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黎麗河北省館陶縣車疃小學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孫黎麗
河北省館陶縣車疃小學
許多小學將要開設英語課,這是當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國外語水平。小學生模仿力、記憶力、可塑性強,具有許多成年人甚至中學生所不具備的優(yōu)越條件,小學開設英語課可以發(fā)揮他們學習語言的潛力。小學開設英語課可使小學生了解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開闊視野,擴展他們的知識,提高他們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樹立國際意識。因此,小學普遍開設英語的目的并非要求學大量的語言知識,而是如小學英語課程標準所要求的那樣,旨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積極的態(tài)度,建立起自信心,培養(yǎng)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diào)基礎,使他們形成初步運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對此,家長們關心的是:怎樣才能使孩子學好英語?教師們關注的是:應該如何教小學生學習英語?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英語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首先,教學內(nèi)容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小學生興趣的需求。例如數(shù)字、顏色、食品、服裝、玩具、動植物、身體、個人、家庭、學校、朋友、文體等,以及周圍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這些鮮活的話題,并且采用兒童喜愛的表現(xiàn)形式,如韻律詩歌、寓言故事、會話表演、游戲等,呈現(xiàn)給學生,足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第二,語言功能、結構、話題、任務有機結合。以話題為核心,以功能和結構為主線,以任務型活動為目的安排各單元或各課的教學。學生通過用中學,學中用,“習得”與“學得”結合,學生模仿,教師指導,使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語音、語調(diào)、書寫、拼讀的習慣,逐步培養(yǎng)起初步的語感。
第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情景法、視聽法、結構法、功能法、全身反應法、沉浸法等,創(chuàng)設情景,促進相互交流,如創(chuàng)設打電話、購物、生日聚會、野餐、旅游、問路、看病等栩栩如生的情景,開展互動式、合作式學習。當孩子們扮演角色,成功地做成一件事時,他們會喜形于色,興趣倍增、信心加強,受到很大激勵。
第四、練習和活動的形式符合兒童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特征。手、腦、口、耳、眼、肢、體并用,動態(tài)、靜態(tài)結合,基本功操練與自由練習結合,注意發(fā)展多元智能。
第五、利用多種媒體,提供配套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置身于以英語為母語的環(huán)境中,體驗英語的實際運用,優(yōu)化教學過程。
在完成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的任務后,接下來就是如何教兒童學習英語了。
根據(jù)語言習得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掌握語言的過程,總是能理解的比能表達的要多。換句話說,人們所能聽懂的,永遠比能說的要多;而所能讀懂的,又比所能寫的多。我們能欣賞小說和散文,但我們自己并不一定能寫出來。另一方面我們讀的東西越多,我們的表達能力也會越強。正如唐代詩人杜甫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睘槭裁次覀兠總€人都會講母語?為什么一個中國的小孩到了說英語的國家很快就學會了英語?其實無非是他們有大量接觸語言的機會。所以我們說,接觸語言的頻度比長度更重要。所以,教兒童學習英語的時候,應盡可能地讓他們多接觸英語,而不必一開始就要求他們表達,或者非常正確的表達。這里說的“盡可能多的接觸”,包括聽、說、讀、寫等各方面。要想讓兒童盡快地學會英語,就要盡可能多的讓他們接觸英語。所以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接觸語言時不應該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語言的難易程度。心理語言學家提出一個說法是“可理解的輸出(Comprehensibleinput)”。也就是說,只要學生能了解的,就可以讓他們聽,讓他們讀。而且,還可以只要求學生理解,而不必立刻要求他們用說和寫的方式來表達。
有些人認為學習外語要越少越好,要“少而精”,而且凡是書上有的就都要詳細的講,一定要學生全部掌握。其實外語學習完全可以“泛而雜”。不過,完全依靠“可理解輸入”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模仿。模仿最好是模仿生活中的真實情景,注意語言結構所表達的內(nèi)容,這種模仿才是有效的。換句話說,語言的活動最好和做某些事情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去使用所要模仿的語言。尤其是在結對練習、小組練習的時候,讓他們根據(jù)實際的情況使用所學習的語言,學生才能把聲音和語言的意義結合起來。比如在學習顏色的時候,如果讓孩子們一邊聽顏色的詞,一邊讓他們把書上的一幅圖畫按老師說的顏色畫出來,他們對于顏色的記憶就比單純口頭說要好。另外,如果我們在學習食品時,讓孩子在小組中說出他們喜歡吃的食物,并且讓其他同學把大家說的記錄下來,他們就會注意其他同學所表達的內(nèi)容,這時他們記憶的最好。
在組織小組練習或結對練習時,教師總是擔心學生會表達錯誤,擔心學生的語言錯誤如果沒有及時糾正,可能會影響學生掌握英語,今后會不斷地犯相同的錯誤。實際上,學生并不是僅僅能模仿所接觸到的語言。在學習語言的時候,無論是母語還是外語,人們都會說出他們以前沒有聽到或讀到過的句子。換句話說,人都有創(chuàng)造,發(fā)揮的能力。按照心理語言學家的研究,人們在學習母語和外語的時候,都會說出一些不正確的句子。但這是人們學習語言過程中必然要經(jīng)歷的一個階段。經(jīng)過一定的錯誤時期,這些語言的錯誤就可能被改正了。對勇于實踐的任何嘗試,教師都應該采取鼓勵的態(tài)度。也要明確的告訴學生,錯誤是不可避免的。要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幽默、寬容的氣氛,讓學生們對任何人犯的語言錯誤都一笑了之。
另外,兒童學習外語的內(nèi)容與成年人應該是不同的。他們喜歡玩,喜歡唱歌、畫畫,喜歡表演與游戲,他們喜歡動手操作,喜歡探究和想象。所以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的時候就應當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盡可能多的加入表演、游戲、唱歌等,以便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從各種各樣的活動中進行學習,讓他們樂而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