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安慶
對于《呂氏春秋》,人們多著眼其政治、思想的效能和學術(shù)創(chuàng)新的價值。比如講《呂氏春秋》綜合百家之說,意在為即將完成統(tǒng)一大任的秦帝國的統(tǒng)治者提供“守天下”的思想策略。大秦帝國既然在軍事、政治方面執(zhí)牛耳,在思想文化領域理應當仁不讓。此前的《荀子》《易傳》已有綜合的發(fā)端,此后的“書同文”“行同倫”“言同一”,還有漢代開始的道學當政,繼后的獨尊儒術(shù),無不延續(xù)了這種綜合的洪波。以“齊一百家,創(chuàng)立新說”為己任的呂不韋也毫不避諱地說:“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下必執(zhí)一,所以摶之也。一則治,兩則亂?!保ā秴问洗呵铩彿钟[·執(zhí)一》)這種定論沒有疑義,幾成共識。比如講《呂氏春秋》兼收有余,創(chuàng)新不足。漢代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中將之列為雜家——并未融匯百家,自鑄偉辭;清代汪中說它“不名一家之學”,實際上是講它的雜燴、粗劣,甚至抵牾。雖然后世也有一些學者為之辯護,說它“初步的體系”是有的,“也有自己的編纂原則和傾向”,但均局限于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學術(shù)層面上。
很少有人看到《呂氏春秋》中的教育美學思想,特別是語文教育美學思想?!秴问洗呵铩丰槍Φ拈喿x、教育對象是處于帝國權(quán)力核心層的帝王、顯貴,利字當頭,謀術(shù)的味道較濃,像市儈之學;言辭懇切,竭盡心智,卻沒有被秦始皇采納,屬于“失敗之學”;但這依然難掩其間蘊藏的教育美學的價值光芒。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惟其如此,更值得去關注和研究。
無意識中生長起來的美學思想,往往更富價值。
一、“和心行適”及其體現(xiàn)的語文教育美學思想
在《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耳之情欲聲,心弗樂,五音在前弗聽;目之情欲色,心弗樂,五色在前弗視;鼻之情欲芬香,心弗樂,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樂,五味在前弗食。欲之者,耳、目、鼻、口也;樂之弗樂者,心也。心必和平然后樂。心必樂,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樂之務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適。
人的感官天然地喜歡美聲、美色、美香、美味,但如果心情不樂,一切都免談。這就道出了審美主體心理狀態(tài)的重要性。心理狀態(tài)佳,可以愉悅地、高效地欣賞美、享受美。不美,也能賞出美來!換言之,在審美主體與客體遇合的過程中,審美主體心理機能的積極作用是至為關鍵的:這一發(fā)現(xiàn)的確獨具慧眼。
那么,如何讓心“和平”呢?《呂氏春秋·仲春紀·情欲》提出了“得其情”的觀點:
天生人而使有貪有欲。欲有情,情有節(jié)。圣人修節(jié)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聲,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貴賤、愚智、賢不肖欲之若一,雖神農(nóng)、黃帝,其與桀、紂同。圣人之所以異者,得其情也。
也就是說,貪欲、情欲,乃是人的天性,賢愚貴賤,明君、暴君都有,很正常,只要能順應、滿足合理、正當?shù)那橛?,或者像圣人一樣,通過“修節(jié)”,就像荀子提倡的那樣“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唯有制止非正當情欲,疏通合理情欲,才完全可以內(nèi)心“和平”,從而達到養(yǎng)生、全生、貴生的目的。
多么高的立意啊!都提升到養(yǎng)生的角度了!以道制欲,又能得其情,這不是典型的“中和之美”么?
《呂氏春秋》指向很明確:養(yǎng)國、穩(wěn)國和興國。要求人節(jié)欲,達到心靈和平的境界,意即勸諷執(zhí)政者不要一味地奢靡、追求感官欲望的滿足,“以巨為美,以眾為觀”,使金石、木革、絲竹之聲“若雷”“若霆”“若噪”,這樣不僅不利于養(yǎng)生,還會導致民怨沸騰,進而走向亡國的地步。論述的立意拔得很高!
