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被外界視作中國重構國際金融體系話語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目前,全球最核心的兩大國際金融組織——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均由美歐把控。
“中國發(fā)現它在世行或IMF什么事也辦不成,因此希望設立它自己的世行,由自己控制?!币幻苯訁⑴c建立亞投行籌備討論的人士表示。
美國經濟世界第一,因此,美國主導世界銀行,從而影響整個世界經濟的運行。日本經濟非常發(fā)達,曾經是亞洲地區(qū)第一經濟大國,因此,日本主導亞洲開發(fā)銀行,以體現日本在亞洲地區(qū)的領導地位。
如今,中國經濟位居世界第二,而在世界銀行,甚至亞行,中國都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話語權,中國曾經嘗試以增資的方式提升自己在這兩大機構中的話語權,但均沒有實現。于是,由中國發(fā)起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應運而生。
布局
2013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在先后出訪東南亞時提出了籌建亞投行的倡議。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這是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補充現有國際經濟秩序的建設性舉動,是對現有多邊開發(fā)銀行的有益補充,對全球和亞洲各國來說都是互利共贏的。
亞投行的總部將落成于北京的金融街。幾街之隔,長安街的另一端,是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國家開發(fā)銀行。
近年來,坐擁豐厚資金的中國已經是全球巨大的開發(fā)性資金供給國,這兩家機構正是主要的對外窗口。它們所代表的,是中國依賴于兩國的友好關系,提供優(yōu)惠貸款換取資源,或者戰(zhàn)略目的的經濟外交。
盡管地理距離不遠,但亞投行希望與這些中國開發(fā)機構的前輩相比,奉行一套更適合當今趨勢的理念:走共同制定規(guī)則、共同出力、共同協(xié)商、同時實現風險分擔的多邊道路。
2015年3月初,獲邀參加亞投行研討會的世界銀行前駐中國代表杜大偉指出,亞投行的倡議和籌辦過程無疑是中國在外交上的一大勝利。
這是中國在新的歷史階段展開多邊外交的全新登場。在這個舞臺上,游戲規(guī)則不同以往。
一方面是中國第一次主導建立了一個國際多邊機構,另一方面則是美國視亞投行為對現有國際經濟秩序的挑戰(zhàn),以及其他參與國擔憂亞投行將僅僅被用來作為中國戰(zhàn)略的工具。比如,很多人認為中國可能會謀求擁有亞投行一票否決權。
不過,也有質疑認為沒有一國擁有否決權在未來將成為扯皮之源。而實際上,盡量以達成一致的方式決策,而不是依靠投票結果,這是世行等多邊開發(fā)機構通行的模式,亞投行也將執(zhí)行這套通行規(guī)則。
此外,在決策重大事項時,需要達到絕對多數(多為75%-80%之間)。到了需要投票的關鍵時刻,利益形似的幾國結成盟友,即可以實現事實上的否決權。
“中國要慢慢學會當老大?!毕嚓P人士如此形容,“充分顧忌其他人,要做到吃的我先給,而不是好的位置我先占上?!?/p>
根據目前股份設計,亞洲成員國將按GDP水平共享亞投行75%-80%的股權,其他20%-25%股權根據經濟實力分配給亞洲以外的國家。
相比較于在亞洲開發(fā)銀行(以下稱亞行)中亞洲國家占60%、域外國家占40%的股權結構,亞洲國家在亞投行將享有更大的發(fā)言權。
韓國在宣布加入亞投行的聲明中說,亞投行將是韓國以創(chuàng)始成員國身份加入的首個國際性金融機構……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與韓國經濟體量相稱的更大作用。
面對各國對話語權的熱情,如何將各成員國劃分進各個選區(qū),再按選區(qū)產生董事會席位,將是下一階段面臨的挑戰(zhàn)。
前美國財政部官員埃倫·弗羅斯特指出,每個國家都想在董事會擁有自己的席位,是大部分多邊組織籌建時面臨的最典型問題,“可以想象這非常令人頭疼”。
在亞行的12個常設董事席位中,日本、中國和美國是國家專屬席位,不需進行選舉,其他9個席位由劃分區(qū)域成員國選出。除了美國外,歐洲17個國家和加拿大一起被分進三個選區(qū)。
據筆者了解,日本在決定是否加入亞投行的過程中,更在乎的是能否和中國在銀行內平起平坐,畢竟日本“還未能接受在亞洲當老二?!?/p>
