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麗紅
一、什么是體驗式教學
什么是體驗式教學呢?體驗,是一種基于學生通過自身的活動經驗,從中獲得感性認識的過程,其主體在學生本人。體驗,既有認識論的意義,即以體驗的方式達到認知理解,或者促進并加深理解。教育應當把學習主體的體驗過程看作是教育活動的基本形式之一,強調學習中的體驗,體驗后的感悟。這樣,才能使原來靜態(tài)的知識經驗在個體的心靈中被激活,被催化,產生廣泛的聯系,獲得新的意義,才能產生創(chuàng)造。筆者認為體驗式教學,就是教師應從學生的主體體驗入手,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比如現實生活或特定的環(huán)境(某個事件、情境人為的重現)親身經歷、切身感受,獲得一些活生生的社會知識,發(fā)展一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活動往往能激起學生學習情感上的共鳴,激勵他們積極、主動地去實踐、去探究。政治課教學是一門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地馬列主義理論教育為主要目標,樹立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學,教學的實效性在于學生是否自主、能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并從中獲得充分的學習體驗,以促進身心發(fā)展。通過體驗式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自學性和積極性,以達到教與學相長。
二、體驗式趣味哲學課堂教學的實踐操作策略
1.引入生活哲理,架溝哲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系
哲學不是高高在上,真正的哲學總是和日常生活結伴而行,總是在我們的生命遭際中不期而至。是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是哲理。因此,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平時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素材,讓他們利用哲學的眼光去認識周圍的事物,用豐富的哲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從而理解哲學的意義,體會哲學與生活密不可分。
如期中考試后,有些同學考得不好,退步了,心情很不好。怎樣才能使“失敗成為成功之母”,這就不斷需要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否則“失敗永遠是失敗的母親”,而不是“成功的母親”。通過學習哲學的因果聯系,提高了同學們做事情的自覺性。讓同學們知道只要你努力,矛盾雙方會發(fā)生轉化。
我們學校每個星期每個班級里有一節(jié)班隊活動課,班隊活動課主要解決同學們的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為什么要開展班隊活動課?學過哲學后,同學們很輕易地就明白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能促進事物的發(fā)展,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意識。
2.穿插音樂,在賞析中感悟、體會哲理
利用同學們喜愛流行音樂的特點,把音樂引入新課,讓學生在音樂節(jié)目中進入課堂,這樣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課堂上。同時,又渲染了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在講《矛盾是普遍存在》一課時,我給學生們放了一首韓曉的《我想去桂林》:“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時間的時候我卻沒有錢;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錢的時候我卻沒時間……”通過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們明白了,矛盾是存在每個事物之中,并且貫穿事物發(fā)展過程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在講《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時,播放王力宏、張明敏演唱的《青藏高原》,刀郎翻唱王洛賓的情歌,讓學生去體會不同演唱風格。理解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對事物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巧用案例,模擬情景,增強哲學的學習趣味
在政治教學過程中,巧用案例,把看似枯燥乏味的哲學原理濃縮于其中,既可以使政治課教學充滿藝術性、趣味性,又可以使抽象的哲學家原理直觀形象、通俗易懂,達到教學相長、事半功倍之效果。如我在講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原理時,讓兩個同學扮演小品《阿凡提的妙答》。一個扮演阿凡提,一個扮演財主。
通過這個有趣的案例,通過同學們的表演,在笑聲中告訴同學們這樣一個哲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矛盾的個性就沒有矛盾的共性?!邦伾弊鳛椤懊艿墓残浴保嬖谟凇俺?、橙、黃、綠、藍、靛、紫”等具體顏色之中,離開了具體顏色的矛盾個性,也就沒有“顏色”這一矛盾共性。而機智的阿凡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耙粋€星期”是矛盾的共性,它存在于星期一至星期天之中,若離開了星期一至星期天的矛盾個性,同樣就沒有“一個星期”這一矛盾共性。
當然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和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找到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