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嘎麗婭?中俄邊城黑龍江綏芬河市,市民用超過一個甲子的時間尋找她,在城市中心為她塑起一座高高的銅像,用她的名字命名學校和道路。
嘎麗婭的母親菲涅是俄羅斯人,父親張煥新生于山東省掖縣,從小跟叔叔“闖關東”,1922年落腳綏芬河,遇到了17歲的菲涅。1928年,他們生下女兒嘎麗婭,全家人視如珍寶。
1942年,嘎麗婭從露西亞俄僑學校畢業(yè),會俄語、漢語。由于1933年日軍侵占綏芬河,推行奴化教育,不論中國學校還是俄式學校都增設日語,嘎麗婭的日語成績也很好。
1945年8月9日凌晨,綏芬河附近邊境傳來炮聲,蘇聯紅軍分兵從4個方向進入我國東北。幾天前,日本廣島原子彈已經炸響,戰(zhàn)爭天平向盟軍的一側傾斜。
蘇聯紅軍攻擊天長山的嘗試,遭遇了要塞猛烈還擊。蘇聯紅軍只好暫時封鎖天長山,機械化部隊在集結,坦克整裝待發(fā)。一位蘇聯紅軍軍官冷靜而迫切地問誰會說日語,所有的視線一下子聚焦在了當時正在司令部登記的轉移群眾之一——嘎麗婭身上。
勸降日軍在當時是非常現實的考量。嘎麗婭跟著軍官勇敢走進屋子的時間是8月11日。而中國時間8月10日傍晚,日本已決定投降的消息通過無線電波傳遍了世界。
嘎麗婭只是個17歲的姑娘,之前14年應無數次見證或聽到過日本關東軍的暴行。生與死的關頭,需要有人傳出那一聲和平的口信。母親菲涅哭著解下自己紅色的花頭巾,披在女兒的肩上。車子在人們的目送中越來越遠。
嘎麗婭上山是11日;13日,向著天長山,蘇聯紅軍萬炮齊發(fā),像吼叫的火傾瀉在山上。
嘎麗婭再無音訊,被列入戰(zhàn)爭失蹤人員。軍方也未能對嘎麗婭勸降做出書面結論。
歷史像一站站向前的列車,接下來新中國成立、政治運動、中蘇論戰(zhàn)、改革開放、邊貿重開……嘎麗婭在綏芬河老人們的口中一次次被提起。
1984年,綏芬河地方史志編輯孫伯言在一份上世紀60年代的公安檔案中看到寥寥數語:“當地居民張煥新的中俄混血姑娘3次到北山勸降日軍,英勇犧牲?!弊咴L中他問及老人,原來這個女孩的故事一直在綏芬河口耳相傳。
孫伯言尋找嘎麗婭的事情傳開,綏芬河越來越多的人步入追尋的行列。2009年,綏芬河市民用青銅為嘎麗婭塑起一座雕像。雕像的基座上鐫刻著:“我們的友誼就是相互理解、信任、共同的價值觀和利益。我們將銘記過去,展望未來。”這是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給綏芬河市民回信中的一段話。
有評論寫道:世界上有許多珍視歷史的城市,不辭辛苦地豐滿自己的資料檔案與館藏,把值得銘記的人物塑成雕像,以眾多的故居與博物館為豪。歷史讓一個城市成為今天,也在主導它成為未來。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座城市,都需要“發(fā)現嘎麗婭”。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尊重我們的價值觀,尊重我們的精神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