有關消息人士透露,在董事席位分配上會根據GDP水平,同時也需要兼顧區(qū)域平衡。這在世界銀行的董事會設置中也有先例,例如世行就為瑞士、俄羅斯和沙特設置了不需選舉的特別席位。
游戲規(guī)則
世界銀行前行長佐利克指出,每個國際機構和基金都有不一樣的模式,亞投行的主要挑戰(zhàn)將是“如何把資金轉換成一個有效率的機構”。
亞投行的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初始認繳資本目標為500億美元左右?,F在,隨著域外國家蜂擁而入,500億美元完全不夠分配,可能會直通1000億美元的目標。中國作為主導國,擁有最大股份,股份將隨新成員加入而降低,第二大股東為印度。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室主任張明表示,亞投行的注冊資本不算太高(世界銀行為2783.77億美元、亞行為1624.9億美元、歐洲投資銀行為2432.84億美元、非洲開發(fā)銀行為1002億美元、泛美開發(fā)銀行為1168.8億美元)。
亞投行的融資模式將與運行多年的國際機構相似,主要以實繳資本為基礎,在市場上發(fā)行債券,也會以私募方式進行融資等。
亞投行可以與商業(yè)銀行、養(yǎng)老基金等合作,而且融資模式也可以根據其需求多樣化;投資領域將主要在基礎設施領域和其他生產性領域。
據筆者了解,作為一個初創(chuàng)的多邊開發(fā)銀行,初始融資成本高一些是可以接受的,亞投行還可以通過集約管理成本等方法彌補。
融資的有效性誠然重要,國際多邊機構的治理也決定著其效率,以及能否達成使命。亞投行在組織架構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新是不設常駐董事會。常駐董事會歷來是國際機構的必要設置,以起到監(jiān)督管理部門的作用,此舉實為大謬不然。董事會是否真能起作用,不在于常駐,在于其職責。
當年在布雷頓森林籌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fā)銀行時,凱恩斯一針見血地預示了常駐董事會的弊端。這位布雷頓森林體系設計者之一的英國代表獨具慧眼,可惜力不從心,美國的力量占了上風。這些問題后來都不幸被他言中,一一發(fā)生。
在國際機構中,常駐董事會主要負責機構的日常運作事宜,除了憲章中規(guī)定的必須由理事會作出決策的事宜——例如股權分配的變化、成員國加入或退出等,日常工作如核準管理預算、復核并批準所有的政策文件和全部貸款、股權和技術援助項目等都由常駐董事會執(zhí)行。
相較于世行、亞行等多邊開發(fā)機構創(chuàng)建之時,如今交通和通訊等條件大為改善,董事們即使身處各方亦能實現順暢溝通,加之日常需要董事會決策的事務也大為減少,出于行政效率和精簡機構考慮,亞投行決定不設置常駐董事會。
前美國財政部官員斯科特·莫里斯也曾公開指出,常駐董事會根本是過時的安排,只會延緩作決定的過程。
除此之外,亞投行還提出將縮短項目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等改革創(chuàng)新,張明指出,這是新機構的后發(fā)優(yōu)勢。反之,如果不對新機構進行大幅度改革,使其明顯不同于現有機構,新機構將無法取得較高認同,機構長期發(fā)展也將受到限制。
取經
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亞投行這個新生機構的優(yōu)勢之一。相比于輿論所關心的亞投行對亞行、世行形成的挑戰(zhàn),實際情況卻是亞投行自去年起,積極通過和世界銀行、IMF和亞行的交流,迅速吸取經驗。就商務部前副部長魏建國了解,亞投行不是拷貝這些多邊金融機構的機制,而是借鑒和創(chuàng)新。
2014年,亞投行聘請到從世行退休的律師納塔利·利希滕斯坦協(xié)助起草《籌建亞投行備忘錄》。利希滕斯坦是哈佛大學法學院的法學博士,對國際金融機構的法律問題非常熟悉。利希滕斯坦在美國財政部和其他機構也工作過,現任教于華盛頓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法學院,在國際機構組織圈深受敬重。
亞投行當時在全球選聘這一職位時,除了提出需要擁有長年法律工作經驗和國際組織經驗外,還明確提出,能給出的報酬并不高。
另外,亞投行還邀請了前世行資深官員斯蒂芬·林特納對環(huán)境和社會可持續(xù)標準進行起草,林特納是該領域的權威人物,他的任用被解讀為亞投行將會對投資項目的環(huán)境評估、采購流程和社會影響采用高標準。
通過和如利希滕斯坦這些國際組織專家合作,亞投行籌備工作給國際組織圈留下了專業(yè)的印象。不少西方國家分析人士認為,籌備期間聘請他為法律總顧問,這一招實在高明,一開始就讓世人領會到亞投行的用人之道。
由于這是中國第一次主導多邊機制,歐美國家對中國政府是否將依循國際標準和原則,或意圖將該銀行當成推進外交利益的媒介始終特別關注。
