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瓊
在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看來,文字與情感是相依相伴、密不可分的。文學借文字表現(xiàn)思想感情,而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又通過文字來含蓄地透露給讀者,讀者如果抓住了這些關(guān)鍵字詞,就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感和用意,也就讀懂了文章。
《咬文嚼字》中,作者用了兩個事例談文字與情感的關(guān)系。
一是《史記》李廣射虎一段:“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這本是一段好文章,好就好在它內(nèi)涵豐富,耐人尋味,并含蓄表達了對李廣其人的夸獎與贊美之情。“廣出獵”,敘事,平淡無奇, “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在“林暗草驚風”的環(huán)境下,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小心翼翼地搜索前進,突然一塊虎形石映入眼簾,仿佛一只兇惡的猛虎伏在草叢中,打算一躍而起!將軍反應最快,張弓搭箭,用盡全身之力射去!“中石沒鏃”!令人咋舌,真乃神力!贊嘆之情溢于言表?!耙曋?,石也”,原來看錯了!讓人不禁莞爾。在這短短四字中,有面對危險的驚慌,有發(fā)現(xiàn)錯誤的驚訝,有險情解除之后的輕松,意蘊十分豐富?!耙驈透渲K不能復入石矣”。既有對自己射箭入石的難以置信,又有嘗試驗證的輕松寫意,還有一絲因失望而放棄的很嶄截的意味……
可見,文字傳情達意應當豐富而含蓄,富有表現(xiàn)力,而在某種程度上與簡潔無關(guān)。如一味追求簡潔,則往往失于蒼白與單薄。
二是賈島、韓愈的“推、敲”之爭。這段傳為美談的典故,使“推敲”成為斟酌文字的代名詞,只是人們普遍贊同韓愈的觀點,認為“敲”比“推”好。作者獨具慧眼,跳出一般人認為的“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的窠臼,提出這兩個字的選擇應以賈島當時心里所想及所要表現(xiàn)的情感為準。如果要表現(xiàn)的是冷寂異常,就該用“推”;反之,就該用“敲”。情感,是文字選擇與判斷的唯一依據(jù)。
由此可知,文學作品中的文字應能夠準確表達作者的情感,而理解鑒賞一篇散文,也應該可以從這里尋找到突破口。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的最顯著特點。根據(jù)散文的特點,閱讀時可從如下幾方面“咬嚼”其情感。
把握立意
散文,或敘事,或抒情、或說理。它通過對某個人物、某件事情的敘述,對某種風物的描繪,來抒發(fā)某種感情,表達某種思想,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啟迪,使讀者在思想上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在情感上引起激烈的震蕩。有的思想比較集中,情感比較明顯,有的則比較隱晦,這就要抓住中心,抓住立意。所以我們在閱讀作品時,運用咬文嚼字的嚴謹態(tài)度,一一理清作品的材料,諸如生活畫面、場景、人物、事件、風物等,分析材料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探索作者感受不斷深化的脈絡,進而揣摩作品的主旨或情感。
善抓文眼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閱讀散文,善抓“文眼”較為重要。抓住了文本的文眼,欣賞佳作就像按圖索驥,順藤摸瓜一樣,可以直達文本核心即文本情感所在。
體物入情
