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志斌 崔應忠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為了應對民族危局,國共兩黨調整政策,積極開展青年動員。然而,一個奇特景象出現了,大量青年并未奔向占據全國優(yōu)勢地位的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而是沖破重重艱難險阻,選擇中共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尤其是奔赴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天下人心歸延安!此現象不僅反映出愛國熱情對青年的激勵,更凸顯出中國共產黨青年動員的成功運作,反襯出國民黨青年動員的缺陷。國共兩大政黨日后的歷史命運,似乎在這里已經初現端倪。
中國共產黨對青年的廣泛動員
出于動員全民族抗戰(zhàn)和充實中共基干隊伍的需要,中共中央作出了大量吸收青年到延安的決定,并通過各級黨團組織、救亡團體、學校、八路軍駐各地辦事處等渠道,組織和動員了大批青年奔赴延安。
(一)動員動因分析
中共大量動員青年主要基于以下動因:
其一,動員全民族抗戰(zhàn)。九一八事變以后,日本連續(xù)制造侵略事端,至盧溝橋事變爆發(fā),發(fā)動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翱谷談t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圣使命”已成共識。中共制定了全面抗戰(zhàn)路線,動員全國人民參與抵抗外來侵略,青年群體成為其動員的重要對象。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西安事變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國共兩黨開啟了第二次合作。國共關系由全面對抗走向合作抗日,中共獲得較大生存與發(fā)展空間,因而可以利用合法地位,積極地動員和組織青年投身抗日大潮。
其二,充實中共基干隊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中國共產黨人抵達陜甘寧時,革命基干隊伍已大量減員,在干部人才方面更是極度缺乏。毛澤東曾指出:“指導偉大的革命,要有偉大的黨,要有許多最好的干部。”延安不過是一座人口不多、經濟落后的邊陲小城,無法立即使中共隊伍得到補充。于是他替中共中央起草并作出了《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提出“應該大力吸收知識分子加入我們的軍隊,加入我們的學校,加入政府工作”。延安作為中共核心地帶,著力吸收青年以充實革命隊伍,顯得尤為重要。
其三,爭取青年知識分子??箲?zhàn)爆發(fā)后,各種政治力量雖然團結在抗日大旗下,但政治競爭依然存在,各黨派都在爭取青年知識分子。誠如陳云所說:“現在各方面都在搶知識分子,國民黨在搶,我們也在搶,搶慢了就沒有了。日本帝國主義也在收買中國的知識分子為它服務?!?935年的瓦窯堡會議通過的《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就明確指出:“一切同情于反日反賣國賊的知識分子,不問他們過去是否是國民黨員,或是在國民黨政府中工作,都能享受蘇維埃政府的優(yōu)待……一切受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賊國民黨政府所驅逐、輕視與虐待的知識分子、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技術人員與新聞記者,蘇維埃給予托庇的權利?!?/p>
(二)組織動員方式
如何迅速而有成效地將各地青年動員到延安,投身于抗日救國之大業(yè),中國共產黨從大局出發(fā),采取了切實可行的措施。
一是指示各級黨組織作深入動員。