對此,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表示,世行、亞行等多邊開發(fā)銀行在治理結構、環(huán)境和社會保障政策、債務可持續(xù)性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標準體系和政策要求。國際上將此統(tǒng)稱為"最佳實踐"。但實際上,現有多邊開發(fā)銀行也一直在完善其相關政策、推行重大改革。因此,嚴格地講沒有最好的標準,只有更好的標準。
據了解,由于亞投行承諾實行最高標準,一些發(fā)展中國家成員國已經表示出擔憂。世行等機構早已因貸款條件過于苛刻、不考慮受援國家的實際情況而廣受批評。
就此,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強調,我們要更多考慮到,亞投行是一個以發(fā)展中國家為主導的多邊開發(fā)機構,需要考慮他們的訴求,而西方提出一些的規(guī)則,中國并不認為是最佳的。
在實踐中,亞投行也會有所調整。以搬遷補償標準為例,會從發(fā)展中國家的國情出發(fā),將以實效而非標準的高低作為檢驗標準。
在執(zhí)行層面上,商務部前副部長魏建國建議亞投行對于基礎設施項目的評估定價、風險評級等可以采取服務外包,通過采用全球最專業(yè)的機構和私有部門來操作,以謀求最高收益和最低成本,同時可以保障財務管理的透明和國際化標準的實施。
合縱連橫
亞投行自2013年10月提出至2014年10月24日,有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在內的21個國家作為首批意向創(chuàng)始成員國在北京簽署了《籌建亞投行備忘錄》。此后一直到今年3月12日,都只有零星國家加入,除新西蘭外,還都是亞洲國家的“自娛自樂”。
轉折出現在2015年3月12日,英國政府宣布申請宣布加入亞投行。各路人馬對亞投行的態(tài)度突然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法國、意大利和德國三國在3月17日發(fā)布共同聲明,愿意成為亞投行創(chuàng)始成員國。此后,盧森堡、瑞士、丹麥等歐洲國家四處開花,亞投行一夜之間從亞洲國家的多邊機構變?yōu)榱钊虿毮康男律噙厵C構,美國當初要求歐洲各國抵制亞投行的行動因此陷入尷尬。
相比起來,對中國來說,英國的加入并沒有那么出人意料。一位與英國政府接近的消息人士表示,雙方的接觸至少從2014年夏天已經開始,其后在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副總理馬凱訪問英國期間都有更多溝通。
據筆者了解,中國對英國加入的判斷一直保持樂觀,認為從雙邊關系綜合考慮,英國是最有可能第一個加入的歐洲國家。
事實上,歐美主要國家曾嘗試就加入亞投行立場尋求一致共識。德國駐中國大使柯慕賢表示,德國以七國集團輪值主席國的身份曾致力于推動七國集團就是否加入亞投行達成共識。但由于英國已經獨自行動,而美國和日本不愿加入,達成共識已是不可能,“德國因而與法國、意大利一起作出了加入亞投行的決定”。
歐洲國家的爭先恐后,同時也反映出它們在中歐經濟關系上既有合作又有競爭。歐洲四國近年來在國際議題上已形成事先尋求共同立場的慣例,一位法國外交官透露,四國達成加入亞投行共識,各國以此立場疏通國內政治圈。
近年來,中英雖然遭遇首相卡梅倫會見達賴致政治關系中斷,但是,經濟關系持續(xù)升溫,而且相比較于其他歐洲國家,英國保持倫敦金融中心的地位格外重要。英國、法國和德國,以致盧森堡都在競相爭奪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
英德法意幾個主要國家對加入亞投行心之向往,美國已經有所了解并施以壓力,但歐洲國家決定走自己的路,對美國外交不能不算是嚴重挫敗。
英國之后多個歐洲國家紛紛加入,意義并不在于其“背叛”行為給美國外交政策打臉,更大的意義是坐實了亞投行多邊開發(fā)機構的性質。
美國前副國務卿佐利克批評,奧巴馬政府所謂亞投行可能降低世界銀行影響力的恐懼是過于夸大。奧巴馬政府游說其他國家不要加入,但未提出替代方案或推動建立一個更好機構來回應亞投行所要滿足的需求。
抓到一把好牌
亞洲國家進入經濟發(fā)展新階段,基礎設施的改善成為不少國家進一步經濟提升的迫切需求,現實情況是,亞洲基礎設施建設匱乏,但投資卻難以跟上。為回應這一缺口,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在2013年10月先后出訪東南亞時提出設立亞投行的構想。
根據亞行統(tǒng)計,2010年至2020年亞洲各國國內基礎設施投資合計約需8萬億美元,另需近3000億美元用于區(qū)域性基礎設施建設,亞洲地區(qū)每年面臨的資金缺口達8000億美元。