傳統(tǒng)文化大課堂師道行思
“和心行適”思想中的養(yǎng)生價值、政治功用,固然有可圈可點之處,但我們更看重其間蘊藏的語文教育的美學價值。
首先是“和心”的價值。心和平,審美活動才會產(chǎn)生;否則,只能做無用功。語文教學何嘗不是這樣呢?教案設計得再詳盡,課講得再口若懸河,題目做得再排山倒海,如果不能喚醒學生愉悅的情感,讓他們心平氣和、精騖八極、心游萬仞,所有的努力都是低效、無效,甚至是反效的。而藝術(shù)地引領學生進入學習的氣場,積極地建構(gòu)知識,自由地闡發(fā)思想,實現(xiàn)和文本中生命的有效融合,則會事半而功倍。就像荀子《正名》中所說的“心平愉”,可以“養(yǎng)目”“養(yǎng)耳”“養(yǎng)口”“養(yǎng)體”,甚至“無萬物之美而可以養(yǎng)樂”,或者像朱熹《論語集注》中所說的“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甚至獲得類似佛家所向往的與神主通靈的終極之樂,而這正是語文教學追求的審美的高峰體驗!《呂氏春秋》中提倡的“和心”之說,與《學記》中提倡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思想,也不謀而合。表面上看,引導而不勉強、嚴格而不壓制、啟悟而不直灌,講的是教學之技,實際上卻是在講“和心”之道。注意了對學生學習的愉悅心境的呵護,學習效果想不好都難。語文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以審美為導向的一種生存活動、生存體驗,所以關注“和心”的教育價值,正是體現(xiàn)語文特性的重要表征!當下的語文教學,重視情境創(chuàng)設、角色置換、移情想象、優(yōu)游涵泳……也正是遙應了“和心”的美學思想!
其次是“行適”的價值。以道制欲,法天地的自然和諧運行,使行為適中、適當,這既內(nèi)蘊了儒家的“中和之美”“修、齊、治、平”的思想,又包融了道家法自然、重生、養(yǎng)生的思想。反觀當下的語文教育,以道(高尚的思想、健康的情感)制欲,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言語人格,早被拋到九霄云外去了,盛行的是“以術(shù)激欲”——好好學,將來可以出人頭地,票子、房子、車子……什么都會有;“以威制欲”——不好好學,將來只能掃大街,給人家拎小包,像條哈巴狗一樣。語文教學成了功利之學,只要能取得成績,無所不用其極,管你情不情愿、道德不道德,也不論你將來是否會對語文或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保持興趣,對善良懷有敬畏之心,只要努力將你語文的分數(shù)提高或保住就成。說不定,一不留神還能成為五花八門的教學名師,獲得各式獎勵,何樂而不為呢?情感本體卑微地臣服工具本體,目光短淺,大道淪喪,語文教學開始惡質(zhì)化,一概不管,依舊我行我素,這真的讓人情何以堪,讓語文教育何以自處呢?
