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平一
王船山很重視教育。他希望統(tǒng)治者“廣立學校,而以時考其成為進退?!保ā抖Y記章句》卷三十一)他認為對青少年的教育是教育事業(yè)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并對此提出許多有價值的見解,如后天教育、立志教育、道德教育等,值得我們引以為鑒。
(一)
王船山從唯物主義觀點出發(fā),指出人是一天天生長,人性是一天天形成的。人初生下來,社會就對人有所給予,但社會并不只是初生片刻給予,而是天天給予人,人也天天接受社會和自然界的給予,人的眼睛因為天天看而日益銳利,耳朵因為天天聽而日益靈敏,頭腦因為天天思考而日益聰慧……。人接受了社會給予的精華,就會形成善性,反之,就會形成惡性。他說:“目日生視,耳日生聽,心日生思,形受以為器,氣受以為充,理受以為德……是以君子自強不息,日乾夕惕而擇之、守之,以養(yǎng)性也。于是有生以后,日生之性益善而無有惡焉。”(《尚書引義·太甲二》)既然一個人生下來就要受到社會的影響,那么他們從小就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教育者就應(yīng)以好的習慣、好的行為熏陶之,使之不為壞環(huán)境、壞習慣所溺。王船山指出早期教育的重要,認為一個人應(yīng)“養(yǎng)其習于童蒙,則作圣之基立于此。”(《俟解》)假如“人不幸而失教,陷入于惡習,耳所聞?wù)叻侨酥?,目所見者非人之事,日漸月漬于里巷村落之中”,將來即使“有志者欲挽回于成人之后”,哪怕是“洗髓伐毛”,也“必不能勝”(同上)。王船山清楚地指出一個人的教育過程是漫長的,必須從幼小時起就重視教育。
王船山反對“生而知之”說,他指出人的知識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同社會的接觸中,經(jīng)過不斷的學習而獲得的,他說人之所以與禽獸不同,是因為人的知覺是逐漸發(fā)展的。獸類剛從娘肚子里出來,就有“啄龁之能,趨避之智”,就知道“啁啾求母,呴噳相呼”,但“及其長而無以過?!奔偃缬腥恕吧苎浴保膊贿^智能和小鹿差不多。(《讀四書大全說·論語》)王船山總結(jié)道:“故羔雛之能親其母,不可謂之孝,唯其天光乍露,而于己無得也。今乃曰生而知之者,不待學而能,是羔雛資于野人,而野人賢于君子矣。”(同上)王船山通過人與禽獸初生之時與后天發(fā)展進行比較,認為禽獸沒有接受后天教育,它們只有本能,而人卻接受了后天教育,因此,人與禽獸后天的發(fā)展就有天壤之別了。王船山還打比方說,木材聽其自然而不加工,必將是無用之材,人如果不施以“琢磨之功,任其頑質(zhì)”,只能使“天然之美”喪失,本可為君子者也只能為“野人”“禽獸”了。(《俟解》)
王船山從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高度強調(diào)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很有說服力,充分揭示了教育的重大作用。
(二)
王船山十分重視青少年的立志教育和道德教育,認為這兩項教育決定一個人一生成就的大小,故將其提到很高地位。
王船山說一個人學習刻苦不刻苦,作為大不大,首先在乎立志。對于青少年學生,教師尤應(yīng)重視志向教育。他說:“善教人者,示以至善以亟正其志?!保ā稄堊诱勺ⅰ肪砹┻€說:“正其志于道,則事理皆得,故教者尤以正志為本?!保ㄍ暇硭模┩醮剿f的志,是從小立下學圣賢豪杰大丈夫的志。青少年時期正是接受外界新鮮事物,長知識,長身體,積極進取的時期。這一時期,青少年的思想處于不成熟階段,可塑性大,他們正在用探索的眼光看待展現(xiàn)在他們面前的日益熟悉的世界,如果不采取易為他們接受的形式來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和高尚的情操,常與不良環(huán)境接觸的青少年很可能走上可怕的歧途。
王船山還認為,一個人成就的大小與志向的大小是緊密相關(guān)的。他說:“學者之識量皆因乎其志。志不大則不深,志不深則不大。蓋所期者小,則可以浮游而有所得,必無沈潛之識。所求者淺,則可以茍且自居,必無高明之量?!保ā端臅柫x》卷九)他又說:“志立則學思從之,故才日益而聰明盛,成乎富有?!保ā稄堊诱勺ⅰ肪砦澹┮粋€人從青少年時代就立下終身為之奮斗的目標,他必定學習努力,勇于攀登,成就也將指日可待。
王船山還指出,志向要專一,不要時常變換。他說:“人之所為,萬變不齊,而志則必一,從無一人而兩志者。”(《俟解》)如果志于彼又志于此,則不可名為志,而直謂之無志。(同上)還說一個人應(yīng)當“篤志,專于所志”。(《四書箋解》卷四》)王船山這些話對思想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的青少年尤其重要。
關(guān)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船山肯定人的習性“未成可成,已成可革”。(《尚書引義》卷三)人的善性可因教育而進一步完善,惡習也只有通過教育去掉。他說:“教育是個大爐,冶與其潔,而不保其往者,無不可施?!保ā蹲x四書大全說》卷九)教育能“冶與其潔”,如果青少年“至少至長,不承德教,只索性流入污下去?!保ā蹲x四書大全說》卷一)則將“陷入于惡習”(《俟解》)將“遂日遠于性而后不可變”。(《張子正蒙注》卷三)王船山認為道德教育是形成青少年“善惡”的關(guān)鍵。
