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明
因果型選擇題是近幾年來中考歷史試題中的主要題型之一,試題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xiàn)。從形式上看有兩部分構成:題干與選項;從內容上看有三部分構成:立意、情景、問題。
在解答時,有的同學由于沒有很好把握其解答方法,結果得分不多,影響了其考試成績。
根據(jù)因果之間的內部聯(lián)系,因果型選擇題可分為一因一果型、一因多果型、多因一果型、多因多果型、互為因果型等。常用的概念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源、主要原因等。
因此,探究因果型選擇題的解題方法,總結因果型選擇題的解題技巧,是我們當前復習備考中的要點之一。本文就因果型選擇題的解答方法及常見的幾種題型,作一分析和解答,希望有助于同學們的復習。
一、解答方法
(一)解題的基本要求
1.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是做好選擇題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平時的復習中必須力求全面、準確地掌握課文中的基礎知識要點。
2.正確理解常用概念的含義及其區(qū)別與聯(lián)系,從性質、作用、方向、層次等方面來把握和理解這些概念。
3.仔細閱讀與分析題干,弄清題干與備選項之間誰是因、誰是果,并與教材知識進行聯(lián)系,同時注意區(qū)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內外因的不同之處。根據(jù)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
因此,學生有必要把握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幾個常用的概念。
(1)主要原因指各種原因中最主要的、往往起決定性制約作用的原因。在命題用語中往往有“主要”的限制語。
(2)根本原因指在同一歷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決定性作用、影響全局并處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它一般應從引起歷史事物變化的根本因素去分析,指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以及事物內因等方面的主要原因,在命題用語中,一般有“根本的”“最主要的”的限制語。它和主要原因不同,有時指在主要原因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一個原因,有時兩者是統(tǒng)一的。
(3)直接原因指不經過中間事物和中間環(huán)節(jié),直接導致事件發(fā)生的最近期原因。這類原因,必須要注意分析出時間關系或邏輯關系上最為接近的因素。顯然,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訓練中必須養(yǎng)成反復閱讀題干材料,認真分析題干的習慣。
4.要根據(jù)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從排列時間順序判斷出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同時也是一種先后關系。至于根本性原因的分析,則可以采用推演法,通過正確的指導思想、歷史規(guī)律、立場觀點推斷出正確答案。
5.堅持“以題干求選項”的解題原則。即以題干的內容要求為準繩,逐一分析試題的選項,選出最能與之“相關”的選項,排除與題干的規(guī)定性相悖的、脫鉤的錯誤選項或同義反復的選項,這才能做到準確無誤的選擇。
(二)解題的基本思路
解答歷史因果型選擇題應遵循先審題干、后審題肢。肢干相連、以干求肢的原則。所謂審題,就是透徹地理解、弄懂題目含義,找出題目意向性的過程,這是解題的前提條件。它包括審題干和審題肢兩個方面的內容,要做到四審。
1.審題干(審查題干,確定題干的規(guī)定性)
讀懂題干。這是前提,也是常識,但有的同學最容易忽略這一步。通常表現(xiàn)在對題干粗略一看,還一知半解時,就開始看題肢,一旦對選項拿不準時,再回頭看題干。這不僅浪費了時間,還會造成越分析越糊涂。
在審題干過程中,要明確以下三點:
(1)題干的選擇方向,是正向還是反向選擇;
(2)題干的命題類型,是概念、原理(或觀點)的理解型、判斷型,還是比較、事實的分析綜合型;
(3)題干的規(guī)定性,包括要求選擇的范圍、角度、層次等。這三個方面的內容相互聯(lián)系,表現(xiàn)不同題干時側重點不同。在審題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題干的主題詞、中心詞和限制詞,因為它們是不定項選擇題的決定因素,即題干的規(guī)定性,體現(xiàn)命題的意圖。
2.審題肢
對所有題肢都要仔細逐個地閱讀,全面解析,弄清每個題肢的意思。排除那些本身表述存在知識性錯誤,或所述觀點片面、絕對化的題肢(逆向選擇的除外),以縮小選擇的范圍,降低選擇的難度,提高選擇的準確性。
3.審題干和題肢的對應關系
我們只能選擇那些本身表述正確且與題干之間存在對應關系的題肢,對于那些與題干要求無關的題肢,不論其本身表述是否正確也不能選擇。
在平時的復習中,學生要注意對相關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對重要事實,要盡可能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防止混淆不清。
4.審題眼(即關鍵詞)
題眼確定了題干內容的特殊規(guī)定性。只有準確地把握“題眼”,選擇題肢才有目標。每個選擇題的關鍵詞大多在題干的最后一句話中,如“因為”“其原因是”“之所以”等。
二、常見的幾種題型的分析
(一)一因一果型
