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紅
摘要:本文從調(diào)活課堂氣氛,讓學生與教師真實對話;活化教學方式,讓心靈與文本真實溝通;激活學生思維,讓思想與思想真實碰撞三方面入手,探討了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構建真實、靈動為一體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語文課堂;真實;靈動;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05-013-1
一、調(diào)活課堂氣氛,讓學生與教師真實對話
1.敢于俯身。教師在課堂中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而應該是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參與者、交流者。教師要敢于放下架子,和學生站在同一起點上,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真正地打開心扉,從而與教師與文本真實地對話。
2.勤于誘導。讓學生學得活,教師靈活引導是關鍵。教師不只是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給學生多點撥,多直觀,多啟發(fā),多鼓勵,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動口,老師在課堂中應少廢話、少替代、少包攬、少埋怨,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鼓勵他們的批判精神,允許他們標新立異。同時,教師要運用靈活、恰當?shù)慕虒W手段將教材所設置的情境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
3.善于激趣。學生掌握知識表現(xiàn)為自身內(nèi)在的學習需要。要調(diào)活課堂氣氛需要我們教師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激發(fā)學生或爭先發(fā)言、或正反抗辯、或點評、或小組討論,讓學生能以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態(tài)進入課堂,以興奮樂觀的情緒參與教學活動,以自由的思想與文本和教師對話,與自己的思想和心靈對話。
二、活化教學方式,讓心靈與文本真實溝通
1.嘗試自學,自我感悟。陶行知先生提倡“智育注重自學”。他認為學習也是實踐,必須親自實踐才能有真切地體驗,學習中遇到疑問、矛盾、困難這不要緊,可以問,在問中求長進。要把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知識、鍛煉自己、發(fā)展自己的訓練場,突出“三自”。自學,先學后教,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自己學習未知的知識;自悟,先體悟再理解;自練,先做再分析,讓學生拿起知識的武器,給予足夠的時間,提供條件,去體驗學習的心理歷程。
筆者在教學《碧螺春》一文時,就嘗試將學生的學習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新課教學時,學生初讀課文后很快就明確了文章的重點:采茶、焙茶、品茶。在深入理解課文的這些重點內(nèi)容時,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切身體驗,很容易就能入情入境。再讓學生“熟讀”、“精思”,用心去思考語言文字的內(nèi)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情感,從而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nèi)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淀,真正做到了自讀自悟。這種課內(nèi)與課外的結合,也充分體現(xiàn)了“大語文”教學觀。
2.強調(diào)合作,相互啟發(fā)。“有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與文本溝通后,每人所獲取的信息不一樣,對文本的理解也充滿個性,產(chǎn)生的問題更是因人而異。這時,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相互交流自己的閱讀理解。要求學生既張揚自己也吸取他人之長,對任何文本都要有“研究”意識,有獨到的見解,當然,對別人的合乎情理的見解也要能認同,聯(lián)想、比較、互相參證,求得認識的統(tǒng)一。
3.鼓勵探索,師生互動。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比魏伪粍咏邮?、重復再現(xiàn)式的學習活動都無法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力。因此,課堂教學中要盡量變教師提問為學生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以寬容、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的提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并根據(jù)教學適時、恰當?shù)貙W生的質(zhì)疑引導到正確的思路上來,讓學生敢于提問,敢于嘗試。
如教學《孔子游春》時,問學生:“讀完第八自然段有什么疑問?”生說,為什么孔子最后說:“水是真君子??!”通過思考,學生很快就會從文中找到答案,因為水具有君子的特點: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孔子的目的是要教育弟子們?nèi)绾巫鋈?。緊接著學生又提出了另一個疑問:“文中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這個問題有了一定的難度,學生此時必會深入思考探究,從而明白省略號省略了水的其他特點,進而發(fā)揮想象,補充出“水”與“君子”具有的其他共性。學生在自主研究探索的過程中擴散了思維,也達到了學文悟理的效果。
三、激活學生思維,讓思想與思想真實碰撞
1.質(zhì)疑問難。對一篇課文的學習從學生的疑難問題起步,放手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后圍繞問題大家討論、解決,并在此過程中體驗、思考。如《黃河的主人》,筆者新課伊始,就讓學生自由提問:“黃河的主人是誰?”“為什么稱艄公為黃河的主人?”這些問題正是學生閱讀中期待解決的,因而在學習體驗中學生也能全身心地投入。
2.觀點爭鳴。課堂中鼓勵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并努力闡述理由,在觀點爭鳴的過程中進行思考。有位教師在教《落花生》時,就讓學生討論我們該向誰學習。有的說要學習花生的默默無聞,有的說要學習蘋果的敢于表現(xiàn),一時間各持己見,爭論不休。學生的思想火花被點燃了,一句句出自肺腑的語言在課堂中流瀉,一個個充滿個性的思想火花在課堂中迸射。
3.溫故而知新。學生在學完課文之后,引導學生及時地鞏固、思考。而這時的思考要求學生能聯(lián)系前后所學內(nèi)容來思考,注重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比較整合。如在學習了《示兒》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兩首詩后,引導學生思考這兩首詩在表達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點和相同點時,學生就會帶著問題又一次去讀文思考,從而體會到兩首詩都表達了自己的愛國之情,但不同點是第一首詩是通過“悲”來表達的,而第二首詩是通過“喜”來表達的。
4.拓展延伸。許多教師在學習課文后都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性的思維。如一位教師教完《天游峰的掃路人》后問:“假如30年后‘我再來天游峰看望這位掃路人,會是怎樣的情景?”有的學生說老人早就仙逝了;有的說物似人非,又有別人在繼續(xù)老人的工作;還有的說老人仍神采奕奕,鶴發(fā)童顏,風采不減當年……這些訓練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也讓學生的思想與思想產(chǎn)生了真實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