為了動員青年到延安,中共中央曾多次指示地方各級黨組織進行動員和組織。當時黨中央指示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黨組織要大力輸送知識青年到延安去。例如,1938年3月6日,毛澤東根據當時中國的局勢,指示彭雪楓,希望大力發(fā)展該區(qū)工作……并從豫南各縣挑選一批優(yōu)秀青年到延安學習。隨著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建立,中共中央和西北局工委多次指示從綏蒙地區(qū)選送蒙古族青年到延安學習。中共綏蒙地區(qū)各級黨政軍負責人曾先后動員和組織了9批蒙古族及部分漢、回、滿族革命青年共1000多人到延安學習。
國共兩黨雖然實現第二次合作,但國民黨對共產黨的合法地位依然沒有承認,國統(tǒng)區(qū)中共黨組織大多仍為地下組織,不能公開活動。許多青年正是中共地下黨組織秘密動員去延安的。
二是通過救亡團體加強聯(lián)絡。
通過各種救亡團體加強聯(lián)絡,是中共對青年進行組織動員的又一種方式。抗戰(zhàn)爆發(fā)后,在中共領導和影響下,全國各地成立了大量的抗日救亡團體,諸如民先隊、青抗先、文抗會等。據于光遠回憶,1937年彭真在山西遇見他時曾作出指示:“他告訴我黨中央決定在延安辦一所‘陜北公學,吸收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知識青年和知識分子來受教育,把他們培養(yǎng)成我們的干部……民先不要只顧在外面(指國統(tǒng)區(qū))開展青年工作,這一頭,還應該把動員青年到延安去,特別是陜北公學去,作為任務之一。”
三是設立各類學校進行吸收。
在陜甘寧邊區(qū)創(chuàng)辦各類干部學校,培養(yǎng)各方面人才,是中共吸收外來青年的最主要途徑。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先后成立的學校有: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即抗大)、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延安馬列學院、中央研究院、安吳堡戰(zhàn)時青年訓練班、澤東干部學校、中國女子大學、延安民族學院、華北聯(lián)合大學、延安自然科學院、八路軍衛(wèi)生學校、中國醫(yī)科大學、白求恩護士學校、延安藥科學校、軍事學院、八路軍軍政學院、延安大學、行政學院、延安工人夜校、炮兵學校、俄文學院、延安日本工農學校、政法學院、通訊學校、榮軍學校、中共陜甘寧邊區(qū)黨校(后改稱中共西北黨校)、邊區(qū)行政學院、邊區(qū)農業(yè)學校、邊區(qū)職業(yè)學校、邊區(qū)醫(yī)藥學校、邊區(qū)新文字冬學教員訓練班、魯迅師范學校、綏德師范學校等。
由于此時國共關系較為良好,這些學校大多可公開面向全國招生,以吸收進步青年。為了讓青年更多了解和報考這些學校,中共一方面令各地方黨組織及八路軍駐各地辦事處和通訊處,廣泛散發(fā)招生廣告和招生簡章,積極進行宣傳動員;另一方面利用中共黨報黨刊及進步人士所辦報刊作介紹。經過中共的大力宣傳動員,各地知識青年紛紛報考抗大、陜公、魯藝等邊區(qū)學校。
四是經過各地“八路軍辦事處”輸送。
隨著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中共領導的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此后八路軍相繼在南京、上海、太原、蘭州、重慶、武漢、長沙等地設立了辦事處或聯(lián)絡處。各地“八辦”除了宣傳黨的抗日主張,開展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同時還招收和輸送進步青年去延安,壯大抗日力量。
1938年4月,抗大、陜公等校都在各地“八辦”設立了專門的招生點,中共中央批準各地“八辦”成立招生委員會,專門負責安排各地青年到延安學習和工作。當時延安為革命青年創(chuàng)辦了20多所學校。抗大等校的招生廣告從延安到西安的每根電線桿上都貼有一張。經過中共的大力宣傳動員,各地知識青年源源不斷地前往延安。據相關統(tǒng)計數據顯示:1937年秋開始蘭州“八辦”培養(yǎng)和輸送進步青年3000人到延安,1938年3月至5月武漢“八辦”介紹了880人赴延安學習,重慶“八辦”也先后輸送了2000多人到延安。
奔赴延安青年的社會構成與數量分析
投奔延安青年的社會構成,按地域來講,有來自中共領導的根據地,有來自國民黨控制的國統(tǒng)區(qū),有來自日偽占據的淪陷區(qū),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華僑青年和國際友人;從身份來講,主要有青年學生、工人、農民,有國民黨軍政人員、國民黨員、三青團員,還有一批華僑青年、中國留學生及國際青年友人等。