散文中的“情”,常常是文章組織人、事、物、景的重要線索,它使作品的結(jié)構(gòu)顯得緊湊嚴密,波瀾跌宕。散文抒情的方式也很靈活,或托物寓情,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梢哉f,一篇優(yōu)秀散文就是在處理情和景(事、物)兩個問題,其中情是主要的,景只是手段,寫景是為了抒情明理。若離開了情,景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我們在閱讀散文時要探索散文意境美,可以從即景、披事、體物入手,從而悟情、入情、察情、明情,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欣賞作品的內(nèi)容之美,境界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
分析結(jié)構(gòu)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聚”。我們閱讀散文,就要在分析和梳理其意象、形象的特點,明確其線索的基礎(chǔ)上,把握文中的“神”。而分析散文結(jié)構(gòu)對理解把握散文的“形”和“神”都不無裨益。
體味情言
散文的語言風格很多。優(yōu)秀的散文語言都能做到精練準確、樸素自然、清新明快、親切感人。針對不同作家的不同語言風格特點(如粗獷、細膩、豪放、婉約),要仔細玩味,仔細體味散文的語言之美。另外還要注意修辭的作用,散文語言比較注重形象、生動。一般多用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引用等,這些修辭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為彼,形象生動;擬人的作用是化物為人,親切自然,人格化等。
[練習]
閱讀下面的散文,回答問題。
我心向蝶
生命之美無定形!雜花生樹、草長鶯飛是江南的生命之美;沾衣杏花、吹面楊柳是春日的生命之美;綠嵌大漠、紅綴雪原是自然的生命之美……而有一種生命之美,卻往往因為我們司空見慣而忽略,那就是留戀花叢時時舞的美麗精靈——蝶——頑強的生命之美。
蝶的生命是一個情節(jié)跌宕乃至悲苦的傳奇。由蛹而繭而蝶,我們往往只看到蛹的丑陋和蝶的美麗,很少有人會把那種丑陋得甚至讓人惡心的蛹和輕盈美麗得令人神往的蝶聯(lián)系起來,更沒有人會去注意或探究蛹是如何化為蝶的。人啊,往往只看到生命的的美麗和精彩,卻很少有人去關(guān)心那精彩的背后有著如何的磨難與傷痛。
繭是檢驗蛹升華為蝶的唯一標準。生物學告訴我們,破繭而出的蝶只是蛹的一小部分,大多數(shù)的蛹都永遠長眠于堅硬的繭中。一只臃腫難看的、蠕動著的蛹要成為一只輕靈美麗的蝶,必須要闖過破繭這道類似鬼門關(guān)的地方,需要經(jīng)歷母親分娩一樣的痛苦,歷九死一生而闖過關(guān)者即涅槃為蝶,將翩翩起舞于花草叢中,成就蝶戀花的美麗,一圓花戀蝶的夢想;否則,就會“蛹”死繭中,再也見不到陽光和花叢了。破繭,注定了蛹要飽受痛苦與磨難的生命艱難,卻也預示了蛹未來生命的不凡:破繭,從蛹的生命意義上說,蛹已經(jīng)死亡了;從蝶的生命意義上說,蛹又獲得了新生。而當我們看到眼前一只只美麗輕盈的蝴蝶時,就會懂得蛹為何要化為蝶的意義了。
蛹化為蝶如此,人亦如此:很多人總是抱怨自己的生命不夠精彩,人生不夠靚麗,總是感到機遇不眷顧自己,老天對自己不公,總認為自己懷才不遇,明珠投暗,鮮有檢討自己如何對待磨難者。恕直喻之,如果把人簡單地分為成功者和不成功者兩類,那些成天抱怨命運對自己不公的人往往就是望“繭”而退終而未能破繭而出的蛹,成為社會中所謂的不成功者;而那些被人艷羨者則往往是流連花叢中時時舞蹈的蝶,這些人因承受了近乎九死一生的磨難和痛苦,終于破繭而出,成為我們仰慕不已的成功者。所以,成功如蝶者能在陽光下翩翩起舞,招徠眾人艷羨的目光;而不成功者則是那些望“繭”而退或貪圖安逸未能破繭而出,最終成為永遠不能見到陽光和花叢的蛹。
成于磨難,耽于安樂!我心向蝶,望“繭”而進,破“繭”而出,你也能翩翩起舞于陽光、花叢和眾人的艷羨中。
試分析“丑陋得甚至讓人惡心的蛹”和“輕盈美麗得令人神往的蝶”各蘊含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參考答案
“丑陋得甚至讓人惡心的蛹”是指蝶的最初生命, “輕盈美麗得令人神往的蝶”是由蛹成長起來的蝶,二者形成強烈的對比,更表現(xiàn)了蝶歷經(jīng)九死一生才變丑陋為美麗的過程,表達了作者對蝶的生命奇跡的贊美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