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代中期,隸書告別了近千年的低迷徘徊,繼漢隸之后,再一次步入鼎盛時期。經(jīng)眾多書家的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這時期隸書展現(xiàn)出有別于漢隸的嶄新的藝術風格。整體而言,此一時期的隸書用筆厚重,結體方整,書寫形式多樣,彰顯出鮮明的時代特征。
關鍵詞:清代中期;隸書;審美特征
作者簡介:劉愛霞,女,漢族,1991年1月出生,山東聊城人,現(xiàn)就讀于曲阜師范大學,為2013級美術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書法理論與創(chuàng)作研究。
[中圖分類號]:J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5--01
清初國勢初平,作為文化范疇的書法和政治、經(jīng)濟相同,都以平穩(wěn)的姿態(tài)過渡,因此清初基本上延續(xù)的是晚明書風。而清中期文字獄、金石學等文化現(xiàn)象引發(fā)了書法革命,在這場革命中隸書得以復興。這時期隸書取得巨大成就,其足以與唐楷、宋行、明草書相媲美。
一、激情天然、追求陽剛
清代中期隸書家針對帖學由優(yōu)美變成媚俗的流弊,即而倡導一種陽剛之美的審美情趣。書家將各種筆法加以融合,力求把內(nèi)在人格通過書寫的力量表現(xiàn)出來。書家不滿足于晉唐以來把隸書的筆畫寫實寫滯,章法結構寫齊寫整而是在不斷的“丑化”隸書,完成了妍美向陽剛美的轉變,從而表現(xiàn)出氣勢恢宏的時代特征,反映出當時率真、激揚的人格風貌。同時他們一致強調(diào)書法的天然之氣,即要打破點畫的束縛,來自由地創(chuàng)造的精神。這一時期隸書書風的轉變不僅有思想上的先導而且還有全新的書法工具作為載體。生宣和羊毫在清代中期廣泛應用于書寫。生宣紙的特點是吸水性強,羊毫的特點是鋒穎細長柔順,粗細均勻,濡墨快,含墨足,筆鋒出水慢,適合表現(xiàn)厚重沉勁的筆姿和枯濕濃淡的墨韻,桂馥“一枝沉醉羊毫筆,寫遍人間兩漢碑”的詩句, 流露出他對羊毫筆的倚重和深情。羊毫和生宣紙的應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使得書寫更能表現(xiàn)枯潤、濃淡、黑白的對比,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中,書家情感在筆端揮灑得淋漓盡致,個性得到解放。
二、用筆豐富、力求沉勁
清代前期的隸書,用筆多帶行書筆意,講求筆鋒的勾連環(huán)發(fā)、起承轉合。清代中期的隸書則運筆簡直,厚重沉勁。書家由對隸書表面形式的關注轉移到書寫中筆法這一根本問題。這一時期的隸書大家就筆法問題身體力行。如鄧石如隸書行筆“鋪毫”,即起勢下筆力煞轉鋒,鋒轉重按,使筆毫鋪開運行,收勢急速提筆出鋒,筆畫因此厚重有力;伊秉綬隸書筆畫平直,中鋒圓渾,力在中行,舍棄了漢隸中常見的波磔,刪除了浮華繁瑣的動作,使其隸書具備了敦厚、古拙的特點。這時期隸書用筆不但沉勁且豐富多變。在隸書書寫過程中融入篆法、草法、畫法,極大豐富了隸書筆法。如鄭谷口隸書雜以草意,筆勢飛揚,活潑多變;鄧石如以篆作隸,用筆無一筆不圓,無一點不厚,折中有轉、轉中有折、線條富有彈力,內(nèi)含圓緊遲澀的韻味,這種用筆特征貫穿于鄧氏所有的隸書之中,且愈至晚年愈為顯著。
三、結體平穩(wěn)、疏密得當
清代前期書家在隸書的結體上就有意反對元明以來的嬌柔刻板的習氣,雖有意但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并沒有達到理想的高度。直到中期,以翁方綱為代表的書家在前人的基礎上,再度標舉平穩(wěn)方整。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方整并不是前代書法方整結體的簡單復制,而是在筆力沉著、自然圓渾書寫基礎上的方整。以鄧石如、陳鴻壽為代表的書家對隸書結體大膽創(chuàng)新,開一代隸書新風。鄧石如早期作品結體端莊,左右對稱,中期結體端莊嚴密筆畫沉穩(wěn),至晚年鄧石如隸書更加遒力平穩(wěn),且平穩(wěn)中多了疏密變化。陳鴻壽更是將精力全部傾注到字形結構和體勢的塑造上,苦心經(jīng)營。陳鴻壽的隸書字形呈扁方,中宮緊密收縮,橫、撇、捺筆左右伸展,如長槍大戈,橫向取勢。同時將字形各組成部分拉開距離,使字形在疏密、伸縮、正欹等空間關系上造成強烈的對比效果,然后再從整體章法上尋求平衡。通過這一時期隸書大家的結體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體會這一時期隸書結體的風貌:方整而不呆板,沉著但不失靈動。
四、章法多樣、精心營構
這一時期的隸書家在博聞多見的基礎上,對隸書的章法布局有了更多的認識,啟發(fā)了他們對書法形式的思考。如鄧石如曾授法于包世臣曰:“字畫疏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這一著名的“計白當黑”法則與伊秉綬的三十二字學書要訣,都體現(xiàn)了對結體布白的自覺經(jīng)營和匠心獨運。章法形式多樣,頗有現(xiàn)代意識。中堂、平方、冊頁、條幅、對聯(lián)、扇面等各種現(xiàn)代書家所馳騁的形式,在清中期隸書里都有,許多作品內(nèi)容與形式完美結合,渾然天成,為后人所效仿。伊秉綬隸書扇面只寫兩行,下面空靈,行書落款則直逼底端,得疏密錯落之致;鄧石如的隸書冊頁多呈條屏形式,疏朗大氣,寬博和諧,為后人樹立典范。自清代中期始書法形式不在單一,此時的隸書大家在章法上的探索,顯示出他們無窮的智慧和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
清代中期隸書,在實踐方面,融匯貫通、博采眾長,將甲骨文、漢碑、簡牘帛書法甚至新發(fā)掘的所有古代書法遺跡加以整合,融匯篆、楷、行、草、隸的筆法與一體加以熟練把握。在思想方面,抒發(fā)性靈、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經(jīng)過實踐與思想的不斷創(chuàng)新,最終建立了有別于漢隸的新的藝術形態(tài)。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應充分汲取清代中期隸書創(chuàng)作中的融匯貫通、師古出新的思想,融注鮮明的時代文化特征,賦予書法新的時代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桂馥.《未谷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
[2]包世臣.《藝舟雙楫;述書上》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3]劉恒.《中國書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