(一)社會構成
青年學生、工人、農民。由于中共號召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及創(chuàng)辦大量各類學校,奔赴延安的青年主體自然是青年學生。此外,還有大量的青年工人和青年農民。如1937年10月,中共在西安附近開辦戰(zhàn)時青年訓練班(后改為吳堡青訓班),就專門吸收工人和青年知識分子為學員。1938年初,在安吳堡青訓班的基礎上增設一個“職工大隊”,擴大招收青年工人學員。后來還成立“延安工人學?!?,學員多為職工大隊學生。
國民黨軍政人員及其黨員、三青團員。西安事變后,受中共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感召,東北軍和西北軍官兵紛紛脫離國民黨軍隊投奔延安,如張學良之弟張學思,高崇民之子高存信,馮玉祥之侄馮文華,楊虎城之子楊拯民,傅作義之弟傅作良,趙壽山之子趙元杰、兒媳羅蘭,鄧寶姍之女鄧友梅,學兵隊陳劍飛、楊怡、韓復東等人。當然,這也與中共注意從國民黨軍政人員中吸納人才、開展統(tǒng)一戰(zhàn)線有關。
中共專門在延安舉辦了3期東北干部訓練隊,吸收東北籍愛國青年,共培訓了由東北救亡總會介紹和東北抗日聯(lián)軍回來學習的學員210余人,其中很多青年學員來自東北軍、十七路軍。在抗大第四期第四大隊第十隊學員中,就有6名國民黨政府縣長,1名國民黨軍團長。國民黨中央憲兵學院學員周湘凡、李哲,國民黨中央軍校廣州分校中尉教官黃烈等,都奔赴了延安。
華僑青年、中國留學生??谷諔?zhàn)爭時期,為了挽救祖國危亡,廣大華僑通過各種途徑為抗戰(zhàn)貢獻力量。此時世界各地華僑以南洋比較集中。在著名華僑陳嘉庚領導下,南洋華僑建立了南洋各屬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即南僑總會。除了捐物獻金外,許多華僑青年奮不顧身,組成“華僑戰(zhàn)地服務團”“華僑記者團”等,紛紛回國參加戰(zhàn)斗,很多人不辭艱難,直接奔赴延安。“一是因為看到當時抗日最堅決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部隊,二是贊成中國的未來,應該走蘇聯(lián)社會主義的道路”。據統(tǒng)計,華僑中到延安的青年約有600人。
除華僑青年歸國抗戰(zhàn)外,很多海外的中國留學生在抗戰(zhàn)爆發(fā)后,毅然放棄了優(yōu)越的學習和工作環(huán)境回到祖國參加抗戰(zhàn)。其中,翟默然、霍丁、楊憲吾等一批人奔向了延安。
國際友人。奔赴延安的青年還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國際友人。他們同情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以國際主義精神支援中國抗戰(zhàn),為中國革命獻出了畢生精力甚至寶貴的生命。僅抗大第四、五期學員中就有26名國際友人,有來自朝鮮的武亭、張振光、李鐵重等,有越南的洪水等,有日本的吉田太郎等。出生于1915年的英國人喬治·何克畢業(yè)于牛津大學,1938年以一家美國雜志的記者身份第一次來到中國武漢。未幾,武漢淪陷后又經香港、北平輾轉到延安,且在晉察冀和晉東南等抗日根據地住過一段時間。1939年初途經寶雞時結識路易·艾黎,全力協(xié)助其主持西北工合運動,并于1942年創(chuàng)辦培黎學校。1945年7月22日,他因感染破傷風在甘肅山丹逝世,彌留之際仍不忘記:“把我的一切獻給培黎學校?!?/p>
(二)數量分析
一般認為抗戰(zhàn)時期知識青年奔赴延安的數量約為4萬人,主要依據是1943年12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上任弼時的發(fā)言:抗戰(zhàn)后到延安的知識分子總共4萬余人。也有人認為當時到延安的學者、藝術家和知識青年大約有6萬人。比對兩種說法,后者統(tǒng)計比前者多了學者和藝術家兩類,人數則多2萬人,雖有所出入,但也大體相當。其他則多是一些零散統(tǒng)計,較為集中的有“八辦”和抗大,據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統(tǒng)計,1938年5至8月,“經其介紹赴延安的知識青年就有2288人;全年有1萬余人從這里獲準去延安”??勾蟮谌诘降谖迤诘?0124名學員中,就有12535人是外來知識青年,占學員總人數的62.3%。
