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廣
決定換學校之前,我就知道自己將會面臨挑戰(zhàn),而且會有一段適應(yīng)期,但我沒有預(yù)料到這挑戰(zhàn)會如此之大,適應(yīng)期會如此之長。
五年級(5)班,是我從高中轉(zhuǎn)戰(zhàn)小學所教的第一個班級。剛進教室時,他們倒沒有給我來個下馬威,而是安靜坐在位置上聽我做完自我介紹。等正式上課,磨難就開始了,接下來的每一個40分鐘,幾乎都沒有安靜的時候。不是這個同學在講話,就是那個同學在講話。不是這個角落嘰嘰喳喳,就是那個角落嘰嘰喳喳。耐心教育一番,然后又此起彼伏。如果說課堂上他們還有所顧忌的話,到了午休和暮省時間,更是有些為所欲為:轉(zhuǎn)過身講話的,下位置說扔垃圾借東西的,出教室說喝水上廁所的,只有極個別學生能靜坐位置看書或做作業(yè),有時吵得隔壁班級的看班老師都忍不住走過來批評。
一開始我覺得可能是自己還沒有掌握小學語文教學教法,畢竟高中和小學各方面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自己還需要好好學習。于是馬上向書籍找解決方法。買來了很多相關(guān)書籍,其中王曉春的《課堂教育會者不難》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發(fā),自以為找到了克敵制勝的武器,馬上在課堂上運用起來。課前給他們講故事,出謎語。吵鬧時,停止講課,靜靜看著他們,或者在黑板上寫“我生氣了”,等等。幾乎使用了書上介紹的每一招,有的能讓學生靜聽片刻,有的則讓我收獲了莫名的表情。那些吵蛋還是我行我素,幾乎沒有什么的作用。相比于男生,女生整體上要聽話很多,上課安靜聽講,書寫認真端正,作業(yè)及時準確。有一位特別優(yōu)秀的女生,無論外界怎么紛擾,她都能學得進去,非常自覺。看到這樣的女生,總算有些欣慰,而面對那些搗蛋的男生,讓人十分苦惱。
一位副校長為我支招,“擒賊先擒王”,把班里最吵的那個制伏了,這個班就安靜了。和班主任商量之后,一致認為男生C,很符合這個條件。他幾乎讓所有任課老師頭痛,上課喜歡亂插話,出口成“臟”,隨意下位置,作業(yè)隨便做,還目無尊長,和好幾位老師起過沖突,C的家長會對此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和家長溝通之后,都覺得可以一試。每節(jié)課后,我們都去關(guān)心一下C,問問有什么收獲,學習上有什么困難。每天都把他的情況記錄在本子上,隔段時間和家長反饋。我們以為對他這么關(guān)心,他總會感悟的。而根本沒有想過這只是我們的一廂情愿,這一計劃最終以C多次挑釁老師引發(fā)沖突而終止。班級還是吵鬧,老師依舊頭痛。
稍微行之有效的是大聲批評。剛開始,我不會聲嘶力竭,對高中生講慣了道理,加上他們上課再吵也是小孩子,下了課還是非??蓯鄣摹6?,大會上校長多次提到不允許對學生大聲呵斥。但是經(jīng)過其他教室,罵聲還是時有耳聞。經(jīng)驗豐富的班主任也說孩子不罵怎么行,只要不意氣用事,侮辱性的罵,而是幫助式的罵,學生能接受,家長也愿意。由此我也開始學著大聲地批評。開始時,他們非常安靜,好像是在虛心接受,一旦開始講課,又嗡嗡聲不絕于耳。一堂課需要這樣好幾次,我知道了,即使是批評,他們也并未在傾聽,而是聽多了大分貝之后的條件反射。
真累啊,怎么辦?家長也著急,他們建議班主任,讓那些“害群之馬”的家長坐教室后面聽課,甚至在教室安裝攝像頭監(jiān)視他們。說歸說,大家都知道這些從外部給他們壓力的辦法,所起的作用有限。怎么激發(fā)他們內(nèi)在的動力,才是老師要思考的。
一次,偶然聽一學生講起英語課小組比賽,競爭激烈,表情生動,意猶未盡,而且還說科學課也是這樣。我靈光一閃,既然這兩科采用競賽的方式,能對他們有效,語文課為什么不試一試呢。于是第二天,我就宣布了新的政策:以大組為單位進行競賽,到周五比分,最高的組有獎勵。競爭的內(nèi)容包括作業(yè)完成情況和課堂的表現(xiàn)情況,由專人負責,結(jié)果直接公示在黑板上。
沒想到這招第二天就顯示出了驚奇的效果。當我在減分一欄劃“正”字時,馬上安靜了,而被劃的組馬上會有同組同學的告誡聲,和相互的提醒聲。更大的效果還是體現(xiàn)在晨誦、午休和暮省三個時間段,原本讓人最頭痛的看班,我現(xiàn)在竟然可以輕松地看書了。
了解到他們的這種爭強好勝和團隊意識后,我和班主任商量,又開展了各種以大組為單位的各類競賽活動:詩歌知識競賽、文化常識競賽、朗誦比賽、辯論賽等等。每一次,都出人意料的好。學生喜歡,老師輕松,皆大歡喜。
這樣的轉(zhuǎn)變,距離惴惴不安和滿懷信心的開始已經(jīng)一年零兩個月了。在經(jīng)歷了無助、討好、體罰、責罵之后,終于找到了學生的七寸命脈。
有時,我很后悔,為什么不早和這些任課老師溝通,借鑒他們的經(jīng)驗?zāi)亍H绻@個班級的任課老師碰到問題能馬上一起探討解決之道,他們也不會成為學校有名的吵班?,F(xiàn)在我們提倡的各學科協(xié)同作戰(zhàn),不僅僅是學科知識之間的融合,更是教育管理上的互通有無。教育不只是班主任的事,而是每個任課老師的責任。
教育理念雖然很重要,但最終還要落實在方法上。小學階段,方法比知識重要,如何傳授比傳授什么重要。找到了合適的方法,沒有罵聲,沒有體罰,但是效果出奇的好。
任何一種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得沒有缺陷,任何一種管理方法有了成效也都不能一勞永逸。學生在發(fā)展,環(huán)境在變化,老師和學生的始終處于互動當中,所以,課堂管理,應(yīng)該是動態(tài)的。
(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市賓虹小學)
責任編輯/肖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