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湘
“門前老樹長新芽,院里枯木又開花……”《時間都去哪兒了》那舒緩的旋律、貼心的歌詞,直抵人生歲月流轉(zhuǎn)中的種種故事。
時間哪里去了?年輪一圈圈變大,皺紋一點點印刻。轉(zhuǎn)過不惑,回望自己,每個生命都是大自然的孩子,自己也是歲月流轉(zhuǎn)中的一棵樹。
春夏秋冬,二十四節(jié)氣,年年如是,周而復(fù)始。吸納、成長、奉獻、反思,童年—青年—中年,教師—教研員—教師,每一個階段的成長,如此相似,循環(huán)漸進。
初為人師,“備”出來的基礎(chǔ)
我出生在素有“小廬山”之稱的大茅山,緊鄰“中國最美鄉(xiāng)村”婺源,群山迤邐,風景宜人,資源豐富。我的紅土地的家鄉(xiāng),是一本最厚實的自然之書,開啟了我的蒙昧之心。自由的童年里,綠色的自然、快樂的游戲、無意的藝術(shù),把我的眼睛和耳朵的潛能喚醒,為我涂抹了豐富的人生底色。以致后來進師范學校的時候,“多才多藝”使我從同學當中脫穎而出,成為上饒師范復(fù)校以來唯一連續(xù)三年獲得一等獎學金的學生,并成為地區(qū)的優(yōu)秀創(chuàng)新人才。
1989年師范學校畢業(yè)后,我回到德興縣,分在了新組建的花橋鎮(zhèn)中學。走進這所依偎在山旮旯里的中學,我的教學生涯拉開序幕。不滿18歲的我,和7位一同分來的大學生,承擔著這所新校的創(chuàng)建工作。兩棟半舊的教學樓,滿目荒草的校園,條件簡陋,設(shè)備不全,甚至沒有必備的教參。我的師兄、師姐們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落差間備受打擊,而我,因為是學歷不高的中師生,沒有任何埋怨。
學校安排我教初一(1)班的語文。那個時候,年輕的我融入在只比我小幾歲的學生當中,一起早晚自習,一起上山打柴,一起在水泥桌上操練乒乓技藝。那時的我,不懂得語文教學的個中三昧。課下,我刻苦地讀書應(yīng)考;課上,我用心地把自己知道的一切告訴學生。
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校內(nèi)公開研討,我上了一堂名詞語法課,從吃的土豆、用的課桌、心里看不見的愿望談起,運用“歸納法”形象地解釋名詞,居然得到了領(lǐng)導(dǎo)和同事的贊賞。
從此,我的教學信心倍增。不會備課,我就“背”課,長長短短的課文,我一遍一遍地讀,讀到爛熟于心、張口就來。不會上課,我就把自己想成學生,想他們在讀第一遍的時候,有什么感覺;讀第二遍的時候,有什么問題;多讀幾遍的時候,又有什么收獲。想學生可能遇到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怎么解決。也許是教學相長,漸漸地,我和我的學生也能浸潤到蘊含著作者心靈感受和生命體驗的文字當中,涵泳體味,真誠地交流、分享各自的感受和體悟。
回憶起來,盲目摸索,摸爬滾打,雖然有艱辛和苦悶,但沒有遺憾。艱苦的環(huán)境,容易讓人產(chǎn)生一種珍惜的情結(jié)。更何況事實證明,這種獨立作戰(zhàn)的本領(lǐng),為我以后解讀教材、設(shè)計教學打下了牢固的基礎(chǔ)。
嶄露頭角,“賽”出來的思辨
來到南昌師范附屬小學,如同走進滿目繁花的林蔭道上,我知道成長的春天臨近了,這樣的境界讓我向往,讓我興奮,讓我激動。但撲面而來的兩件事把我重新拋入谷底:由于我是鄉(xiāng)下來的教師,分到我班的學生家長聚眾闖入校長室,紛紛要求轉(zhuǎn)班;還沒平息家長的意見,又迎來了學校的教學競賽,我的課被評委們定位為“教學方法過于陳舊”。
“錯過太陽,你流淚了,你也將錯過繁星?!碧└隊柕脑娙缫槐K明燈。經(jīng)歷了陣痛的選擇,我提前給未滿周歲的兒子斷了奶,流著眼淚把他送到鄉(xiāng)下。為了弄清語文“怎么教”,我暗暗給自己定了個成長計劃,從“備課”“上課”“比課”入手,自名為“三課面面觀”。
第一,備課:不看教參,重解讀。每次備課,我堅持先不看教參,而是自覺地讀文,一遍一遍地讀,把閱讀體會綱要式地記在備課本上。然后,一本一本地查找背景資料,豐富對文本的解讀。最后,才梳理備課思路,撰寫備課內(nèi)容。
第二,上課:視若公開,求實效。為了上好課,我把每一節(jié)課都當作公開課,嘗試“慎獨”的修行。每一堂課,我都想象著有一位循循善誘的導(dǎo)師在認真傾聽我的課,我就不敢馬虎,板書是一板一眼,讀書是一字一句,過渡是嚴謹自然,提問是一針見血。
