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lián)合會文物追討部部長王錦思等3位民間人士,前往日本東京,向日本皇室遞交要求歸還中華唐鴻臚井刻石的信函。2014年8月7日,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lián)合會曾致信日本駐華大使轉(zhuǎn)交日本天皇,要求歸還中華唐鴻臚井刻石。
這是中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怎樣的文物呢?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現(xiàn)藏日本皇宮。它見證了唐朝冊封管轄東北的過程,記載了日本遣唐使西去東歸學習盛唐的往事以及中國統(tǒng)一的歷史進程,對中國東北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唐鴻臚井碑本是一塊重逾9噸,單體10多立方米的駝形天然頑石。公元713年,唐玄宗遣鴻臚卿崔忻從長安前往遼東,冊封 首領(lǐng)大祚榮為渤??ね?。公元714年夏天,使命完成后,崔忻原路返回長安,路經(jīng)都里鎮(zhèn)(今旅順),為紀念這次冊封盛事,于黃金山下鑿井兩口,史稱“鴻臚井”,并在井旁刻石一塊。
刻石文字共29字,分3行自上而下、自右向左書寫:“敕持節(jié)宣勞靺羯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作為渤海歸入大唐版圖的歷史見證,史稱“唐鴻臚井刻石”。
1895年,清朝將領(lǐng)劉含芳修建四柱石亭(“唐碑亭”)護衛(wèi)刻石,并在崔忻題刻左側(cè)加刻小字:“此石在金州旅順海口黃金山陰,其大如駝,唐開元二年至今一千一百八十二年,其井已湮,其石尚存。光緒乙未年冬前任山東登萊清兵備道貴池劉含芳作石亭覆之并記?!?/p>
從公元713年至今,唐鴻臚井刻石已經(jīng)歷了1300多年的歷史。
日俄戰(zhàn)爭期間,日本占據(jù)旅順以后,唐鴻臚井刻石引起了日軍的注意。1905年,日本特務(wù)人員來到旅順考察刻石,次年寫出調(diào)查報告,認為刻石是遼東一塊稀有的唐代石碑,后將刻石搬移至日本東京。1908年4月30日,日本海軍省以日俄戰(zhàn)爭“戰(zhàn)利品”的名義,將刻石獻給日本皇宮。
1911年,日本海軍在旅順的刻石遺址上,建立了搬移中國文物的“記功碑”,也就是今天到旅順黃金山仍然能夠看到的“鴻臚井之遺跡”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