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詞人辛棄疾,寫過一首風(fēng)趣的《卜算子·齒落》:“剛者不堅牢,柔者難摧挫。不信張開口了看,舌在牙先墮。已闕兩邊廂,又豁中間個。說與兒曹莫笑翁,狗竇從君過?!毙翖壖部芍^懂得柔韌與剛硬之辯證關(guān)系的明白人。
其實這并不是詞人的發(fā)現(xiàn),老子早就講過這個道理?!独献印分姓f:“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可以穿透最堅硬的東西。老子的這一套也是從他老師那兒學(xué)來的。有一次他老師生了病,老子去探望,老師張開嘴問老子:“我的舌頭還在不在?”老子回答:“還在?!崩蠋熡謫枺骸拔业难例X呢?”老子說:“不在了?!崩蠋熢賳枺骸澳忝靼走@其中的道理嗎?”老子稍加思索后回答:“舌頭健在,是因為它柔弱吧?牙齒脫落,是不是因為它剛硬?”老師對老子的回答很滿意。
天下大事與家庭瑣事都差不多,剛與柔,長與短,強與弱,大與小……都是相對的,辯證的。近年不少地區(qū)水患成災(zāi),多少鋼骨水泥的堤壩、橋梁、房屋,被平日看似柔潤滋養(yǎng)生命的溪流江河,匯成洪水猛獸后沖而垮之;成都市有位溫厚、和氣而又幽默的交警,用“和顏悅色”說服教育了無數(shù)違章駕車的司機,其中有些本來又臭又硬的主兒,在“和顏悅色”面前,卻服服帖帖地認(rèn)錯認(rèn)罰,并表示再不重犯??磥砣f事一理,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做得恰到好處就適宜。
古代至賢有諸多辯證的說教,如“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薄疤撝杏袑崳瑢嵵杏刑?。”等等,都說的是事物的兩重性,沒有一成不變的“最”與“頂級”,只有因時因地制宜,因勢利導(dǎo),才能成事。
遇到艱難困苦,有的主張“挺”,有的主張“耐”。二者在不同事件,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可能都行得通?!巴Α庇小皳巫 钡暮x,而“耐”的含義更多的是“忍讓”。使用這幾個字時,萬萬不可只見其一,不見其二,要有所分析,把握分寸,“挺”要剛中有柔,“耐”要柔中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