亞投行多邊臨時秘書處秘書長金立群在3月22日“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2015”上表示,由于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需求量大,實施周期長,收入流不確定等因素,私人部門大量投資于基礎設施項目存在難度。亞洲地區(qū)并不缺乏資金,缺少的只是融資機制,因此需要搭建一個專門的基礎設施投融資平臺,以充分利用本地區(qū)充裕的儲蓄。亞投行將和現有的多邊開發(fā)銀行合作,撬動私營部門的資金,合理分擔風險,利益共享,促進亞洲基礎設施的建設。據估算,亞洲國家目前大約有62萬億美元的私人資本。
亞洲的區(qū)域性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早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就已顯露無遺,亞洲國家間的貨幣錯配、亞洲金融市場的債務期限錯配,以及金融結構的錯配至今仍然影響著亞洲經濟發(fā)展。
尤其在金融結構錯配方面,亞洲國家普遍儲蓄率較高,但金融機構投資的方向往往會選擇歐美市場,然后歐美投資者再拿這部分資本投入到亞洲市場。亞洲國家缺乏自己的金融制度安排,獲得自身發(fā)展所需要的長期資本。
以亞投行為代表的,是一系列中國提出或參與的金融安排——金磚國家發(fā)展銀行、絲路基金,再加上較早時候提出的上合組織開發(fā)銀行的構想,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分析,中國提出的這一系列金融安排,主要目的是用于彌補嚴重滯后的亞洲地區(qū)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現狀,在此層面上尋求區(qū)域內國家和外部國家的利益共同點,并擴大合作空間。
一系列亞洲地區(qū)現實的資源和機制錯配之后,反映的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失調。
布雷頓森林體系已運轉70年有余,應對全球經濟環(huán)境時已明顯力不從心,各國經濟實力和話語權更出現顯著錯置。不少成員國在體系建立之初還只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進入21世紀,西方的經濟實力衰退,彼時的殖民地成為此時拉動全球經濟成長的新興勢力,話語權的分配還停留在70年前。作為“二戰(zhàn)”戰(zhàn)勝國,中國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擁有第四大股權,但不具備等量話語權。
2008年金融危機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于2010年完成改革方案,經過各國理事批準,但是被美國一票否決,擱置至今。“美國這幾年在經營這些組織上可謂‘漫不經心和‘傲慢”,上述消息人士表示。
亞投行雖然被美國政府批評為對現有經濟秩序的挑戰(zhàn),但在國際輿論上卻得到了近乎一邊倒的支持。IMF和世行的改革已是眾望所歸,一個新興的國際金融機構被寄望于可以對遲滯的改革步伐形成壓力。
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聯合主席大衛(wèi)·馬什表示,IMF和世行改革的步伐如此緩慢,中國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的不滿是有道理的,亞投行的推出部分地反映出這一點,“然而,亞投行的出現會被證明是師出有因,它體現了亞洲需要更多的基礎設施支出,而現有的機構無法滿足這樣的需求”。
另一方面,在開發(fā)性金融市場上,多一個競爭對手將有助于效率的提升。
以世行和亞行為主的開發(fā)性金融機構,已將重心從復興和開發(fā)的廣義目標轉移到以民生項目為主的扶貧目標。這些機構已遠遠無法滿足新興經濟體對基建的需求。而以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為主推動的以基建投資為重心的開發(fā)性金融模式則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同。
歷史上,美國對其他國家主導的多邊機制也曾多有阻撓。1966年,日本在成立亞洲開發(fā)銀行時,美國也曾表達了同樣強烈的反對態(tài)度:既已有世行,何必需要多一個多邊銀行?日本最后說服了美國,交換條件是讓美國和日本在亞行有平起平坐的地位。
日本在1998年金融風暴后提出設立亞洲貨幣基金,但提議很快被美國和中國否決,日本在亞洲地區(qū)的話語權顯然不如從前。
把好牌打贏也沒那么容易
有研究顯示,10%的國際機構已因運營不佳有名無實,38%進入“彌留”狀態(tài)。這些湮滅的國際機構留下了前車之鑒,亞投行在創(chuàng)建之時打下了不錯的路基,但走下去還面臨不少荊棘。