【題型特點】一因一果型選擇題分為兩種,一種是題干為因,選項為果;另一種是題干為果,選項為因。題干常用引導語是“因為”“其原因是”“之所以”等。這種試題主要是以事件原因的形式來反映歷史發(fā)展的進程,考查我們對概括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的名稱、產生原因、目的、性質、特點、經過、結果和影響等歷史基礎知識和學科理論的處理運用能力。
【方法指導】這類試題的解答,首先,要分清是考查原因還是考查結果。解答因果關系選擇題,應把題干和備選項結合起來分析,找好切入點。如果題干為因,備選項應該是此原因的結果;反之亦然。其次,要正確理解題目常用各種原因的含意,把握和理解各種原因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真題1】(2014·成都)英國詩人蒲伯寫道:“大自然和自然定律都在黑暗中躲藏,上帝說,讓牛頓問世!于是一切都有了光明。”牛頓獲得如此贊美,是因為他( )
A.建立了經典力學的基本體系
B.提示了物體質量和能量可以互相轉換的規(guī)律
C.發(fā)現(xiàn)了生物進化的基本規(guī)律
D.論證了物質的運動和時間、空間的密切關系
【解析】本題屬于情景式的因果型選擇題,考查“牛頓”的這一知識點。學生要學會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由“大自然和自然定律都在黑暗中躲藏”我們可以得出正確答案。
【答案】A
【真題2】(2014·福建福州)圖1城鄉(xiāng)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加的原因是( )
A.新中國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
D.改革開放的實行
【解析】本題屬于圖片材料式的因果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變化的原因。要讀懂圖片的意思,了解命題者的意圖,明確選擇的要求是讀懂圖片型選擇題的關鍵。圖片中的數(shù)據(jù)是圖片的主體,是表達題干意圖的載體。在閱讀中將圖片中的事物、文字聯(lián)系起來進行理解,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圖片的中心和意圖。結合題干中的文字要求應著重弄清三點:①圖片的表意,②圖片的寓意,③圖片所折射的教材知識。因此在弄清圖片表意和寓意的基礎上,必須回歸教材,多角度聯(lián)想圖片中所能聯(lián)系到的教材知識,從而學會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結合教材我們可知“城鄉(xiāng)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顯然與C項無關,而“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以也不與之相關,而A項也不與“城鄉(xiāng)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相關,故正確答案應是D。
【答案】D
【真題3】(2014·山東泰安)下面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俄國機器制造業(yè)統(tǒng)計表,導致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俄國( )
A.實現(xiàn)了國家獨立
B.制定了“一五計劃”
C.廢除了農奴制
D.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解析】本題屬于圖表材料的因果型選擇題,考查相關“俄國工業(yè)變化”的知識點。圖表材料型選擇題以圖表為載體考查學生從圖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及知識的遷移的能力。圖表用數(shù)字的形式代替文字的描述,這就需要首先掌握讀圖的方法,理解圖表涉及的基本史實,結合題干內容,并從圖表提供的各種信息中篩選出所需要的信息。題干中的時間數(shù)據(jù)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問的是:導致俄國機器制造業(yè)的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從時間上看B、D選項是20世紀以后發(fā)生的史實,顯然不合題意。而A選項也與“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機器制造業(yè)”沒有太多的聯(lián)系。故C符合題意。
【答案】C
【真題4】(2014·江蘇南京)下表顯示英國在世界貿易中居于領先地位。直接導致這一地位確立的原因是( )
A.新航路的開辟
B.三角貿易盛行
C.資產階級革命
D.工業(yè)革命完成
【解析】此題為圖表型因果選擇題,解答的關鍵在于通過分析題干的圖表,提取圖表中的有效信息,答案就隱藏在圖表中。在此基礎上明確這些信息的價值及其內在聯(lián)系,揭示出它反映的本質和規(guī)律。根據(jù)題干中引導語的要求,其原因顯然是英國“工業(yè)革命完成”后,英國貿易才中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答案】D
【真題5】(2014·重慶)據(jù)統(tǒng)計,“1979年至1982年,深圳工業(yè)生產值每年平均遞增81%……1983年,深圳全市總產值完成了7.2億元,比1979年增長了11倍?!睂е律钲诎l(fā)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B.經濟特區(qū)的建立
C.農村產業(yè)結構的調整
D.國有企業(yè)的改革
