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語言是教師教授知識、啟迪智慧、塑造心靈的最基本工具,也是教師最基本的教學技能。高校文學類課程教師根據(jù)學科特點和課程特質(zhì),應力爭做到兼具教學語言的知識性和規(guī)范性、趣味性和情感性、民主性和激勵性。以此促進學生深度思考,從而悅納學習,實現(xiàn)教育的真正目的。
關鍵詞:文學類課程 課堂語言 使用規(guī)則
語言是社會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際工具,也是人們最常用的表達工具。對于利用課堂來傳播知識、教育學生的教師來說,語言使用無疑更加重要。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的語言素質(zhì),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币虼?,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有駕馭教學語言的高超技能??梢哉f,沒有語言技巧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尤其高校文學類課程教師,由于其學科特點和課程特質(zhì),更應該注重教學語言的使用。
一、課堂語言的知識性和規(guī)范性
韓愈早在《師說》中就提到:“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睙o論到什么時代,能否真正給學生傳授知識,始終是檢驗教師授課水平優(yōu)劣的最重要標準。大學生雖然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課堂依然是他們用來學習、掌握知識的主要場所,而滲透著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和對教學目的明確的教師課堂語言,仍舊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的課堂語言必須具有高度的知識性和體系性。要做到這一點,文學類課程教師必須對專業(yè)知識進行不斷深入的鉆研,將知識系統(tǒng)化、內(nèi)化,形成對知識的獨立見解、創(chuàng)新認識,產(chǎn)生對知識、教學、人生、社會的深刻體驗,并在課堂上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
筆者曾現(xiàn)場聆聽著名國學大師葉嘉瑩教授的講座,那是一場極為華麗的心靈盛宴。葉先生自幼坐擁書城,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飽讀詩書,學貫中西。在兩個多小時的講座中,她引經(jīng)據(jù)典,以學富五車的知識、扎實深厚的功底、登高望遠的視野、循循善誘的講解、行云流水般的表達,令聽者陶醉在知識的殿堂,忍不住擊節(jié)叫好。這種大師級的水準固然是一般文學類教師所難以企及的,但卻可以心向往之,并為之努力。
在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教師還要注意課堂語言的論證性,用邏輯的力量去吸引學生,用思辨的魅力征服學生。因此,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條理清楚、推理嚴密、張弛有度。同時,教師的課堂語言也應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綱舉目張地把授課內(nèi)容的重點、難點準確全面地表述出來。惟其如此,才是大學課堂高屋建瓴的教育特性所在。
此外,教師還要重視其他理論知識的積累。課堂語言表達具有多學科背景特質(zhì),它與語言學、修辭學、心理學、教育學、美學、邏輯學等都有密切的關系。教師不但要強化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還需要吸納這些不同學科的理論滋養(yǎng)。尤其要注意語言積累,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很難想象,一個閱讀面窄、詞匯貧乏的教師會有征服學生的魅力。蘇霍姆林斯基曾描寫過這樣一些教師:“在敘述(或講解)時所說的話,好像是非常痛苦地擠出來的,學生并不是在追隨教師的思路,而是看著他在多么緊張地掙扎著用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多么艱難地尋找著要用的詞。”這種教師,即便專業(yè)知識精深,其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同時,為了更好地傳達所教授內(nèi)容的知識性,教師的語言必須采用全國通行的普通話,這樣可以規(guī)范教學內(nèi)容,提高教學效果。普通話是以北京語言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大陸漢語標準語。但是在現(xiàn)實的高校課堂中,并非所有教師都使用標準普通話。最典型的表現(xiàn)是許多教師方言口音較重,比如,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舌前音和舌后音不分,俗讀音和普通話讀音不一致。文學類課程教師由于課程性質(zhì)限定,需要比其他課程教師更重視普通話的學習。盡管對方言口音較重的教師來說,學習好普通話的難度的確很大,但是,只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從戰(zhàn)略上藐視困難,在戰(zhàn)術上采用多種學習方法,比如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專門練習普通話,整理方言口音和普通話之間的對應關系,重點糾正自己的不規(guī)范讀音等,都會有助于普通話水平的提高。
另外,文學類課程教師要盡力避免在課堂中發(fā)音錯誤、用詞不當、不合語法等現(xiàn)象。筆者任教于一所財經(jīng)類學校,學校各個院系的教師基本都負擔一定的全校公共課教學。學生普遍反映,在點名時,文學類課程教師讀錯學生名字的概率是最小的。比如一些異體字、生僻字或容易望文生義的字,“喆”“龑”“嬟”“嬍”“祎”等,文學類課程教師大都能讀對。這一方面是文學類教師應有的基本功,另一方面,通過課前的認真準備,包括對學生名字的熟悉,都可以幫助樹立文學類教師的專業(yè)性。
二、課堂語言的趣味性和情感性
從人體生理角度分析,大學課堂近乎兩個小時一節(jié)課,讓學生自始至終保持高度認真聽講的狀態(tài),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駕馭課堂語言,盡量用生動、有趣的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從教學內(nèi)容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樂趣。這種趣味性是課堂教師語言的增色劑和調(diào)味劑,它在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啟迪學生的智慧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古人說:“啟其蒙而引其趣。”就是強調(diào)寓教于樂的重要性。
