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ffany
“放蔥?那是你們漢族人的做法!”
周浩打趣著,向我講解手抓飯的做法。家中兩只小貓躍上了木質餐桌打鬧,餐桌燈上懸著幾只鼓得渾圓的河豚標本。作為2014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獲得者,周浩在朋友圈卻以廚藝馳名。據(jù)說每次家宴結束后,都會有人提出要打包,周浩就樂呵呵地給人家裝上,他家真有打包盒!
我在他的書架前看了一圈,找到的唯一關于美食的書,是美食教母M.F.K.費雪的《如何煮狼》。 但他認真勁兒上來時,總念叨著要找專業(yè)師傅學一學,弄明白烹飪的原理。
二十多年前,周浩第一次去新疆。那時他還在一個機械研究所工作,從沒想過自己未來會做好幾年記者,然后又辭職,拿起攝像機,回到這里紀錄棉農、采棉大軍的生活。
拍攝紀錄片《棉花》時,他回了好幾次新疆。飯館里的人一看漢族人來了,往往會問要不要手抓飯。老板知道,在眾多新疆食物中,這是尤其符合漢族人胃口的一道。畢竟它屬于燜飯,在漢族的食物譜系中也有類似的。
年輕時候,他吃不慣許多新疆食物,往往只能靠手抓飯來撫慰。其實當時的他根本不會做飯,不像如今,可以淡淡地說 “做菜其實很簡單,做就是了”。他拍攝紀錄片其實也一樣,許多人都有想法,但到了最后,只有周浩“做了”。就憑著這個行動,他做出了講述毒販的《龍哥》、切入公共空間的《急診室的故事》、《差館》等等。
周浩的紀錄片總能和拍攝對象非常接近,而又保持適當距離,人們看他的片子時往往會感嘆:“哇!他是怎么拍到的?”記者出身的他,與人打交道的確有一套。有時候他會向采訪對象“吹噓”自己的廚藝?!氨绕鹌渌矫?,吹這個牛總不會讓人反感嘛”。如果對方興起要他展示展示,他也不會拒絕。
周浩做菜的風格和他的片子一樣,內容豐厚不拖沓。這邊翻炒胡蘿卜和洋蔥,騰出手來就在另一鍋內倒入自制酸湯、料酒。等湯沸騰期間,轉身將一早備好的米、羊肉和羊肉湯倒進炒鍋,飯一燜上,回頭便處理酸湯雞,時間一點也不浪費。
十五分鐘一頓飯就好了,有飯有湯,葷素均衡。酸湯雞因為那幾勺好酸湯,讓人喝得停不下來。手抓飯顆粒分明,油潤亮澤,一不留神三碗就下肚。
最后,那只叫“面條”的小貓,看完我們飽餐的全程,實在沒忍住饞,偷喝了一口桌上剩下的羊肉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