另外,不能不談到“適音”的美學啟迪?!斑m音”,也可以說是音適。《呂氏春秋》認為,大自然“終則復始,極則復反”的和諧運動,產(chǎn)生了萬物,萬物有了形體,才會有聲,“聲出于和,和出于適”。換句話說,就是“美出于適”。這和早期的“陰陽”“五行”美學思想,音樂要適應人生理和心理的和諧,而不能逆心而行、一味地追求感官刺激,可謂異曲同工。因為《呂氏春秋》也認為樂舞要以“中和”為準,不宜“太巨”“太小”“太清”“太濁”,只不過多加了一條,還要以養(yǎng)生為則。
在語文教學中,對審美客體,不論是文本,還是學生,或教者本人(當然,學生、教者在互動的時候,其實是主、客體不斷變化的),都應該注意“適”的原則。問題的設計,不宜太難或太易;教學的語速、節(jié)奏不宜太快或太慢;對受眾的水平不宜估得太高或太低……否則,別說審美難以進行,就是尋常的知識傳遞,恐怕都會成為問題。
二、“遇合無?!奔捌潴w現(xiàn)的語文教育美學思想
“遇合無?!鄙婕暗氖菍徝啦町愋詥栴}。面對審美客體,審美主體因?qū)徝浪仞B(yǎng)、審美能力、審美意識有別,得出的審美判斷往往差異很大,甚至截然相反。
在《呂氏春秋·孝行覽·遇合》中,這樣寫到:
凡能聽音者,必達于五聲。人之能知五聲者寡,所善惡得不茍?客有以吹籟見越王者,羽、角、宮、徵、商不繆,越王不善;為野音,而反善之……故曰:遇合也無常,說適然也。若人之于色也,無不知說美者,而美者未必遇也。
這是很耐人尋味的。越王因為不懂五音,結(jié)果人家吹奏得精確、高雅,他不欣賞;吹奏鄙野的、不成調(diào)的野音,他反而樂得手舞足蹈。辛棄疾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越王這里,“美麗的青山”有了,他卻無法見出嫵媚:滑稽不已,荒誕不已。
同樣的道理,《呂氏春秋·有始覽·去尤》還借魯之“惡者”(丑男)為例,予以強化。“惡者”之父出門看到美男子商咄,回家卻對鄰居說:“商咄不若吾子矣!”因為偏愛,他審美的天眼閉合了,睜著俗眼說瞎話。連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也談不上。你再怎么移情,也不能顛倒黑白啊!
《呂氏春秋》借這兩個故事,本想說明“士”的遇合的:能否見用,能力是一方面,還需要伯樂式領導的慧眼識人才。因為形象大于思維,這兩個事例也一語道破了審美的規(guī)律:有美的事物,還需有懂得欣賞美的人。二者結(jié)合,或者說遇合,審美活動方可正常發(fā)生。如何遇合,使認識、審美不走偏,《呂氏春秋》提出了“學達天性”的主張。人的天性有異,但可以因其本性而教化,使固有的本性得以充分發(fā)揮,這與孟子的“充實之謂美”的思想不謀而合。
學達天性,剔除自身的劣性也就成了題中應有之義。《呂氏春秋》舉了大盜、市儈、暴徒、騙子等一系列的“刑戮死辱”之人,如何向名師學習、棄惡歸正,“由此為天下名士顯人,以終其壽,王公大人從而禮之”的故事,予以驗證。
正是基于這樣的邏輯,《呂氏春秋》很自然地提出教師應該“視徒如己,反己以教”的觀點,即教師要把自己和學生放在同一起點,欲學生所做的,必可反推及于己身,這樣才能“得教之情”,達到“師徒同體”的境界,使“學業(yè)彰明”“道術(shù)大行”。
這是何等愉悅的教學境界!說它有了馮友蘭先生所說的“天地境界”的層次亦不為過。大道至簡,大道相通。《呂氏春秋》“視徒如己,反己以教”的觀點和狄爾泰生命融合的美學觀點,本質(zhì)上完全一致,只有想學生之所想、疑學生之所疑、樂學生之所樂,與他們的精神生命徹底融合,有效教學,審美的教學才會真正發(fā)生!
光有美的客體,而審美主體缺乏一定的美學素養(yǎng),沒有審美知覺、沒有審美判斷,更不懂審美評價,那么“審”就無從談起。黑格爾講過,一個面對自然美只知道喊“美呀美”的人,還是一個野蠻人。已經(jīng)感覺到美,但因為缺乏內(nèi)審美的判斷力,無法將審美感受精致化、擴大化的人,在黑格爾的眼中都是“野蠻人”,那么面對審美客體,卻無動于衷的人,甚至還打著科學主義的幌子,將美條割得體無完膚、不忍卒觀的人,豈非連動物性的審美也談不上?