這些統(tǒng)計都是就知識青年而言,對于其他青年則未見包括,而且依據的核心史料是1943年12月的任弼時發(fā)言,這一發(fā)言雖具有官方代表性,卻未涉及整個抗戰(zhàn)時期,其他零散史料也大多是抗戰(zhàn)前期的。因此,較為完整地了解青年奔赴延安的情況,還必須了解抗戰(zhàn)后期青年奔赴延安的情形。
大體而言,抗戰(zhàn)時期青年奔赴延安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以1941為界,前期是青年奔赴延安的高潮,后期在規(guī)模與數量上急劇下降,但仍未停止。前后期的反差,最直接因素是國共關系的惡化??箲?zhàn)初期兩黨關系較為融洽。1941年的皖南事變,是戰(zhàn)時國共關系分水嶺。事變后,國民黨對陜甘寧邊區(qū)嚴加封鎖,致使各地輸送青年日漸艱難,但從根據地輸送仍未停止,仍具有一定規(guī)模。整體而言,抗戰(zhàn)時期青年奔赴延安的數量應當遠在4萬以上。
中國共產黨務實、高效的動員藝術
面對國民黨咄咄逼人的攻勢,中共一再強調放手吸收青年來延安學習,并針對國民黨封鎖阻撓的手段而采取切實可行的保護推進對策,繼續(xù)動員各地青年奔赴延安,顯示出務實、高效的動員藝術。
第一,策略靈活,持續(xù)動員。1941年皖南事變后,盡管各地輸送青年日漸艱難,中共仍通過各種方式動員青年。中共認識到,國民黨再三掀起反共浪潮,但國民黨始終留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國共合作關系始終未決裂。正是憑借這微妙關系,中共采用較為靈活的輸送策略,如以八路軍家屬輸送軍需物資的名義,改名換姓,喬裝打扮等方式,繼續(xù)動員青年前往延安。據王炳南的回憶:南方局為了滿足一些青年的要求,也為了延安黨的工作的需要,仍堅持向延安輸送青年和技術人員。為了躲過國民黨軍警憲特的盤查,我們就讓去延安的人員穿上八路軍軍裝,改名換姓,或作為隨車押運人員。或以八路軍家屬的名義,坐上辦事處的軍車公開走。這樣,國民黨的關卡就不敢過分卡了。因為,我們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是得到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承認的公開合法機構,我們的軍人家屬和押運軍需物資人員去延安是合理合法的。鑒于從國統(tǒng)區(qū)輸送青年愈發(fā)困難,中共轉換方向,加強了從抗日根據地吸收和動員。1940年3月和9月分別頒布《關于開展抗日民主地區(qū)國民教育的指示》和《關于發(fā)展文化運動的指示》,“吸收現在尚散伏在鄉(xiāng)村中的游離知識分子或半知識分子?!?
第二,宣傳反擊,揭露真相。為了回擊國民黨掀起的反共浪潮,在全國民眾面前揭露國民黨誘騙扣押青年的真相,以鞏固和維護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共利用黨報、黨刊、通電、講演等方式發(fā)起宣傳反擊。1940年2月1日,毛澤東為延安民眾討汪大會起草《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通電,其中第五點要求為“保護青年”,電文指出:“近在西安附近有集中營之設,將西北、中原各省之進步青年七百余人拘系一處,施以精神與肉體之奴役,形同囚犯,慘不忍聞。青年何辜,遭此荼毒?夫青年乃國家之精華,進步青年尤屬抗戰(zhàn)之至寶。信仰為人人之自由,而思想乃絕非武力所能壓制者。過去十年‘文化圍剿之罪惡,彰明較著,奈何今日又欲重蹈之乎?政府宜速申令全國,保護青年,取消西安附近之集中營,嚴禁各地侮辱青年之暴舉。此應請采納實行者五?!?/p>
第三,加強審查,培訓改造。毛澤東一再指示:“革命青年”四個大字是青年到延安的入學條件。因而,在各地青年奔赴延安前,為了純潔革命隊伍,吸收革命青年,中共還要專門對他們進行審查。通常經過三次審查,全部過關后才能進入延安。審查程序大體為:第一步,由南京“八辦”進行初審。一般情況初審較簡單寬松。凡持有各地中共地下組織或周邊組織介紹信的基本都能通過。第二步,由西安“八辦”進行復審。西安“八辦”在接到南京“八辦”轉來的審干小組對去延安人員的鑒定表以后,對持介紹信前來的人一對一談話。第三步,由中共中央組織部設在涇陽縣云陽鎮(zhèn)的接待站進行三審。三審通過,才能最終前往延安。成立延安交際處,以經常了解投奔延安的知識分子的政治思想、生活特點和業(yè)務專長,使他們學有所用,人盡其才,各得其所。到達延安的青年,由延安交際處負責接待和安置,通過各類訓練班或學校,加以培訓,改造成愛國奮進的革命青年。
