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暄
每年冬季,外婆難抵北方的嚴(yán)寒,總搬來與我們同住。家中有暖氣,每天都溫暖如春,孩子的奶聲奶氣、年輕人的嬉鬧聲、廚房的鍋碗瓢勺聲和電視機(jī)里面飄出來的豫劇唱腔都匯聚在了一起,甚是熱鬧與溫馨。
家里的電視也從每日的青春偶像劇轉(zhuǎn)到了豫劇頻道,戲曲舞臺上的生、旦、凈、末、丑混合著各種角色登臺亮相,滿園春色、角色分明,高潮連連、姹紫嫣紅。
我原是個不懂戲的人,但是外婆懂,她雖不識字,但是說起劇中的人物故事,那可是頭頭是道。《寇準(zhǔn)背靴》《白蛇傳》《花木蘭》和《西廂記》,不論是哪一出,都講得是淋漓盡致。別看是個八十多歲的老太太,要是說到了高興處,還會把手一抬,學(xué)著戲中的唱腔來上兩句,那可是有滋有味啊。
快三歲的女兒也許是隨著外婆聽得多了,漸漸地把聽豫劇當(dāng)成了她每天的娛樂項(xiàng)目,跟著一板一眼地唱著,于是豫劇唱腔就充斥了房中每個角落,雖算不上好,但是豫劇的腔調(diào)那可是足足的。剛開始我可受不了,覺得女兒受到了鄉(xiāng)村文化的熏陶,登不得大雅之堂,不如聽聽交響樂和鋼琴演奏來的高雅。外婆聽后也并沒有什么辯解,只是包容地一笑了之。而我的抗議終究淹沒在了梆子和二胡聲中了。
也許是受到了她們祖孫倆的感染,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我也開始漸漸迷上了這種文化,漸漸地也嚼出其中的滋味了。戲中其實(shí)也是有做人的道理的,比如《打金枝》中,我就比較偏愛聽皇后訓(xùn)斥女兒、教導(dǎo)駙馬的那出。即使在現(xiàn)在21世紀(jì),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孝順老人也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不論你的身份高低貴賤,對待子女也不能任其驕縱成性。我還常常為《卷席筒》中,那善良的人性而感動,那才是真真正正的傳播正能量??!
我,八零后,已婚,有自己的小家庭。周圍的同齡人聽得懂豫劇的是少之又少,我的電腦或者手機(jī)里要是偶爾蹦出幾句“咿咿呀呀”來,還真有點(diǎn)臉紅。但是有些喜好是無法抑制的,既然愛就愛得轟轟烈烈吧?,F(xiàn)在去KTV玩,唱到高興處也來上一段《穆桂英掛帥》,一段唱下來似乎沒有人說我是老氣橫秋,反而喝彩聲不絕于耳呢。頓覺人生如戲??!
我們自出生之日起,便有了一個舞臺,讓我們演繹自己的“人生大戲”,生活也好,戲也好,屬于自己的劇本只有一部,你就是主角,找準(zhǔn)自己的位置,扮好自己的扮相,認(rèn)真、努力、勤奮地演下去,一定能獲得屬于你的掌聲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