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慧
富蘭克林的名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作為大工業(yè)時代的座右銘,曾影響了整個世界,激勵了無數(shù)人化身為社會機器的一個齒輪。但是現(xiàn)在,一場新的提倡“慢”的革命正在全球悄然興起。
【時聞】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快”
正當數(shù)以億計的中國人,包括許多貧困的農民背井離鄉(xiāng)尋找工作,投入中國熱火朝天的城市化進程時,少數(shù)無法忍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快”的城里人卻決定進行反方向的遷徙,開始逃離“急之國”,奔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慢生活。一時間,“城里開咖啡館、辭職去西藏、麗江開客棧、騎行318”成為“新四大俗”。
洞悉:在“急之國”里,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更是一種生存智慧。
【回顧】
快社會需要“發(fā)呆大賽”慢文化
2014年11月18日,一場名為“全國發(fā)呆大賽首站”的另類活動在成都舉行。170名參賽者同時發(fā)呆,坐在地上不動不笑,保持身心放空,聽到手機鈴聲響起也不能接,否則被淘汰。據(jù)悉,上個月韓國已舉辦過一次“發(fā)呆大賽”。主辦方稱:大賽的目的是為了緩解現(xiàn)代社會壓力,讓大家放慢腳步。
微說:德國著名時間研究專家塞維特在評價慢生活時稱,與其說這是一場運動,不如說是人們對現(xiàn)代生活的反思。因此,舉行“發(fā)呆大賽”,是傳遞慢能量,倡導慢生活。
【博覽】
臺灣人的“小確幸”
慢生活是臺灣人的一種幸福觀,他們將之稱為“小確幸”,即一種微小而確實的幸福。臺灣人愛喝咖啡,臺灣處處可聞咖啡香。形形色色的咖啡館,自然成了臺灣式“小確幸”的代言人。為什么臺灣人這么鐘愛喝咖啡?有人說,這是因為咖啡館是臺灣人的心靈避風港?!霸谄房Х鹊倪^程中,你可以發(fā)現(xiàn)一種簡單的哲學。原來,一杯咖啡、一本書、三兩知己就能讓你愉悅,只要找到一個合適的節(jié)奏,就能尋求到內心世界與外在追求的平衡。”一位臺灣媒體人如此闡釋。
感悟:的確,慢生活不代表懶惰,有時候放慢腳步,做一些看似不務正業(yè)的事情,其實是用一杯咖啡的時間,感受一種生活的禪思,由此也才能遇見隨處可見的“小確幸”。
【榜樣】
于是之閱讀的慢生活
著名表演藝術家于是之視閱讀為休閑性調節(jié)和日常性積累的慢生活方式。他平日里“從劇院回到家,基本就是看書”,閱讀的慢生活滋養(yǎng)著他的精神氣質和思想,也升華著他必將成為大器的藝術情懷。當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看過他的表演《丹心譜》后,深有感觸地認為,于是之是少有的會在舞臺上用思想來表演的演員之一。于是之的表演藝術正是在閱讀的慢生活里“百煉成鋼”,成就“文學的形象、藝術的形象,可以入詩、入畫的形象”的。
啟迪:薩特有句名言:人生是選擇的結果。如果選擇與“真正的閱讀”相伴而行,那么慢生活就在我們身邊。其實,閱讀本身就是堅守慢生活的智慧,它賦予我們感性的空間,圓潤我們粗糙生活的邊邊角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