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陽
(宜興 214221)
明代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說:“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紫砂壺的價值由此可見一斑。事實上,它的優(yōu)越性絕不僅僅只表現(xiàn)在對飲茶品茗的功能效用上,其內在的文化內涵、精神特性等才是其經(jīng)久不衰的最佳保證。宜興紫砂壺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變化,在一代又一代制壺藝人的傳承推廣下,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形制,而它的發(fā)展過程更深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因此紫砂壺本身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產物,蘊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展現(xiàn)出獨特的精神狀態(tài)與審美形態(tài)。
圖1 集玉壺
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已有七千多年的輝煌歷史,玉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成為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著“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jié)、“化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等,是東方精神生動的物化體現(xiàn),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物質根基。歷史上以玉文化為素材的藝術形式和作品不勝枚舉,玉文化與各種姊妹文化巧妙融合與碰撞,比如與紫砂文化,兩者相輔相成,從而呈現(xiàn)出更具特色的紫砂載體玉文化。
“集玉壺”是一款濃縮了文化、歷史、智慧和創(chuàng)意的經(jīng)典壺型,由高海庚先生于1978年設計制作,壺以玉為題,集璧、環(huán)、璜、玦、珪五種形制的古玉器為裝飾元素,故取名“集玉壺”,并被人們列為貫古通今的傳世器型。此壺曾被選作國家領導人出訪外國的禮品,具有中華文明的尚禮之法,凝聚了先人對于天、地、生靈的敬畏和精神交融。其器型飽滿、輪廓清晰、線條挺拔、制作精良,壺身為扁圓柱形,似用兩大玉璧疊合組成;壺腰用玉飾紋,凹凸線分界,束出壺身骨秀神清之姿;肩腹用弧線交接,底足直角線收縮;流與把皆取夔龍紋為裝飾;壺蓋似圓璧,蓋紐飾環(huán),玉魚拱形,整體格調高雅,韻味雋永。這款創(chuàng)新“集玉壺”(見圖1)則是在原型基礎上進行改造的,雖然省去了一些裝飾,卻因圓潤細膩、素面朝天而別具另一番風味。
紫砂壺的造型種類相當豐富,大致可分為光器、筋紋器和花器三大類,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它們又往往互為補充,以實現(xiàn)表達效果的最佳化。其中,素身圓器是最基本造型,它一般不經(jīng)過任何裝飾點綴,除了采用一些線型裝飾外,全靠簡潔的形態(tài)來表達作品的生命力,最能表現(xiàn)制壺藝人的基本功力、文學修養(yǎng)、審美觀點以及藝術胸懷。新款“集玉壺”整體造型以圓器為主,曲線轉折流暢自然,各部分比例和諧,同時講究大氣醇厚的氣韻,將半圓弧架構的壺體進一步扁平化處理,融入舒緩的線條裝飾,細節(jié)搭配得當,身、蓋、流、把的過渡與修飾亦順暢協(xié)調。壺身飽滿圓潤,削肩平底,半圓弧貫穿壺肩至壺底,緩沖視覺落差,使得整體重心下沉,尤顯穩(wěn)健,與整體的比例相協(xié)調;壺蓋平壓于圓壺口,上下對應、嚴絲合縫、一氣呵成,與壺身對比和諧,蓋面形似一枚古玉璧,古人云“以蒼璧禮天”,此處便更汲天地精華,彰顯其禮性與尊貴。此壺講究線條和形體的組合關系,壺身與嘴、把、鈕等附件相輔相成,三彎嘴力度適中、豐滿瑩潤,出水順暢,圈把前呼后應,頗有幾分成熟韻味,與壺嘴在質感、量感的對比上達到一致,橋鈕置于蓋頂中央,大小與壺蓋吻合,空間比例佳,而在壺鈕上扣一回轉自如的圓環(huán)則畫龍點睛,不僅中和了壺的沉穩(wěn)感,更優(yōu)化了其古樸沉重的傳統(tǒng)氣韻,增添了活力氣質。
“集玉壺”以“玉”為主體,于大氣之中彰顯精神的交融,具有一種敬畏與親和并舉的氣質。其整體以線條組合為主,線條柔和勻稱、搭配合理,壺身圓中寓方、骨肉亭勻,其上圓蓋似玉、口蓋劃一,壺鈕剛柔相稱、平跨如橋、妙趣橫生,壺嘴與壺把造型圓潤瑩潔。而“集玉壺”更講究文化氣質與整體氣韻,以玉文化為線索和內涵,集玉之優(yōu)美,博古之精華,附以當代審美,表達敬天、敬地、敬先賢的精神和禮節(jié),文化內蘊通達,玉文化通過和“集玉壺”相結合,依附于這一具態(tài)形式而得以表達出豐富的內容,使人們能夠通過一把壺來品味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
從紫砂壺到紫砂文化,這是一個漸進與必然的的轉變過程,歷代壺人、文人、茶客不斷地將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容注入到紫砂語言中,使之活力永存。玉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它與紫砂文化的結合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在漫長的歲月中,“玉”一直是紫砂壺藝中的常見題材,它所蘊含的氣節(jié)、儀禮等內容,也通過紫砂壺發(fā)揚光大、深入人心,“集玉壺”便是一個典型,可謂集玉尚禮,博古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