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筆畫色彩之“透”使作品達到很高的境界,讓觀者感到畫面靈光通透產生豐富的想象,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對畫面色彩進行結構設計,從色彩的色調、表現力、成塊表現、借鑒西方色彩以及不同材料載體等幾方面入手,將“透”運用于工筆畫色彩教學實踐中。
【關鍵詞】透;工筆畫;色彩;教學實踐
色彩之“透”即是透過前面一層色彩隱隱約約看到后面一層的色彩。工筆畫色彩之“透”會使觀者感到畫面靈光通透、捉摸不定,產生很多豐富的想象,使作品達到很高境界。“透”要求色彩通透滋潤的同時又要求堅固有力量,色彩過于清透則畫面會輕飄。傳統(tǒng)工筆畫色彩既透又厚實,是因為:
首先,“畫繢之事,雜五色”,古代畫家將“青、赤、黃、白、黑”五色作為主色,其他色為間色。到唐代,繪畫用色發(fā)展到鼎盛時期,顏色是用淡淡的薄顏料一層一層地畫,淡色慢慢滲透,色彩與色彩間淡色層層疊加,色彩飽和度高。方法是先用粗顆粒的石色,再用細顆粒的石色,上面一層石色的粗顆粒淡淡地透出下面顏色的細顆粒,同時在畫的背面用比正面明度高的石色襯底,顏色感覺既厚重又透亮。
其次,用淡墨層層渲染打底,由淺到深層層渲染,不僅墨色變化由淺到深,分染也要隨物體結構形變化表現層次。墨質上如松煙墨顏色偏灰,適合畫動物翅膀、眼睛等沒有光澤的物象。油煙墨色澤偏亮、透明性好,適合大部分作畫。漆煙墨不容易分染,畫面容易起水,很少用到。工筆畫著染第一遍墨時,相當薄、淡,因墨分子一旦堵住紙的顆??p隙,墨就很難染勻,影響畫面效果。
再次,傳統(tǒng)用色有主輔,“有正必有輔,用丹砂宜帶胭脂,用石綠宜帶汁綠,用赭石宜帶藤黃,用墨水宜帶花青……單用則淺薄,兼用則厚潤?!睂⒌V物色與植物水色結合使用,先用水色打底再用石色分染,石色的粗顆粒就會淡淡地透出水色的細顆粒,發(fā)揮石色之美,顏色豐富透明。
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在畫畫前對畫面色彩結構即色塊與色塊之間搭配的對比與協調進行宏觀把握,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畫要有一個主色調,其他色彩是補充
不同的色彩給人的感受不同,要隨客觀世界給人的內心感受去布置畫面色彩,強化自己的內心世界,將形象進行個性化的表達。通過對色彩明度、純度、色相等關系協調畫出與眾不同的作品?;蛉崦馈⒒驅庫o、或強烈等,以色表意,以色表情。
二、考慮色彩表現力
結合畫面主題,考慮畫面深淺、點染、沖撞等不同手法所產生的效果。注重層次與色調以及視覺調和,畫面中有些色彩要表現得弱些,有些要表現得強一些。色與色之間明度對比弱,那么色相對比就強,反之明度對比強,色相對比就弱。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畫中有些顏色,如花青、赭石、曙紅、胭脂、三青等顏色都是其他色相無法代替的。因調和的顏色薄,采取單色分染,靠色彩疊加產生豐富微妙的變化,色彩薄中見厚。因色墨相調顏色不容易畫勻,采取色墨分開,直接附著于紙上先分染到位再罩染,顏色易勻凈。墨要畫夠否則色會發(fā)飄,采取墨與色相互生發(fā)、相互銜接,分染到幾分合適,注意“度”的把握。因“洗”是減法補救,畫面易粗糙沒精神,采取只加不減的方法,畫悶了加深或提亮,反復協調關系,畫面的對比關系就出來了。畫時留幾分,往后退,注意整體與局部之關系。
三、注重色彩成塊表現
對色彩分染的要求是罩染形成塊面,透過罩染的顏色看到畫面中似有似無的小結構,畫面更加含蓄耐看。色彩用補色層層疊加深入表現,畫面遠看整體,近看細節(jié)。在色彩疊加時,一旦有浮色的出現,就是顏色重了。罩染后如果需要繼續(xù)分染,刷上一遍淡膠礬水固定原有的顏色。這里介紹以下幾種實踐經驗:
(一)用補色打底,如在石青、石綠、肽青藍底下鋪曙紅,三青、三綠下鋪赭石等降火氣,增加色彩的厚重感,使顏色偏灰。所以,要想顏色穩(wěn)重,就可以多用補色打底。畫面臟通常是補色用過了,一般調配比例大致是7:3,如用曙紅打底是3,那石青用70植物色與礦物色都是這個原理,染礦物色前要用植物色打底,如果用同類色打底會使顏色更艷。
(二)幾十遍的顏色畫上去后,熟宣紙上的膠礬就去掉了,尤其是去礬,顏色要薄薄地上,用水去礬。
(三)色與線的關系要設計,線內上色,必須貼線,不能留有痕跡,線中間上色,根據畫面需要或蓋線、或貼線、或留一點距離,不要有膩的感覺,盡可能既厚實又透氣松動。
(四)作品完成后,上一遍清膠與空氣隔絕。如果色彩明度對比大,那么需要加大灰色層次豐富畫面。畫面顯得“火”,就需要調節(jié)色彩的飽和度,用色去統(tǒng)一畫面。
(五)沒骨畫更要注意墨與色、色與墨、色與色相交是什么效果,色與水之間怎么相互融合,這些都需要經驗,才能使色彩透明富有韻味。如惲南田的沒骨畫,是沒有光影的平面單色沒骨;李魁正的畫是結合光影的現代沒骨畫,混撞沖漬,用粉撞水,注重石色、水色的運用。
(六)盡量大面積少用粉,用粉容易使畫面明度接近造成作品沒生氣。如正面用粉應該是局部用,在畫的反面可以大面積用白粉,畫完后刷淡膠水固定。如果反面是粉色,要用很薄的透明的水色在正面使用染、罩、撞等手法作畫,色彩易透明。
四、借鑒西方色彩以及不同材料載體
可以借鑒西方色彩中的間色、復色并用,重視色彩的鮮灰對比、面積比列、明度關系。復色一般是用兩到三種顏色相調,用對比色相調來降低色彩純度,用鄰近色相調來降低明度,等等。結合傳統(tǒng)水墨意識、現代構成、西方用色來豐富工筆畫色彩的表現力?,F代畫材如麻紙、皮紙等材料為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帶來了廣闊的空間,水彩、水粉、丙烯也大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色相。對于材質,要熟練掌握其特質,注重材質產生的肌理美感。丙烯可以提高色彩的明度及色彩的覆蓋能力,但用多了顏色會結膜光滑:水彩色罩兩遍色容易返色且有水痕;白色用多了從不同角度看會臟;云母用多了從不同角度看會反光:等等,這關鍵看畫家表達情感的需要。
結語
總之,工筆畫強調工致嚴謹,色彩既要透又要堅固。所以我們既要學習傳統(tǒng)工筆畫那一絲不茍的用色與造物精神,又要不拘泥于傳統(tǒng),注意“度”的把握,才能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工筆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