王船山對道德問題闡述較多的是“仁”“義”。他說:“去私欲,屏私意,固執(zhí)其知所及而不怠,此三者,足以言仁。”(《讀四書大全說》)王船山說的“仁”主要是屏除私心雜念,克服個人的主觀隨意性,以及有堅強的毅力。他指出人若“有自私之念,則雖明知其悖于理,而且以遂己之私也?!保ā端臅柫x》卷八)真正的仁者,應(yīng)“存一理于心,而無一念之私”(同上)。王船山強調(diào)的仁與《禮記》中的“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的宗法觀點是完全不同的,與《二程遺書》中提出的“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的概念也是相悖的。王船山對“義”也作過許多闡述,認為人們不應(yīng)“全生”而“害義”,應(yīng)毫不猶豫地“舍生而取義”(《四書訓義》卷三十五)。他的“仁義”理論比前人有所前進,值得我們批判地加以繼承。
王船山還指出教育培養(yǎng)的對象應(yīng)是德才兼?zhèn)涞娜恕Kf:“德者得其理,才者善其用,必理之得,而后用以善;亦必善其用,而后理無不得?!保ā蹲x四書大全說》)
王船山把志向教育與道德教育看得比知識教育更重要,把育人與教書結(jié)合起來了。
(三)
王船山指出,對青少年應(yīng)采取“主動”教育,引導他們將學習和思考相結(jié)合,對不同才質(zhì)的學生應(yīng)因材施教。他從唯物主義與樸素的辯證法觀點出發(fā),提出要擺脫形式主義、主觀主義的束縛,使教育呈現(xiàn)新的面貌。
王船山強調(diào)“主動”教育,反對理學家的“虛靜”。他說:“與其專言靜也,無寧言動?!薄皩Q造o,未有能靜者也?!保ā对姀V傳》卷一)“主動”就是教者創(chuàng)造條件,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好學、樂學,由被動轉(zhuǎn)為主動。王船山痛心地指出當時許多求學者“不自勉”的可悲。他說,“學者不自勉,而欲教者之俯從,終其身于不知不能而己矣?!保ā端臅柫x》卷二十五)不主動的學生在學習上是不可能有大收益的。他說:“有自修之心則來學,而因以教之。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強往教之,則雖教無益。”(《禮記章句·曲禮》)怎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呢?關(guān)鍵是教育啟發(fā)學生好學、勤思。他說:“教人者,固以無有不教為與善之公,而抑以有所不教以待人之悟。固有所啟焉,以開示其所未知?!保ā端臅柫x》卷十一)教者應(yīng)誨人不倦、又應(yīng)“有所不教”,就是采用啟發(fā)式,而不是注入式,給學生留有思索的余地。學思結(jié)合,互相補充,可以相得益彰。船山說:“致知之途有二:曰學曰思。學則不恃己之聰明,而一唯先覺之是效。思不徇于古人陳跡而任吾警悟之靈?!瓕W非有礙于思,而學愈博則思愈遠;思正有功于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保ā端臅柫x》卷六)船山在這里指出青少年求知的重要途徑是學思結(jié)合?!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jié)合才能得到真知,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而“不徇于古人之陳跡”。
關(guān)于因材施教。船山認為每個學生的智力、性情、志趣都有差別,教者應(yīng)“因材而授“(《禮記章句》卷十八)。他說:“夫智仁各成其德,則其情殊也,其體異也,其效亦分也……故教者順其性之所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而可矣?!保ā端臅柫x》卷十)他認為教者“必知其人德性之長而利導之,尤必知其人氣質(zhì)之偏而變化之?!保ā端臅柫x》卷十五)“因人而進之”(《四書訓義》卷十),“曲盡人材”,“順其所易,矯其所難,成其美,變其惡”(《張子正蒙注·中正篇》)。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對學生中的“中人”,也能使之超出“中人”之上。
關(guān)于教者對自己的嚴格耍求,船山認為教者應(yīng)成為學生的楷模。他說:“教行化美,不居可紀之功。造士成材,初無邀榮之志。身先作范,以遠于飾文行于爵祿之惡習,相與悠然于富貴不淫,貧賤不屈之中?!保ā端握摗罚┙陶叩囊谎砸恍卸寄芙o學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應(yīng)做到“身先作范”,“躬行”和“自明”。他說:“主教有本,躬行為起化之源?!保ā端臅柫x》卷三十三)還說:“欲明人者先自明。”(《四書訓義》卷三十八)確實,教者的選擇,關(guān)系到整個社會的人心道德。教者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圣人有獨至,不言而化成”。以不言之化,感化學生,使之“自生其心”,真正自得。王船山的這些理論至今還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借鑒。
(選自《船山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