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彥玲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還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的概率幾乎等于零。常言說:“學問學問”,學了就要問,方能成為問題。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問難意識,成為教師們經常討論的話題。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幾點培養(yǎng)質疑問難意識的經驗。
質疑問難意識創(chuàng)新學生好奇心目前,在教學中,我們的學生不善于質疑問難,也不敢質疑問難。這不是天生的,它是傳統(tǒng)教育的“產物”。在學校常見的舉手情形是:小學低年級小手如麻,小學高年級逐漸少。原因:一是怕回答錯了或者學覺得提出錯誤的問題是一種無知表現(xiàn),怕受到嘲諷和指責;二是教師對所有的問題都有了標準答案,久而久之的被動聽課,使學生質疑問難意識淡化。為破解以上弊端在課堂教學中,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問難意識進行多方的償試,總結了許多經驗,培養(yǎng)質疑問難意識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創(chuàng)設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點,激發(fā)學生質疑
新舊知識之間是一對矛盾的整體,既有聯(lián)系又有對立。在學習新知識時,要抓住新舊知識矛盾點,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數星星的孩子》一課,長春版小語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課?!靶切恰贝蠹叶家娺^,這是舊知識。但沒有數過星星,就是新知識,新舊知識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在這種情況下抓住“星星”二字,創(chuàng)設情境,會激發(fā)學生想到很多問題:(1)誰數星星?(2)這個孩子能數過來嗎?(3)為什么要數星星?(4)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又如,小語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苦糖》一課,甜蜜的糖與苦難的記憶形成問題的矛盾點,強烈的反差激發(fā)學生質疑:(1)糖本來是甜的,為什么說成苦糖?(2)以苦糖為題寫了什么樣的事?(3)作者稱為“苦糖”心里有什么樣的感受?
二、創(chuàng)設呈現(xiàn)帶有質疑問難意識的觀摩研究的具體材料,學生通過觀察質疑
如長春版小語二年級上冊《粗心的小畫家》一課,實驗班教師首先進行課前談話,創(chuàng)設學生學習氣氛。接著,教師出示丁丁的四幅畫,師:大家看圖,你有什么疑問提出來???學生觀察后提出:(1)這四幅畫畫得太難看了,都畫錯了?(2)這是誰畫的?(3)這個小孩真粗心,怎么能畫出這樣的畫來?(4)這個小孩應該盡快改掉自己粗心的壞毛病?
又如,《烏鴉喝水》一課,教師在課堂上拿出準備好的瓶子,裝上水。讓學生觀察如何能喝到水,讓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教師只要創(chuàng)設觀察情境,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分析,采取相應的對策,引發(fā)學生深入問難,創(chuàng)造學生質疑問難的機會。
例如,在講解《數星星的孩子》一課時,可采用故事導入,從前在我國漢朝時期有位偉大的天文學家、名字叫張衡,他有這樣的一段經歷,小時候他喜歡坐在院子里數星星,他認為只要看得見就能數得清,爺爺告訴他關于北斗七星的知識,為了驗證爺爺的話,他一夜未睡。故事聽到這,你有什么問題要提嗎?學生紛紛質疑:(1)張衡為什么認為只要看得見就能數得清?(2)爺爺告訴張衡北斗七星什么知識?(3)為了驗證爺爺的話,他一夜未睡,都做了什么?(4)張衡是怎樣成為天文學家的?
故事的創(chuàng)設,要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懸念讓學生大膽質疑,問題的質量不論好與壞都要進行及時鼓勵,哪怕出了錯誤也應進行肯定,絕不能用偏激的語言進行抹殺,否則在課中會扼殺學生深入問難意識。對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意識不利。
三、利用課本中的情景圖,或根據課文內容制作多媒體課件,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進行質疑問難
現(xiàn)代教材收集了大量的情景圖,融趣味性知識性為一體,利用這些情景圖讓學生觀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問難意識。
例如,講解《去年的樹》一課時,可將樹給小鳥寫的信制成動畫,加入和那久違的朋友欲見而又不能的音樂渲染,然后引導學生以小鳥的身份給樹寫回信,孩子的心靈被感染了,那么創(chuàng)新感人的話語也就多了。又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與文中的主人公的思想產生共鳴,將汶川地震給人們造成的傷害的錄像一幕幕地展現(xiàn)出來,并配以相關氛圍的解說,讓學生的心一次又一次的被震撼……學生走進文本大膽質疑、探究、交流、問難、反思感悟。真情告白的話語也就變得感人。他們真情的流露不正是對文本的真實感悟嗎?
像這樣的情景圖,不但在語文學科中,在其他學科領域也有很多。利用這些情景圖或課件演示引發(fā)學生質疑、培養(yǎng)學生深入問難意識,不外乎是一種很好的辦法。
四、抓住主題、文章線索、中心句、重點詞等進行創(chuàng)設情景,培養(yǎng)質疑問難意識
例如,我們在教學《去年的樹》一課這篇通話故事講的是一棵樹和一只小鳥是好朋友,小鳥整天在這棵樹上唱歌,可是冬天來了,小鳥飛走了,第二年春天小鳥又回來了。去找他的朋友(這棵樹),不料這棵樹卻被伐木人用斧頭把它砍到運到了工廠,樹變成了火柴,點燃了燈,燈亮著火柴卻沒了、小鳥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歌。在這段文字中有一個中心詞:“去年”。抓住這個詞引發(fā)學生的質疑問難意識。提出問題:(1)為什么用去年的樹做題目?(2)為什么唱去年的那支歌?(3)去年還有什么事?又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這篇課文以大年夜小女孩賣火柴為線索追求光明、追求溫暖、追求幸福,最終被凍死在街頭的故事。以此為背景,引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問難意識,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時刻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問難意識。因此,在知識的領域里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研究尋找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為我們現(xiàn)實所用。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努力,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