子自己的表達、自主實踐、自由生長的地方。
(特約編輯 陳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