【解析】題目中“導致深圳發(fā)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實質是問深圳工業(yè)生產值發(fā)生這一變化的原因。原因就在于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qū),從而導致深圳工業(yè)生產值“比1979年增長了11倍”。答案應選B?!凹彝ヂ?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顯然不能作為題干的原因,排除A?!稗r村產業(yè)結構的調整”是針對農村的,因此A、C項應排除。而“國有企業(yè)的改革”雖然對深圳經濟的發(fā)展起重要作用,但不是關鍵的。這道題關鍵是理解經濟特區(qū)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和窗口城市,國家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集中有限精力優(yōu)先發(fā)展特區(qū),是它引起“工業(yè)生產值每年遞增”的。雖然國有企業(yè)的改革和經濟特區(qū)的建立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但國有企業(yè)的改革不是工業(yè)生產值增長的主要原因。
【答案】B
(二)一因多果型
【題型特點】所謂“一因多果”,指的是一種原因可以引起多種結果。它具體表現(xiàn)為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一個原因同時引起多種結果。比如,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既促使中國產生了資本主義的因素,同時又使中國逐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國家。另一種情形是一個原因在不同場合引起不同的結果。比如,同樣一場大雨,能使水稻長勢更加良好,但卻會使棉花花朵脫落,導致減產。
【方法指導】這類試題的解答,首先必須以史實為依據(jù),分析其題干信息;其次利用史實,發(fā)現(xiàn)題干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再次通過縱橫聯(lián)系的方法,比較、對照所學知識,全面地感知、理解、運用歷史知識來解答問題。
【真題6】(2014·重慶)揭示歷史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列歷史事件或現(xiàn)象之間沒有因果聯(lián)系的是( )
A.羅伯斯庇爾執(zhí)政——法國大革命走向高潮
B.1861年俄國改革——廢除黑人奴隸制
C.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
D.《慕尼黑協(xié)定》——綏靖政策發(fā)展到頂點
【解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要弄清“客觀原因”這個概念,客觀原因是同主觀原因相對的。人的因素特別是人的思想方面的因素,是主觀原因,而其他的影響歷史發(fā)展的各種歷史事件是客觀原因。
【答案】B
【真題7】(2014·重慶)95年前,一群青年學生發(fā)出了“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怒吼,掀起了一場徹底的、不妥協(xié)的愛國運動。這場運動爆發(fā)的直接原因是( )
A.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
B.中國無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
C.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
D.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解析】在巴黎和會上作為戰(zhàn)勝國的中國提出了廢除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取消“二十一條”,收回日本在大戰(zhàn)時奪去的德國在山東的特權等正義要求。這一正當?shù)囊蟊痪芙^,說明弱國無外交,這點燃了中國人民反抗的怒火,是五四運動的導火線。故選A。
【答案】A
(三)多因一果型
【題型特點】所謂“多因一果”,指的是由多種原因引起一種結果。它的具體情形表現(xiàn)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情形引起一種結果。常用“原因是”“目的是”“是為了”“結果是”“影響是”“導致”等詞語。其中在考查原因時分為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概源、主要原因等。
【方法指導】解答此類選擇題,要把握和理解各種原因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①客觀原因與主觀原因;②主要原因與次要原因;③根本原因與直接原因。最后要將選定的答案代入題干中反復比較,看是否合乎邏輯。
【真題8】(2014·成都)下表反映了1911-1919年我國面粉業(yè)生產的狀況,出現(xiàn)這種狀況的原因是( )
①帝國主義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②“實業(yè)救國”思想的鼓舞③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鼓勵工商業(yè)發(fā)展④中國民族工業(yè)實力雄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此題為多因一果型,試題以組合式表述,主要考查對知識的理解判斷能力,根據(jù)題意,可以先排除不屬于“我國面粉業(yè)生產增長的狀況”的原因④,而①②③則是“我國面粉業(yè)生產增長的狀況”出現(xiàn)的原因。
【解題規(guī)律】解答時可采用選基法或列式法。選基法是指選定一個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的答案為基本點,然后順藤摸瓜,選出答案。列式法是將所有選項的數(shù)字列豎式,在四個選項中確定符合題意的選項,排除其他,從而縮小思考范圍,在此基礎上進行判斷。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