如何制定各方都能接受的規(guī)則、如何制定標準、如何提高投融資效率、資金如何整合、債務風險如何規(guī)避等都只是一長串問題單子中的一部分?!翱梢韵胂螅瑏喭缎羞\作起來會碰到許多棘手的難題,畢竟各國政治制度、經濟水平、宗教信仰等差異大,遵循的游戲規(guī)則也不一樣?!眹鴦赵簠⑹孪谋笳f。
對于一個初生機構來說,具體運營上的細節(jié)可以依靠時間和經驗去磨練,依靠全球招聘的優(yōu)秀人才加以彌補,但橫亙在亞投行面前更大的障礙,還有中國作為最大出資方對多邊機構開放、互利、共贏理念的認同和實踐。
2015年3月28日公布的“一帶一路”規(guī)劃表明,資金融通是合作重點之一。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賈慶國判斷,亞投行籌備工作的快速推進與“一帶一路”戰(zhàn)略有高度關聯性,都可以統(tǒng)一在中國新時期對外開放的大格局下進行考量,其最終目的是要推動中國國內經濟轉型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進一步融入世界體系。
不過,樓繼偉也提出,亞投行將致力于促進亞洲地區(qū)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其中包括“一帶一路”沿線亞投行成員國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兩者有交集,但也有所不同。
經濟外交已經愈發(fā)成為中國外交的重要工具,中國近年來在這方面多走雙邊路線,面臨的風險不斷上升。烏克蘭、津巴布韋、委內瑞拉、阿根廷等國家經濟遭遇寒冬,無力償還中國的貸款;中國在亞非拉等地區(qū)的貸款則被質疑助長了腐敗、貧富差距和破壞環(huán)境等等。
“中國政府也開始意識到這一點,希望借由多邊機制,分散風險。由中國領導的亞投行以及金磚國家開發(fā)銀行的計劃,正是中國分散風險的嘗試?!敝袊缈圃簩W部委員余永定表示。此外,“絲綢之路”、“兩洋鐵路”等超大型基礎設施工程,工期耗時長,橫跨多個區(qū)域,中國單方面需承受的風險壓力過大。為降低風險和損失,中國需要在有風險的投資上與他國合作。
除此之外,中國的優(yōu)質產能,如鐵路、機械設備、鋼鐵等產業(yè)需要在海外擴寬市場;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需要實現多元化,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努力也仍在進行??梢姡瑏喭缎性趧?chuàng)建之初就承載著諸多期待。
也正因此,在亞投行建立初期,充分溝通協(xié)調各成員國意見、借鑒世行、亞行等多邊機構的經驗教訓、吸收外腦智囊意見,建立一套嚴格、高標準、各方高度認可的規(guī)章秩序尤為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未來運作中按章辦事。
作為中國提出、出資貢獻最大的多邊開發(fā)金融機構,為中國的利益服務自然無可厚非,但如何將中國的利益與參與各國的利益和訴求相平衡將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多邊開發(fā)銀行成功的秘訣所在。
亞投行在籌備初期,由于其專業(yè)性和透明,獲得了國際業(yè)界的認可,但也接收了中國國內的不和諧音?!坝行┤苏f中國讓步太多,但是一些讓步換來的是國際上的尊重?!币晃挥兄S富國際組織工作經驗的人士表示。
亞投行的登場,是中國從被動的全球化參與者成長為主動參與者,參與塑造新的全球化秩序的第一次嘗試?!爸袊@樣一個新手,能否把自己的戰(zhàn)略意圖與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基礎設施發(fā)展的需求和利益相結合,能否嫻熟得與已有的國際秩序和游戲規(guī)則結合好,這期間將充滿博弈,中國也會在博弈中不斷權衡取舍?!北本┐髮W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陳玉宇表示。
成立亞投行難,把亞投行辦成一流的有良好治理機制的多邊機構更難,建立一整套制度、秩序和機制,或許還需要10年甚至20年的探索與磨合期。
相關閱讀:
八國集團(簡稱G8),是指八大工業(yè)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及俄羅斯的聯盟。目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主要是二戰(zhàn)后建立的,有如下的特點:美國是超級大國,是主導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就是我們常說的“七國集團”(G7),是協(xié)調平臺,后來俄羅斯加入,成為了八國集團(G8),他們開會討論替全球老百姓決定干什么和不干什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WTO)這三大支柱是G7/G8協(xié)調平臺下面的“腿”,負責組織、落實相關決策。