《呂氏春秋》主張“學達天性”,改變這種困境,真是智慧的點睛!作為語文教育者,倘若枯守大學期間獲得的那一桶水,甚至僅是半桶水,夜郎自大,故步自封,不用知識的源頭活水來充實自我、提升自我,那么走向越王、惡人之父的粗鄙、膚淺、頑固就是必然的了,連那些通過虛心學習、改變自身惡劣形象的大盜、市儈、暴徒、騙子也不如!語文教師不注意對學生學養(yǎng)的積淀、審美能力的涵養(yǎng),卻將情韻豐富的文學文本大卸八塊,變成所謂的知識點,讓學生反復記憶、操練,甚至用各種習題對學生進行條件反射式的訓練,久而久之,教師自身獨立思考的能力逐漸萎縮,審美判斷與辨析的能力付之闕如,想讓學生高水平地欣賞文本的內(nèi)涵之美、藝術(shù)之美,就無異于癡人說夢了。
如果對語文學科的教育發(fā)展史一無所知,對當下語文刊物探討的熱點一無所知,對西方前沿的文藝理論一無所知,不懂博觀約取,那么語文教師自身沒有審美素養(yǎng),整天處于“昏昏”狀態(tài)、“黑暗”狀態(tài),又談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使他們“昭昭”呢?
三、“觀音知風”及其體現(xiàn)的語文教育美學思想
《呂氏春秋》認為:音樂產(chǎn)生于心靈。心有所感,就會用音樂表現(xiàn)出來。反過來,音樂也會潤化內(nèi)心。由此,音樂的認識作用就產(chǎn)生了,不僅可以從中看到作者主觀的“德”“志”,而且可以從中見出政治的興衰(《呂氏春秋·季夏紀·音初》):
是故聞其聲而知其風,察其風而知其志,觀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賢不肖、君子小人皆形於樂,不可隱匿。故曰:樂之為觀也,深矣。
音樂的教化作用也產(chǎn)生了(《呂氏春秋·季夏紀·音初》):
鄭衛(wèi)之聲、桑間之音,此亂國之所好,衰德之所說。流辟、越、慆濫之音出,則滔蕩之氣、邪慢之心感矣;感則百奸眾辟從此產(chǎn)矣。故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樂,和樂以成順。
這顯然是從音樂的角度,對孔子的“興觀群怨”說作出了頗為個性化的論證和豐富,教化說也上承了《禮記·樂記》中的思想:“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有如此的認識,實在是根源于當時的時代背景。“君臣相賊,長少相殺,父子相忍,弟兄相誣,知交相倒,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失人之紀,心若禽獸,長邪茍利,不知義理。”這是不可能產(chǎn)生快樂和諧的治世之音的,只能產(chǎn)生悲哀、暴戾的亡國之音。《呂氏春秋·仲夏紀·大樂》曰:“亡國戮民,非無樂也,其樂不樂。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舞)也,亂世之樂,有似于此。君臣失位,父子失處,夫婦失宜,民人呻吟,其以為樂也,若之何哉?”