第三,比課:比比皆是,共生長。我的比課有三——
一是“與教參比,找問題”。上完課,我會認真翻看教參,查找獨立備課的問題,尤其是解讀文本的準確性。我最得意的收獲是:文本的語言訓練抓手,應(yīng)當是集中彰顯文本的人文價值,且符合本學段工具性訓練的重要句段。才疏學淺,后來我才知道這算不上什么發(fā)現(xiàn),但當時的心境,卻是不能用興奮形容的。
二是“與同事比,學優(yōu)點”。下課十分鐘,是我向同事請教的黃金時間。顧不得一手的粉筆灰,我要到隔壁教室看看徐老師的板書,他的板書總是簡潔、精練,體現(xiàn)文路、教路、學路的有機統(tǒng)一;我還要把課中的問題和困惑拋出來,讓下一位要進課堂的老師帶著辦法去實踐。碰到不好上的課文,我偶爾也央求易老師、毛老師讓我進教室聽課。辜老師的教室就在辦公室旁邊,我欣慰可以常常聽到她的“公開課”。
三是“與名師比,尋差距”。得到名師的同題教案,有時我在課前看,然后“復(fù)制”實施,看看哪些生成的問題我不能很好地解決;有時我在課后看,這樣的看,條分縷析,如庖丁解牛,所獲僅非“牛”矣。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說:“‘慎獨最難,也最可貴?!蔽译m然沒有做到每篇必“修”,但長期堅持,卻也能夠明白怎么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了。
1999年,我代表南師附小參加南昌市封閉式閱讀教學競賽。當時我正在教一年級,有幾個年級的教材不大熟悉。我就把厚厚一疊教材捧回家,按課文內(nèi)容分類型、分年段,逐一地模擬備課。那是在“五一黃金周”里,整整七天,從凌晨四五點鐘,到深夜十一二點,我都埋在我的教材中。比賽抽到的是一篇略讀課文《要是我在野外迷了路》,我把“自主學習”的所獲運用到課上,設(shè)計了三步閱讀法:“利用工具書初讀感知”“運用學習菜單自讀解疑”“抓關(guān)鍵問題研讀交流”。此課得到評委們的一致好評,我也獲得一等獎的第一名。
2001年,我代表南昌市參加全省第四屆閱讀教學大賽。特級教師李再、張敏,江西省小學語文專家王瑞源老師他們從教材取舍到課堂結(jié)構(gòu),從教學方法到教學語言,從難點突破到教學藝術(shù)給予我精心的指導(dǎo)。我執(zhí)教的《廬山的云霧》,以重點句段為教學抓手,以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誘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以問題的設(shè)置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以朗讀仿寫引導(dǎo)學生感悟作品的語言,在會場引起強烈反響,最終獲得一等獎。參加這種高層次的教研活動,讓我更深刻地認識了語文課堂。
且教且研,走過爬坡的荒原
2001年,因工作需要,我調(diào)入南昌市教科所和南昌市教育局教研室,任小學語文教研員。當教師要“獨善其身”,而當教研員就必須“兼濟天下”,我感到肩上的責任更大了。所幸教科所是一個名師薈萃、研究氛圍濃厚的地方,所長高瞻遠矚,異常重視中青年教研員的專業(yè)成長,其他老師也手把手地引我走進教研之門。真誠的人際關(guān)系、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熏陶著我,打磨著我。
1.課題:形而上之思,走向理性的探索。
時值第八次課改,小學語文教學在教學理念的轉(zhuǎn)變、教學方式的開放上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非語文、泛語文的現(xiàn)象。解決問題要從研究課題入手。
我最早接觸課題,是在南師附小。那時,我先是參加了省小學作文實驗,后又參加了中央電教館的實驗項目“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自主學習模式的構(gòu)建”實驗。我做這個課題一直堅持了兩年多,風雨無阻,慢慢摸索出了一點作文教學的門道。我第一篇發(fā)表的小教案《放學以后他們在干什么》、第一篇發(fā)表的小論文《在看圖說話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都是做這個課題的成果。1998年《江西教育》編了一本小學作文教學增刊,我寫的五篇教案全部入選。