這種治理結構從二戰(zhàn)之后基本沒有變過,其他國家只能遵守,不服G8就治你,而G8集團,基本上是美國說了算。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英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是根據1944年7月在布雷頓森林會議簽訂的《國際貨幣基金協(xié)定》,于1945年12月27日在華盛頓成立的。與世界銀行同時成立、并列為世界兩大金融機構之一,其職責是監(jiān)察貨幣匯率和各國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xié)助,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其總部設在華盛頓,根據不成文規(guī)定,IMF的總裁來自歐洲,而世銀的主席則來自美國。
世界銀行,英文World Bank,是世界銀行集團的俗稱,是由國際復興開發(fā)銀行、國際開發(fā)協(xié)會、國際金融公司、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和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五個成員機構組成,成立于1944年,1946年6月開始營業(yè)。凡是參加世界銀行的國家必須首先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員國。世界銀行總部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世行有員工10000多人,分布在全世界120多個辦事處。按慣例,世界銀行集團最高領導人由美國人擔任,為期5年。
世界銀行是一個國際組織,主要任務是資助國家克服窮困,各機構在減輕貧困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使命中發(fā)揮獨特的作用。
從某種程度上說,世界銀行是一個貸款機構。
世界貿易組織,英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WTO。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市舉行的關貿總協(xié)定烏拉圭回合部長會議決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貿易組織,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關貿總協(xié)定。世界貿易組織是當代最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之一,擁有160個成員國,成員國貿易總額達到全球的97%,有“經濟聯合國”之稱。其主要職能是制定、監(jiān)督、管理和執(zhí)行共同構成世貿組織的多邊及諸邊貿易協(xié)定。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WTO。
世界貿易組織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日內瓦是瑞士第二大城市,是世界各國際機構云集的國際化城市。
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貿易組織(WTO)一道,成為國際經濟體制中最重要的三大支柱。
亞洲開發(fā)銀行,簡稱“亞行”,英文Asian Development Bank,縮寫為ADB,是一個致力于促進亞洲及太平洋地區(qū)發(fā)展中成員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區(qū)域性政府間金融開發(fā)機構。
亞行創(chuàng)建于1966年11月24日,總部設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行長一直由日本人擔任,亞行的事基本上是日本說了算。按各國認股份額,中國居第三位(6.44%),日本和美國并列第一(15.60%),日本和美國在這個組織中擁有一票否決權。
編輯 本刊編輯部
《商道》雜志QQ⑦群號:287761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