但是,課堂語言的趣味性卻有一個邊界。粗俗、嘩眾取寵式的幽默或挖苦性過強的笑話會弄巧成拙,喧賓奪主式的過多打趣也會影響知識的傳授并引起學生反感。因此,要力戒刻意迎合學生的心態(tài),避免使用輕佻、庸俗、油滑以及過時的語言。
趣味性要求教師本身對課程必須有熱愛,這樣,教師上課時才會有感染學生的激情。為此,教師首先需要優(yōu)化自己的思想修養(yǎng)。只有有了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教育教學觀,教師才可能積極追求、熱情開拓、樂于奉獻,否則,其課堂教學必定言詞消沉、乏味無趣。
其次,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加強情感滲透,讓學生能與所講課程達到情感共鳴,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講解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時,教師如能將自身的感情投注進課堂教學中,則蘇軾在詞中所表現(xiàn)的那種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奇景的曠達超脫的胸襟,一個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脫之道的努力,都會被學生深刻感知。同理,在講解戴望舒的《蕭紅墓畔口占》時,教師的情感滲透,也會幫助學生領悟這首短詩語淡情濃、字外有音的創(chuàng)作特色。通過詩人“走六小時長途”專程來拜謁蕭紅墓,理解詩人對其友情之深摯;通過“放一束紅山茶”,理解詩人以紅艷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對逝者的深情悼念;通過“我等待著”,理解詩人等待曙光涌現(xiàn)、盼望民族解放斗爭勝利的急切心情。教師的情感化代入和表達,會進一步加強學生對這首言少意豐的詩歌之深長韻味的感受??傊?,恰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三、課堂語言的民主性和激勵性
大學生在生理上大多已經(jīng)是成人,但是心理方面還處在從孩子到成人的轉(zhuǎn)化過程,其自主意識、自尊心都很強,因此,高校文學類教師在課堂上必須使用民主性的教學語言。
首先,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創(chuàng)設正面課堂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學生學習文學類課程的積極性,是民主化教學的首要任務。如何完成這一任務呢?首先,教師應將自己定位于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而不是施教者、支配者、控制者、評判者。教師在課堂上不應該居高臨下,而是將自身置于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在心理上要放下架子,走下講臺,置身于學生中間,和學生一起討論、交流,從而達到傳播知識、共享智慧的目的,實現(xiàn)彼此共同發(fā)展。當然,這并不是說教師要完全放棄自己的主導權,而是通過更高的駕馭能力和引導課堂走向的技巧實現(xiàn)民主化的教學方式。
其次,教師要積極使用激勵性語言鼓勵學生。激勵性的語言對于開啟學生心智、引導學生思考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學記》有言:“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張而弗抑,開而弗達?!币馑际钦f,有學問的人教育學生時,很注意引導和鼓勵。激勵性的語言也是溝通師生關系、交流感情的必要紐帶。經(jīng)常使用激勵性語言的教師,往往更能贏得學生的信賴,更容易建立起一種友好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但是激勵學生并不是一味說好,而是必須遵循客觀真實的原則。恰如其分的評價,才能讓學生看清努力的方向和前進的目標。任何言過其實或心不在焉的評價都起不到真正的激勵作用。
同時,教師要謹慎處理學生對自己和權威的質(zhì)疑。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薄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笨梢?,在學習中勇于質(zhì)疑,至關重要。教師或者任何權威都不是全能者,必然會存在不足或者錯誤,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把學生的思維禁錮在有形或者無形的條條框框里,要給學生充分的民主和自由。這樣,學生會以高度的自主性來進行學習,去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真正實現(xiàn)教育的目的。同時要允許學生犯錯誤,以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讓他們敢想敢說敢做,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與實踐精神大為有益,也會刺激起其他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質(zhì)疑探索的精神,并有效激活課堂氣氛。事實上,作為教學相長的活動,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對教師的專業(yè)精進與人生高度擴展也是一個良性促進。
總之,行之有效的課堂語言是高校文學類課程教師的才學、責任心、語言能力、教育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其人格魅力和師德的真實體現(xiàn)。它雖僅外化于兩個小時的課堂講授里,卻深深根植于教師個人的全面素養(yǎng)中。
參考文獻:
[1]李玉莉.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的課堂語言[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2,(1).
[2]陳靜.教師課堂語言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作用[J].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8).
[3]柳青.談教師課堂語言的有效性[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2,(3).
[4]李媛媛.試談教學用語的語域風格[J].現(xiàn)代語文,2006,(6).
[5]耿菲菲,安雙宏.印度高等教育中的教學用語問題[J].教育探索,2003,(5).
[6]郭曉鳳.教學用語與師生關系的和諧[J].大學時代,2006,(8).
[7]汪縛天,張洪超,康秀玲.試論教學用語的語域風格[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1997,(12).
(姜華 遼寧大連 東北財經(jīng)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116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