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隨著國際交往的加深,國外的意識形態(tài)也在逐步地向我們輸入,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抵制西方不良思潮的入侵對于我們當下來說尤其重要。把握葛蘭西文化領導權思想,對于我們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文化領導權;意識形態(tài);市民社會
作者簡介:呂露,西北民族大學,專業(y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
[中圖分類號]:C9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5--01
一、文化領導權思想的內容
(一)以市民社會為理論前提
葛蘭西把市民社會劃分為意識形態(tài)的上層建筑領域,是完整國家的一部分,他把上層建筑分為政治社會和市民社會兩個部分,但這兩個部分不是相互對立的,它們相互滲透,因此葛蘭西提出,國家等于政治社會加市民社會。他筆下的市民社會是民間社會組織的集合體,是復雜的意識形態(tài)、文化關系的總和,是由政黨、工會、教會、學校和新聞媒介構成的,市民社會是整個國家職能的同時,更加強調國家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職能,而這一職能由市民社會來擔任,它包含人民群眾的世界觀、價值觀、行為準則和道德的形成與方向。
(二)以實踐哲學為哲學基礎
葛蘭西從“什么是哲學”這一問題入手,把實踐哲學看做是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所謂的“實踐哲學”是一種絕對性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他指出,實踐哲學是以往一切人類歷史活動的結果和頂點,是綜合了它那個時代的全部文化,是現(xiàn)代文化的要素之一。實踐哲學具有文化批判的功能,在他看來,實踐哲學批判活動要以傳統(tǒng)文化為前提,又要吸收現(xiàn)代文化中的合理成分,通過無休無止的文化批判和文化創(chuàng)造活動,哲學改變著主客觀世界,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實踐哲學最基本的任務是教育廣大人民群眾,葛蘭西認為,實踐哲學的首要任務和政治社會的基礎。研究和創(chuàng)造出人民的文化來,培養(yǎng)和教育屬于自己社會集團的知識分子。
(三)以知識分子為實踐載體
葛蘭西認為,知識分子在文化領導權的行使過程中發(fā)揮著關鍵性作用。他從更廣義的角度看待知識分子,并要求他們完成在社會各個領域諸如生產領域、意識形態(tài)領域等中承擔領導或指導性工作。所謂“有機知識分子”,就是指各社會階級的有機組成部分,每一個階級在自己的發(fā)展過程中,都會造就出自己的知識分子階層,他們和自己的階級有機地統(tǒng)一在一起,在國家生活中明確地表達他們的階級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中的集體意愿。知識分子是具有階級性與社會干預性的, 是實現(xiàn)思想文化領導權,即文化霸權的力量。知識分子在社會中的地位是由他在社會中形成的各種關系來確定的。知識分子在整個社會中承擔的是中介的職能,聯(lián)系著整個社會和上層建筑。知識分子是整個統(tǒng)治集團的管家,無產階級有機知識分子的任務是通過在道德與知識的改革工作中改造并且有選擇地吸收代表舊社會及資產階級的傳統(tǒng)知識分子,從而抵制他們對自己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使群眾獲得批判的革命意識。
(四)以陣地戰(zhàn)為實踐策略
葛蘭西指出,要奪取文化霸權,要采取陣地戰(zhàn)的方式。所謂陣地戰(zhàn),就是就是指在資產階級已經取得文化霸權的情況下,無產階級應該堅守自己的文化陣地,建立自己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首先在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領域取得對資產階級的勝利,從而最終取得國家政權。實行陣地戰(zhàn)的前提,要先建立和資產階級相適應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即無產階級的市民社會結構,通過無產階級中的學校、教會、政黨等社會團體和文化組織及大眾傳媒來傳播和宣傳無產階級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他還指出,陣地戰(zhàn)適用于經濟文化較為發(fā)達,民主制度較為健全的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因為在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市民社會已成為資本主義國家政權的主要支柱,這種情況下,通過暴力手段來奪取政權變得不切實際。要進行無產階級領導的文化革命,才能奪取資產階級的文化霸權。
二、文化領導權思想的進步性
無產階級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領導權的問題,葛蘭西在內涵和運用范圍方面對馬克思主義領導權思想作了豐富和拓展。在葛蘭西之前,馬克思主義理論關于領導權的內涵一直定義在政治領導權這方面,主張用暴力手段進行革命獲得政權。葛蘭西認為,文化領導權是政治領導權的前提和基礎,他不否認政治的領導權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他更加認可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領導權對于獲得統(tǒng)治的重要性,他認為在文化和道德這種深層次領域獲得支持和統(tǒng)治,無產階級的領導才會穩(wěn)固和持久。同時,葛蘭西將領導權問題從階級拓展到國家層面,以前的領導強調的是一個階級對于另一個階級的領導,到了葛蘭西這里,他認為文化作為一種手段,可以突破國界,運用到國家與國家之間,拓寬了馬克思主義關于這方面的內容。
三、文化領導權思想的局限性
由于葛蘭西后期身陷囹圄,他的一些理論缺乏現(xiàn)實的依據,變得過于的理想化,他一直強調被統(tǒng)治階級“自愿”的接受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但是卻忽略了經濟基礎對于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一味強調文化領域的“同意”、“自愿”,卻沒有意識到這需要以生產力的發(fā)展作為基礎。過分強調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進行斗爭,奪取領導權,但是忽略了在當時的情況下,結合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應該首先進行暴力革命,奪取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的領導權,進而才能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取得領導權。
參考文獻:
[1]衣俊卿 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
[2]潘西華 “文化領導權”:無產階級政權合法的基石——葛蘭西文化領導權思想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 2008年5月
[3] 李柯 葛蘭西文化霸權理論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