幾年的作文實驗,我摸索出了一套“一重三積累,二次作文法”。即重視習作的過程,積累生活、積累語言、積累技法,改中成文。每單元的習作訓練,我并不等到習作課的時候才布置。單元學習前,布置學生積累語言,親歷、收集、觀察生活,提煉習作題材;單元學習中,結(jié)合課文積累語言和技法;習作成文后,重視作中的自改和互改,二次成文。細想來,這些做法,與新課程習作所倡導(dǎo)的“開拓思路、作中評改”理念是吻合的。
課題能借給老師一雙會飛的翅膀,幫助老師去追求高度,這是我初次做課題得到的啟示。
如果說最初是“無心插柳”,那后來就是“有心栽花”了。有一陣子,合作學習成了時髦的教學行為,公開課、賽課中如果不用,就仿佛沒有趕上教改的節(jié)拍。但我總覺得很多時候,合作學習成了課中的一種擺設(shè),并沒有真正起到促進學生發(fā)展、提高教學效率的作用。我在自己的課堂上還原了觀摩到的情境:把六張課桌合在一起,學生六人一組坐成∪字型,共同學習。結(jié)果,同組的同學之間根本沒有產(chǎn)生學習的互動與合作,更不用說小組學習成果了。我開始一點一點地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用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才有了很大提高。2000年,《江西教育》刊發(fā)了我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實效性的策略》,其中的關(guān)鍵詞“異質(zhì)構(gòu)建”“分工合理”“時機恰當”“目標明確”“時間充足”“成果評價”“建立在獨立思考上”,我后來在不少別人的文章中看到后,都有“高山流水得知音”的幸福感。
從“問題”開始,從“小”做起,方能解決真問題,這是我主動做課題得到的感悟。
2.課堂:形而下之修,賦予實踐的智慧。
在對語文教學認識不斷加深的同時,我也萌生了許多困惑。有一段時間,我感覺自己走上了爬坡的“荒原”。“不進則退”的古訓鞭策著我,渴望提升的需求折磨著我,這種內(nèi)外交織的合力糾結(jié)在一塊,逼我必須找到超越自我的途徑。正當我一籌莫展的時候,所里請來上海教科院顧泠沅教授,顧教授所作的《以課例為載體的教師研修機制》的學術(shù)報告,使我心頭一亮,躊躇滿志。
2006年,全國第六屆閱讀教學大賽在江西舉辦選拔賽,離開講臺五年多的我,毅然報名參加選拔。勝出后,煉獄般的磨課過程,是我涅槃的寶貴經(jīng)歷。我要通過課例,親歷、驗證、提升自己對語文教學的思考。我心中的語文課堂是“樸實本色、美麗大氣”的,“樸實本色”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靈魂,語文是“語言”的教學,語言的教學就要講究咬文嚼字,講求基礎(chǔ)知識的訓練;“美麗大氣”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境界,語文教學不僅是教教材,語文的課文是美的,文字是活的。語文課堂就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親歷體驗,智慧對話,即所謂“讀進去、想起來、讀出來”,學生在強烈的情感共鳴和審美愉悅中得到美的熏陶、情的升華。我所執(zhí)教的《搭石》做到了,崔巒老師在觀摩活動上的總結(jié)發(fā)言中這樣評價:“《搭石》,抓住一行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的三部分文字,讀出了美的畫面、美的情境,必然體會到景的美、人的美、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體味到語言的美。這樣,語言、情境、人文內(nèi)涵全都有了?!?/p>
踏過了“搭石”,前面是什么?……讓我受寵若驚的是,我的成長竟然得到了全國小語會的特別關(guān)注,要我在第六屆閱讀教學研討會上為第七屆閱讀教學參賽教師做兩節(jié)觀摩研討課。小語會的專家親臨課堂聽我試教,并作重要指導(dǎo):“不要有話語霸權(quán)”“要體現(xiàn)學生真學的過程,要有實效性”……專家高屋建瓴的指導(dǎo)使我更加認真地思考:語文是什么?教語文為什么?學生需要什么?