《呂氏春秋》認為樂是“天地之和,陰陽之調(diào)”的產(chǎn)物,人也是“天地之和”的產(chǎn)物,力倡音樂的“和”與“適”。既然和適的音樂產(chǎn)自平和的心靈,而淫蕩的音樂出自邪惡的心靈,那么,唯有“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樂”,將德教和樂教結(jié)合起來,以德化心,所產(chǎn)生的音樂就自然屬于雅樂、正聲了。
觀音知風,正德出樂,其真正的目的是提醒執(zhí)政者注意訓練敏銳的政治嗅覺,磨礪細膩、圓融、懷柔、恒久的管理智慧,是審“利”,而非審“美”。但是其精神血脈里的自發(fā)審美,依然給人留下綿長的回味。觀音知風、知志、知德,觸及的是樂品和人品的關系,與儒家的文品與人品之說,如“有德者必有言”相類。雖然將音樂與人的德、志聯(lián)系到一塊兒,有硬性“比德”的機械,概念化、道學化的傾向較重,但是不可否認,音樂的確可以見出境界的高低,雅俗的分別,因為音樂的節(jié)奏、韻律、氣勢與人的心靈宇宙同構(gòu),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也認為:不同的音樂風格可以在聽眾中引起相應的心情乃至引起性格的變化,例如聽者性格偏柔,剛的樂調(diào)可以使他的心情由柔變剛。音樂可以改變?nèi)说男那楹托愿?,教育的作用隨之產(chǎn)生。
語文教學面對的是意蘊豐富的文本,心靈斑斕的學生,如何在教學的互動中觀風、觀志、觀德,從中萃取出有價值的精神營養(yǎng),潤澤各自的想象、強健各自的意志、美化各自的靈魂、蓬勃各自的生命智慧,永遠是教學的主旋律。若將之視為道德說教,或者屠龍之術(shù),對真嗤之以鼻,對善麻木不仁,對美無動于衷,卻對如何得分的厚黑學,猜題、押題的各種秘笈津津有味,那么培養(yǎng)的學生還能不“衰德”“邪慢”嗎?
知風,特別是從音樂中獲知有“滔蕩之氣、邪慢之心”的時候,該怎么辦?《呂氏春秋》的應對策略之一是“反道以修德”,因為“正德以出樂,和樂以成順”。如何修德,古人有學詩、習禮、慎獨、坐忘、內(nèi)省、內(nèi)覺、內(nèi)照、外鑠之說,今人有通過讀書、榜樣教育等形式,陶冶性情、塑造人性、建立新感性之說,用李澤厚先生的話說就是“探究和建設人的心理本體”。
“修德說”啟示我們語文教師:要經(jīng)常將自我當作認識、審美的客體,不斷地觀照,省思、完善、提升,使自己不斷地走向充盈和完美。這是自我精神生命生長的需要,更是充盈學生精神生命、濡染學生生命智慧的需要,因為教師的內(nèi)德外行,都是一本鮮活的書。就像存在主義教育哲學家布貝爾說的那樣:“教育的目的不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會存在什么,而是曉諭他們?nèi)绾巫尵癯溆松绾闻c‘你相遇?!背溆松畛鲆粋€瀟灑、自由、智慧的“我”,離開修德,又從何談起呢?
值得一提的是,《呂氏春秋》“知音觀風”說中還涉及了“環(huán)境的作用”,所謂“土弊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世濁則禮煩而樂淫”。這種比興手法中提到的“土”“水”“世”,落實到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妨將之視為一種氛圍、一種氣場。氛圍、氣場對學習的質(zhì)量、品位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的,比如讀書的氛圍、探討的氛圍、靜思的氣場、對話的氣場,置身其中,那種享受、那種效率、那種從現(xiàn)實世界超脫的輕盈或充實,是難以言傳的。
因為毫無知識含金量和思考容量的滿堂灌,將情韻飽滿、美學價值豐富的文本肢解成瑣碎的所謂知識點,然后美其名曰“短、平、快”地傳遞給學生,讓他們在考場上動物一樣條件反射、機器一樣作答的功利性,還有因教師自身對教參的依戀癖而產(chǎn)生的懶于讀書、荒于思考的惡習,致使語文學習的溫潤、幸福的氣場早已被蹂躪得蕩然無存了,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育的悲哀。
在這種情勢下,重溫、吸納《呂氏春秋》中自發(fā)的語文教育美學思想,進行必要的撥亂、矯枉,何嘗不是一種可貴的選擇呢!
參考資料:
1.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2.張惠芬,金忠明《中國教育簡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張玉春《〈呂氏春秋〉譯注(上)》,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4.王建疆《修養(yǎng)·境界·審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6.李澤厚《美學四講》,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7.〔奧〕布貝爾《我與你》,讀書·生活·新知三聯(lián)書店。
(選自《教育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