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芳+陳煒
【摘 要】 本研究對一所高職院校102名單親家庭學生與102名非單親家庭學生的自我同一性及其各個維度進行了測量,并作比較研究。從總體上看,高職生單親家庭學生自我同一性與非單親家庭學生自我同一性存在顯著差異。從內部維度看,單親家庭學生在個人自我、家庭自我、社會自我、自我認同和總分上,量表分低于非單親家庭,兩者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道德倫理自我因子、身體自我因子、自我滿意因子、行為因子上二者沒有顯著差異。
【關鍵詞】自我同一性;單親家庭高職生
一、研究背景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我國社會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和變遷,個人生活理念也發(fā)生了變化,人們開始追求多元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包括離婚、分居、未婚生育、喪偶等形成的單親家庭也漸漸地被社會所關注,而越來越多的孩子則在這樣的單親家庭中生活。據2009年的統(tǒng)計,2009年全國辦理結婚登記1212.2萬對,比上年增加113.9萬對,增長10.4%;辦理離婚手續(xù)的有246.8萬對,比上年增加19.9萬對,增長8.8%。從近五年情況看,離婚人數逐年上升,平均增幅為7.65%。而離婚年齡段中30歲至40歲者占離婚者總數的85%,此年齡段的夫妻離婚,其子女一般是未成年人并且父母離婚后,絕大多數孩子是和母親住在一起的。從時間上看,20世紀80年代左右的單親家庭孩子,已經有不少進入了大學校園。據方淑瓊的調查,在某大學的新生中,1996年來自單親家庭的占1.3%,2000年占4.2%。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最先由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E. H. Erikson)提出,根據同一性的漸成,埃里克森將個體的人格發(fā)展劃分為嬰兒期、兒童早期、學前期、學齡期、青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老年期(直至死亡)八個階段,青年期發(fā)展任務就是培養(yǎng)自我同一性,我國大學生處在青年期并逐漸步入成年早期,不僅身心會發(fā)生急劇的變化,自我意識也將由分化、矛盾沖突逐漸走向統(tǒng)一,可以說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人格發(fā)展、完善的重要時期。
而由于單親家庭結構的特殊性,大學生的自我同一性完善問題,不僅難以保證這部分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平穩(wěn)度過人生的關鍵階段,也會給學校、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帶來一系列不良影響??梢?,單親家庭大學生的逐年增加及其人格完善問題,已經成為學校必須面臨的嚴峻問題之一。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討高職大學生單親家庭學生自我同一性及各維度與非單親家庭學生自我同一性及各維度進行比較,并為學校教育及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理提供參考依據。
二、研究方法與過程
本研究被試選取一所高職院校102名單親家庭學生作為實驗組,選取同樣高職階段的102名非單親家庭學生作為對比組,因高職學生在校時間只有3年,實驗組與對比組年齡無顯著差異。本研究采用個別訪談法與問卷法結合進行。主要測量工具為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問卷。對部分學生進行的個別訪談所獲得的資料只用于分析討論時參考。
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Self-Concept?Scale,TSCS)由美國心理學家費茨(W.H.Fitts)于1965年編制,1988年進行了修訂。該量表基于自我概念的多維觀點而編制,共有8個維度,身體自我:即受試者對其身體健康狀態(tài)、外貌、技能和性方面的感覺;道德倫理自我:即受試者對其道德價值、宗教信仰、好壞人等的看法;個人自我:對自己個人價值及能力的評價;家庭自我:對自己作為家庭成員一分子的價值及勝任感的看法;社會自我:自己在與他人關系中的價值及勝任感;自我認同:反應受試者對自我現(xiàn)狀的描述;自我滿意:對自我現(xiàn)狀的滿意程度;行為:受試者在接納自我或拒絕自我后,實際所采取的應對行動,或表現(xiàn)在外的行為。量表有較好的信、效度指標,是應用廣泛的人格量表之一。中國臺灣心理學家林邦杰20世紀70年代末曾出版了該量表的中文修訂本。
測試時將實驗組與對比組集中到一個大教室中,由調查者現(xiàn)場發(fā)放問卷、現(xiàn)場指導語與問卷回收,填寫問卷時實驗組與對比組學生并不知道本研究的目的,僅通知雙方到現(xiàn)場做題。
三、研究結果
單親與非單親家庭高職大學生自我概念的比較:
表 單親與非單親家庭高職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比較x(±S)
注:*P<0.05
單親與非單親家庭高職大學生自我同一性量表中,在個人自我、家庭自我、社會自我、自我認同和總分上,量表分低于非單親家庭,兩者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而在道德倫理自我因子、身體自我因子、自我滿意因子、行為因子上二者沒有顯著差異。
四、分析與討論
高職生單親家庭學生與非單親家庭學生相比,在自我同一性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中道德倫理自我、個人自我、家庭自我、社會自我、自我認同顯著低于非單親家庭。
從總體上看,單親家庭學生自我同一性差于非單親家庭學生,表明單親家庭學生人格的部分層面已發(fā)生了變化。單親家庭會影響到自我同一性的發(fā)展,這與許多研究結果一致。
單親家庭學生在個人自我、家庭自我、社會自我、自我認同上得分低,這可能與他們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有關,有研究表明,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過程中的正性情感有助于兒童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負性情感則會使孩子缺乏溫暖的體驗,逐漸產生自卑無助感,自我意識的形成則受到壓抑或阻滯。在單親家庭中的氣氛大多較為壓抑沉悶,家長給予孩子更多的是消極的情緒,如父母拋棄了孩子等,缺乏父愛或母愛的溫暖,這負性的情緒就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他們自我同一性的發(fā)展,甚至導致自我同一性歪曲。
這也提示我們單親家庭的家長應多關心愛護自己的孩子,能夠調節(jié)為人父或為人母對孩子的心境,維護他們自尊心,控制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盡可能平靜,對生活充滿信心以減少單親給孩子帶來的消極影響,讓孩子幸福地成長。作為學校,完善單親家庭高職生的人格,必須發(fā)揮教育引導和師生關懷幫助的作用。在學校,朝夕相處的同學、老師,如果能對單親家庭高職生施加以積極的教育影響,創(chuàng)造良好的充滿關愛的生活和學習的環(huán)境,對于他們樹立信心、轉變心態(tài),促進人格健全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G.鄧肯·米切爾.《新社會學詞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
[2]蔡漢賢.《社會工作詞典(臺)》,臺灣:內政部社區(qū)發(fā)展雜志社.1980
[3]方淑瓊.單親家庭對大學生成長的影響及其對策[J].肇慶學院學報.2002.(2)
[4][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孫名之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5]戴曉陽,曾宇霞.單親與非單親家庭兒童自我意識與人際信任關系的比較研究.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作者單位:江西環(huán)境工程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