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傳體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自然風光、文化遺產(chǎn)、風俗民情、方言土語,國內(nèi)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边@里的自然風光、文化遺產(chǎn)、民風民俗等就屬于鄉(xiāng)土文化范疇。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jù)課堂教學需要,適當引入一些鄉(xiāng)土資料,不僅豐富了語文課程資源,增加了學生對鄉(xiāng)土文化的了解,加深了學生在感情、心理上對故鄉(xiāng)的認同,激發(fā)了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還創(chuàng)設(shè)了良好的生動開放的語文課堂學習情境。
我們衢州有1800多年建城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里是孔子后裔的第二故鄉(xiāng),有“東南闕里”“南孔圣地”之稱。這里還是中國圍棋的發(fā)祥地,流傳著“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典故。這里是浙江的母親河錢塘江的源頭……豐富的鄉(xiāng)土文化為學生語文學習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一、引鄉(xiāng)土名人,縮短時空距離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時魯國人,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據(jù)史載,北宋末年,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陷入金兵之手。宋高宗趙構(gòu)倉促南渡,孔子第四十八代裔孫、衍圣公孔端友,負著孔子和亓官夫人(孔子夫人)的一對楷木像(據(jù)傳為孔子學生子貢所刻),離開山東曲阜南來,定居于衢州。宋高宗寶祐三年(1255),敕建孔氏家廟,為南宗??鬃雍笠嶙訉O已在衢州度過了800多個春秋。衢州作為孔子后裔的第二故鄉(xiāng),向來有“東南闕里”“南方圣地”之稱。
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廟坐落于衢州市區(qū)府山街道新橋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衢州孔廟是全國僅有的兩家孔氏家廟之一,素稱“南宗”。(北宗為山東曲阜)
這是我教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論語十二章》的開場白。簡簡單單的開始使兩千多年前生活在山東曲阜的“孔圣人”離我們學生的時空距離不再遙遠,時空距離的“鴻溝”被輕松逾越,“孔圣人”和同學來了個親密接觸,課堂的氣氛也就格外的輕松,同學們學習《論語》的積極性自然就高漲,效果當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同時,學生們下次到衢州孔廟游玩時就不單純是玩,而會留心那里的《論語》章句,邊讀,邊品,邊欣賞。在游玩中學習,賦予“游玩”更豐富的內(nèi)涵。正是古人說的“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吧!
二、引名人古跡,萌發(fā)人生豪情
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古詩《觀書有感》,介紹朱熹時,我是這樣導入的:
“試問池塘春草夢,何如風雨對床詩?三薰三沐事斯語,難弟難兄此一時?!边@是朱熹寫的《聽雨軒詩》,而“聽雨軒”便是我們開化縣馬金包山書院的前身。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孔子之后影響最大的教育家,字元晦,一字晦庵,別稱紫陽,世稱朱文公?;罩萱脑矗ń窠麈脑矗┤恕?/p>
資料顯示,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攜其夫人胡氏到開化“聽雨軒”講學,四方學子紛紛慕名而來,朱熹親自題寫了“聽雨軒”匾額。他還經(jīng)常到鄰近村莊去講學。1233年,“聽雨軒”擴建學舍,供四方負笈求學者住宿。1356年“包山書院”成立,與當時較著名的杭州“西湖書院”、東陽“八華書院”、婺州“正學書院”齊名,被并列為浙江四大書院。清嘉慶十九年(1814),崇化合鄉(xiāng)捐資,在包山之南麓,又創(chuàng)建了“崇化書院”。
而“包山書院”和“崇化書院”正是我們開化中學的前身。開化中學是多少初中學子夢寐以求的知識殿堂,來包山書院講過學的朱熹自然地受到了學生的追捧,在開化中學讀書的學生也為自己的母校有這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倍感自豪。
三、引名人后裔,提高學習興趣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岳陽樓記》是范仲淹的傳世名篇,學習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開始的:
在山清水秀的錢江源頭長虹鄉(xiāng),有這樣一群人,他們?nèi)粘龆魅章涠ⅲc別地的農(nóng)民無異。但是,這個村里的范姓村民從小就知道自己是范仲淹的后裔。村莊的寧靜只是相對的,近段時間來,隨著“文物普查隊專家”們到村里對范氏宗譜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作進一步考證,前往該村了解、咨詢相關(guān)事項的人逐漸增多,這個古村落開始沸騰了。村民們更加堅信,自己就是范仲淹的后裔。
范家興是長虹鄉(xiāng)五林村村書記,他自豪地說:“根據(jù)家譜記載,居住在這里的范姓居民都認為自己就是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后代。我當然也是范仲淹的后代,屬于范仲淹的第二個兒子范純?nèi)蔬@一支系?!?/p>
新聞報道里描述了這樣的場景。
在課堂上,介紹了長虹鄉(xiāng)的歷史之后我特別強調(diào):“我們班的范明輝同學是長虹鄉(xiāng)五林村人,換句話說,范明輝同學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岳陽樓記》的作者——范仲淹的后代!”
有了這個背景介紹,不要說范明輝本人對先祖的《岳陽樓記》產(chǎn)生了興趣,班里的同學也都對《岳陽樓記》產(chǎn)生了興趣。
四、引鄉(xiāng)景名篇,增加學習趣味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馬南邨的《不求甚解》很多老師都不愿意去教授,有的說課難上,有的說學生不感興趣。而我不僅要上,而且還把它當作重點課文來學習。
浙江省有許多聞名的山水,其中有一座爛柯山,位于衢縣以南。我曾見許多朋友到浙江就一定要去看看爛柯山。這是為什么呢……他們所以要看爛柯山,因為這座山是由于一個神話故事而得名的。
據(jù)南北朝時期任昉的《述異記》一書記載:
“晉王質(zhì)入山采樵,見二童子對弈。童子與質(zhì)一物,如棗核,食之不饑。局終,童子指示曰:汝柯爛矣。質(zhì)歸鄉(xiāng)里,已及百歲?!?/p>
這一段故事很有意思。用現(xiàn)代科學的觀點來分析,這個故事倒很像是科學幻想,具有相當?shù)目茖W價值。
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王質(zhì),在山上只看完了一局棋,而砍柴用的斧頭上的那根木柄就已經(jīng)腐爛了,回到家里已經(jīng)100歲了。我們還可以舉出更多的神話故事,都是以所謂“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公式為指導來編寫的。不過那些神話故事都沒有爛柯山的故事這么著名罷了。
《不求甚解》的作者馬南邨提到了爛柯山的故事。這樣一位作家的文章,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衢州籍作家李森祥的《臺階》時,我又如法炮制,從學生感興趣的名人話題入手,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又空前高漲……
“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上課所用的課外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本來是我一手包辦的??僧斘覍⑧l(xiāng)土資料引入課堂后,學生對收集課外資料這類作業(yè)好像特別感興趣,不僅愿意做,而且樂于做,爭著搶著做。
我國大語文教育倡導者張孝純先生指出:“語文與生活同在,凡有人類生活的地方都有語文,都有語文實踐與語文學習?!闭Z文教學引入鄉(xiāng)土文化,是“大語文觀”的實踐。這種“引進”既是對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有益補充,增強了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趣味性,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讓學生受到了鄉(xiāng)土文化的熏陶,激發(fā)了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參考資料:
1.紀春光《引入課外資料,促進閱讀教學》,《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3年第7期。
2.百度百科《南宗孔廟》。
3.俞曉紅《引入鄉(xiāng)土課程資源,活化語文教學空間》,《文教資料》2013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