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英
表皮移植術聯(lián)合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治療白癜風療效分析
潘少英
目的 自體表皮移植術聯(lián)合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治療白癜風療效觀察。方法 抽取52例白癜風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27例)和對照組(25例)。觀察組患者采用自體表皮移植術聯(lián)合表皮生長因子凝膠治療, 對照組單獨采用自體表皮移植術, 觀察兩組療效。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77.78%高于對照組的60.0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自體表皮移植術聯(lián)合表皮生長因子凝膠治療白癜風可提高臨床療效, 未增加不良反應, 安全有效, 尤其是對顏面、頸部的白癜風患者, 療效更佳,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白癜風;自體表皮移植術;表皮生長因子凝膠
白癜風是一種原發(fā)性的局限性或泛發(fā)性的皮膚色素脫失癥, 是由于皮膚和毛囊的黑素細胞內酪氨酶系統(tǒng)的功能減退、喪失而引起。本病男女發(fā)病大致相等, 但以10~30歲居多,說明青少年易發(fā)病[1]。本病多發(fā)于暴露部位, 對患者容貌有不良影響, 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從而影響心身的健康, 因而求治的年輕人不少。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科門診2011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2例同意做表皮移植術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符合白癜風診斷, 皮損處于穩(wěn)定期, 年齡17~36歲, 平均年齡28歲;病程1~8年, 平均病程5年。其中局限型35例, 節(jié)段型17例。表皮移植部位為顏面27例, 頸部15例, 軀干6例,肘部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27例)和對照組(25例):觀察組, 采用表皮移植術聯(lián)合表皮生長因子凝膠;對照組單獨采用自體表皮移植術。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供皮方法 ①供皮區(qū)多用下腹部。②受皮區(qū)根據(jù)面積大小確定表皮移植方案。本科采用山東省鄆城康斯研究生產(chǎn)的表皮移植白癜風治療儀, 選擇負壓為60~65 kPa, 溫度40~45℃。原理為通過負壓、溫度對皮膚的雙重物理效應,將表皮分離起皰, 然后移植到白癜風部位。
1.2.2 表皮分離 在供皮區(qū)下腹部常規(guī)消毒, 根據(jù)白癜風皮損大小選擇不同的取皮器, 調節(jié)負壓60~65 kPa, 溫度45℃, 發(fā)泡時間50~70 min。受皮區(qū)常規(guī)消毒鋪布后, 采用磨削法, 當磨至創(chuàng)面深度以點狀出血為宜, 然后用生理鹽水擦凈皮屑涂表皮生長因子凝膠后, 再用紗布覆蓋待移植。
1.2.3 表皮移植 ①以碘伏再次消毒供皮區(qū), 鋪孔巾。②用眼科組織剪將分離的表皮沿水皰邊緣剪下反置于油沙布上, 清除其上的纖維蛋白, 將分離表皮充分展平, 油沙剪成與表皮大小一致之后, 象貼郵票一樣平鋪于受皮裸面, 不留空隙, 再涂表皮生長因子凝膠之后, 用2~3層油紗布覆蓋植皮后創(chuàng)面, 用無菌紗布加壓包扎固定。8~10 d去除去敷料,期間不換藥、不浸水。8 d去除紗塊時注意, 不要刻意將移植的表皮揭掉, 讓其自行脫落。供皮區(qū)外用紅霉素眼膏涂之后, 油紗和紗布包扎, 7 d去除紗布。對照組移植方法相同,只是不使用表皮生長因子凝膠。
1.3 療效判定標準[2]4周后評估療效, 根據(jù)患者治療恢復膚色面積占皮損面積的百分比判定療效:痊愈:患者治療恢復膚色面積占皮損面積的90%~100%, 顯效:患者治療恢復膚色面積占皮損面積的50%~89%, 有效:患者治療恢復膚色面積占皮損面積的20%~49%, 無效:患者治療恢復膚色面積占皮損面積<20%。因為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公認的有效率指標,所以臨床有效率=(痊愈+顯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與對照組療效觀察, 觀察組有效率為77.78%, 對照組有效率為60.00%;觀察組顏面部和頸部分別為92.86%和75.00%, 對照組顏面部和頸部分別為76.92%和57.14%,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3個月多數(shù)色素生長越過原來植皮區(qū)范圍, 尤以面部為明顯, 其次為頸部和軀干;肘部無明顯變化。見表1, 表2。
表1 觀察組臨床療效(n, %)
表2 對照組臨床療效 (n, %)
作者所做的表皮移植治療也證實了安彩霞等[3]《自體黑色素細胞移植治療白癜風的系統(tǒng)評價》一文。其認為手術移植部位是影響手術治療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 不論何種方法,手指及肘部是復色最難的地方。足踝、膝關節(jié)等活動較大的部位也不利于移植成功。這可能與活動部位移植細胞貼附受影響有關, 而且這些部位皮膚磨削的深度不易掌握, 但與疾病活動性關系不大。因此, 選擇合適的部位做移植是很重要的, 病程短及白斑面積小的術后的治療效果更好。
白癜風是一種常見的面部或泛發(fā)的特發(fā)性色素脫失性皮膚病, 病理上表現(xiàn)為黑素細胞減少或消失, 可分為節(jié)段和尋常型。其病理不明, 有多種發(fā)病機制假說, 主要有遺傳的影響[4]、自身免疫學[5]等。近年來發(fā)病率不斷增加, 治療上尚缺乏有效手段, 特別是顏面部等暴露部位的患者要求治療愿意望更加強烈。表皮生長因子凝膠可促進動物皮膚創(chuàng)面組織修復過程中的DNA、RNA和羥脯氨酸合成, 加速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生長和上皮細胞的增殖。因而, 可提高移植上皮細胞成活率。本科采用表皮移植聯(lián)合表皮生長因子凝膠治療白癜風總有效率達77.78%, 其療效肯定, 成活率高, 尤其是穩(wěn)定期白癜風, 見效快, 療效短, 而且安全, 優(yōu)于傳統(tǒng)的冷凍及紫外線, 被廣大皮膚科醫(yī)生和患者接受, 值得推廣。
[1] 楊國亮.皮膚病學.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5:650.
[2] Eleftheriadou V, Thomas KS, Whitton ME, et al.Which outcomes should we measure in vitiligo? Reaults of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 survey amongst patients and clinicians on outcomes in vitiligo trials.Br J Dermatol, 2012, 167(4):804.
[3] 安彩霞, 普雄明.自體黑色素細胞移植治療白癜風的系統(tǒng)評價.循證醫(yī)學, 2014, 14(3):172-176.
[4] 柳君如, 張峻嶺, 于旺.白癜風相關基因參與免疫學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病學雜志, 2013, 12(2):131-133.
[5] 楊王可, 張學軍.白癜風免疫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12, 28(3):188-19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8.069
2015-01-26]
523270 廣東省東莞市高埗醫(yī)院皮膚科
潘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