中國共產黨青年動員成效評議
國共兩大政黨的合作與競爭,基本上主導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歷史的走向。從某種意義上說,近代中國革命就是一場深刻的社會動員,動員程度與效果直接關系競爭性政黨的成敗??箲?zhàn)時期曾喧囂一時的口號“誰有青年,誰有天下”,最終因國民黨敗退臺灣、中共建立新中國而畫下圓滿句號。限于篇幅,本文沒有過多地涉及國民黨動員失敗之“失”,而是重點探討中共動員成功之“得”。究竟何為中共動員“得”之關節(jié)?以下從國共動員政策、組織機構以及動員策略等,作如下評議:
其一,從戰(zhàn)時青年動員政策上看,中共號召建立抗日青年統(tǒng)一戰(zhàn)線,積極改造共青團,以求最大程度動員青年;國民黨則取消預備黨員制,設立三民主義青年團,爭取控制全國青年。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指出:“發(fā)展進步勢力,就是發(fā)展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力量,就是放手擴大八路軍新四軍,就是廣泛地創(chuàng)立抗日民主根據地,就是發(fā)展共產黨的組織到全國,就是發(fā)展全國工人、農民、青年、婦女、兒童等等的民眾運動,就是爭取全國的知識分子,就是擴大爭民主的憲政運動到廣大人民中間去。只有一步一步地發(fā)展進步勢力,才能阻止時局逆轉,阻止投降和分裂,而為抗日勝利樹立堅固不拔的基礎。”而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則聲稱:“凡是一個團體里面,有兩個主義,這個團體一定不會成功的,而且一定發(fā)生沖突的,這個沖突,無論大些小些,總是不能避免的,尤其是一個團體里,有二個中心,有兩個領袖,這個團體不但不能堅固,而且一定要分裂的?!薄案锩欠菍U豢桑欢ㄒ粋€主義、一個黨來專政?!眱牲h青年動員政策之高下立判:中共的抗日青年統(tǒng)一戰(zhàn)線吸引了大批抗戰(zhàn)愛國青年,國民黨雖吸收了部分青年,卻喪失了全國青年的領導權。
其二,從組織機構上看,中共改造共青團,以西北青年救國聯(lián)合會作為全國青年團體的領導機關,國民黨設立三民主義青年團作為領導和動員全國青年的機關。中共之所以改造共青團以間接領導青年運動,是為了放手發(fā)動青年救亡團體,積聚青年力量,“黨對青年群眾運動,應該尊重其獨立性,絕對不能以黨的命令去強制青年團體執(zhí)行,而只能依靠在青年團體中工作的黨員進行解釋說服工作,取得其同意,然后執(zhí)行?!眹顸h雖然意識到只有掌握青年力量,以達到“意志集中”和“力量集中”,才能驅逐外侮,進而建立三民主義青年團,欲控制全國青年。但是,三民主義青年團有著先天缺陷,一者排斥異黨青年,二者繼承國民黨派系斗爭,后者更直接導致黨團合并。縱觀兩黨青年動員的組織機構,西北青年救國聯(lián)合會是一個開放團體,以吸收一切抗日愛國青年;三民主義青年團則相對封閉,是一個諸多矛盾沖突的集合體。
其三,從動員策略上看,國共兩黨也大異其趣。兩黨最重要差別體現在對待青年運動與工農運動的關系上。中共領導人歷來主張青運與工運、農運相結合,毛澤東認為:“學生運動已有極大的發(fā)展,將來一定還要有更大的發(fā)展。但學生運動要得到持久性,要沖破賣國賊的戒嚴令,警察、偵探、學棍、法西斯蒂的破壞和屠殺政策,只有和工人、農民、兵士的斗爭配合起來,才有可能?!狈从^國民黨,其官方聲稱其代表全民利益,并有相關吸引工農青年的條例,但實際操作起來卻不如人意。在兩黨爭奪青年的策略上,中共除了在根據地發(fā)展青年外,在國統(tǒng)區(qū)也通過各種方式開展秘密動員,“今天國民黨區(qū)域青年工作基本任務,一是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一是開展統(tǒng)一戰(zhàn)線,擴大政治影響,兩者不可偏廢?!眹顸h動員不力,對奔赴延安的青年卻采用恐怖措施,諸如強行堵截、誘騙、馴化等方式,往往造成了適得其反之效果。
(責編 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