接踵而來的各地巡講,《灰雀》《伯牙絕弦》《楊氏之子》,我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聽課的老師告訴我:你的課更加樸實,更加大氣了。這些鼓勵,更多是從教學藝術(shù)的角度。我告訴自己,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但同時是一門科學,要通曉藝術(shù)殿堂的玄機,要深諳科學大門里面的精妙,離不開我漫漫追求的課堂。
就如此,且教且研,行走在形而上之思與形而下之修中,讓我體會到了課堂的精彩與靈動,體悟了教學理念,豐富了研究內(nèi)涵,提升了教學境界。當我深入課堂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文言文的教學問題頗多,或“有言而無文”,或“有文而無言”時,我與東湖區(qū)郵政路小學的老師們一同研討,指導(dǎo)熊婷老師執(zhí)教《伯牙絕弦》,并獲得全國小學教育學會專業(yè)委員會教學競賽一等獎。我想,小學的文言文教學能否探索出“樸實本色、美麗大氣”的課堂教學呢?我再次以《伯牙絕弦》為例,從小學文言文教材的編排、語文教學的性質(zhì)、文言文自身的特點思考,多次研讀教材,另辟切入點,探索了“以讀為主,文言共生”的文言文教學策略。這個課例,幾地展示,深受老師們的交口稱贊。安徽黃山的教研員焦斌老師給我發(fā)來短信說:“此課高超但不玄乎,大氣但不空洞,樸實但不乏味,是真正的本色語文。語文味、文言味,點點入味;師生情、知音情,情情交融?!?/p>
與老師們磨課,此后成了我教研員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胡婕、熊海濱、周明玉、易艷丹老師參加各屆全國閱讀大賽,我作為作課團隊的指導(dǎo)老師,從抽課題那天起,就與每個人一起經(jīng)歷設(shè)計、推翻,再設(shè)計、再打磨的過程。陪伴才有感情、有收獲,一次次大賽的歷練,賦予我對課堂教學更為深刻的理解、更為靈動的實踐智慧。
重返校園,扎根生長的沃土
每個人的生命生長,起起落落,總有一些關(guān)鍵的節(jié)點,如同經(jīng)歷了冬天的凋零,渴望遇見嶄新春天的爛漫一樣,需要我們做出困難的決定。40歲,不惑之年,事業(yè)的生命力與創(chuàng)新的激情似乎又到了一個“瓶頸”。當清華附小向我伸出橄欖枝的時候,“首都”“清華”“竇桂梅”這些字眼那么有力地敲擊著我的心扉。事實證明,自我更新的過程,注定是破壞和重生的過程;自我更新的生長,注定會迎來一個明媚的春天。
對生活的認識改變了,心量放開了,工作的狀態(tài)、事業(yè)的態(tài)度隨之在變。從前做教研員,我只把眼睛盯在課堂上,認為做好參賽選手參加全國大賽,是我值得驕傲和自豪的?,F(xiàn)在我認為,若把眼光盯在40分鐘上,只能獲得一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而只有把眼光放在一生的發(fā)展上,才能明白小學的使命是為聰慧與高尚的一生奠基。小學階段,由無數(shù)的課堂組成,站在課程構(gòu)建的視角上,遠大于一節(jié)課的收獲。
做教研員的時候,我的眼光盯著語文學科,關(guān)注著語文知識與能力的達成。如今我認為,當眼中只有學科的時候,你看到的只是語文知識;當眼中是整個孩子的生命時,你看到的就是整個世界。語文教學要走向語文教育!
做教研員的時候,我尤其注重教學設(shè)計,也注重課堂的生成,那是教師引導(dǎo)學生“請跟我來”的過程中,牽引的生長。如今,我尤其注重課堂的生成、兒童的生長。課堂上,兒童站在正中央! 當我迷茫的時候,我就傾聽兒童的聲音;兒童與我同行的地方,總是離目標很近。
而這些觀念的變化,直接改變著我的課堂:生態(tài)的、綠色的、生長的課堂,不僅有語言的生長,還有情感與思維的同生共長!
“老樹長新芽,枯木又開花……”時間哪里去了?回眸,生命是一條長河,時間是其中的浪花。任何在生命上游中的經(jīng)歷都會在中游、下游以不同方式沉淀下來。
漫漫追尋,我是密密的語林中,一棵生長的樹!
(責任編輯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