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4分)
1.右圖的史實發(fā)生在()
A.鴉片戰(zhàn)爭期間
B.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
C.甲午中日戰(zhàn)爭期間
D.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期間
2.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寫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麥對人說:“三十年后,日本其興,中國其弱乎?日人之游歐洲者,討論學業(yè),講究官制,歸而行之;中人之游歐洲者,詢某廠船炮之利,某廠價值之廉,購而用之。強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啟超這段話的根本意圖是()
A.比較中日近代化的異同
B.尋找甲午戰(zhàn)爭日勝中敗的歷史原因
C.批評洋務派的活動
D.證明中國進行社會政治變革的必要性
3.右圖是拍攝于山海關的歷史照片,圖中的解放軍主力即將參加()
A.遼沈戰(zhàn)役B.淮海戰(zhàn)役
C.平津戰(zhàn)役D.渡江戰(zhàn)役
4.右圖是一幅民國時期的商品廣告,據此可知()
A.民國時期的廣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當時影視明星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
C.這一廣告突出了對產品功效的宣傳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眾的廣泛認同
5.文物是研究歷史的重要物證。下列選項中對下圖信息理解正確的是()
A.工業(yè)“大躍進”時期以股息發(fā)放工資
B.改革開放時期人們參股入股的證件
C.人民公社社員按期領取生產貨款
D.手工業(yè)者以入股形式參加生產合作社
6.據臺灣有關部門統(tǒng)計,2014年金門島上每4戶家庭中就有1戶在廈門購地置產,每10個金門的居民中就有1個擁有人民幣賬戶。這表明()
A.臺灣當局放棄對兩岸經濟交流的限制
B.海峽兩岸民間交流進一步加強
C.兩岸同胞普遍認同“一國兩制”構想
D.臺商投資促進廈門房地產繁榮
7.陳東升在《大國崛起的中國模式》中說:1979年以來,中國的發(fā)展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下列屬于他所說的“天時”的是()
①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②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
③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和擴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④D.①③
8.1701年,英國議會頒布了《王位繼承法》,限定了國王的繼承順序和宗教信仰,重申國王必須遵守法律。議會還對革命期間處死國王等事件進行了合法追認。這表明()
A.議會的權力進一步擴大
B.資產階級真正確立了統(tǒng)治
C.英國國王實屬虛君
D.天主教會被驅逐出英國
9.下表是1750—1900年兩次工業(yè)革命時期歐洲、中國、印度工業(yè)生產發(fā)展占世界份額表。此表格提供的信息證明了下列哪一選項的事實()
年份國家或地區(qū)175018001830186018801900
歐洲23.2%28.1%34.2%53.2%61.3%62.0%
中國32.8%33.3%29.8%19.7%12.5%6.2%
印度24.5%19.7%17.6%8.6%2.8%1.7%
A.中國在此時間段中工業(yè)生產總值急劇下降
B.歐洲列強對印度進行了瘋狂的侵略
C.歐洲工業(yè)總產值所占世界份額快速上升
D.印度在1900年占了相當大的世界工業(yè)生產份額
10.影響下圖曲線變化的因素有()
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②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③新經濟政策
④斯大林經濟體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1. 保羅·約翰遜在《現代:從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寫道:“(20世紀)80年代,人類刮起了一場巨大的求變之風……80年代成為當代史的分界線。民主精神恢復了自信,開始廣泛傳播?!边@場“求變之風”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是()
A.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
B.壯大了國際社會主義力量
C.導致社會主義陣營瓦解
D.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進程
12.右圖中,一個科威特人腳穿網球鞋,背馱電視機,穿過滿是歐美消費品的街道。圖片反映了()
①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②全球性的文化滲透
③發(fā)展中國家是經濟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④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有力的推動者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二、非選擇題(共36分)
13.(6分)閱讀下列圖片,回答問題。
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發(fā)言習近平在2014北京APEC會議上發(fā)言
圖一圖二
(1)圖一和圖二所反映的史實是新中國哪方面的成就?(2分)
(2)這些史實有何共同的影響?(4分)
14.(10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日友好源遠流長。在綿延兩千多年的交往中,中華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促進了各自的發(fā)展與進步?!娝苤腥諆蓢嗣耖L達兩千多年的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的那一段慘痛、不幸的歷史所阻斷。
(1)列舉日本發(fā)動或參與哪些侵華戰(zhàn)爭釀成“近代50多年的那一段慘痛、不幸的歷史”。(2分)
材料二今天(2014年12月13日)我們?yōu)槟暇┐笸罋⑺离y者舉行公祭儀式,是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xù)仇恨。中日兩國人民應該世代友好下去,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共同為人類和平作出貢獻。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一切罔顧侵略戰(zhàn)爭歷史的態(tài)度,一切美化侵略戰(zhàn)爭性質的言論,不論說了多少遍,不論說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對人類和平和正義的危害。對這些錯誤言行,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們必須高度警惕、堅決反對。
——習近平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的講話
(2)根據材料二指出中國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的目的。(2分)
材料三12月1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外國新聞中心的黨首討論會上曾提到,(有關那場日本侵略戰(zhàn)爭責任等問題)應該交給歷史學家去研究討論,“如何使日本未來繼續(xù)作為一個和平國家為世界作貢獻,才是我等的責任”。
——中國青年報
材料四2014年12月13日,中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了國家公祭儀式。在日本媒體上,至今仍未見到安倍政府主動對中國公祭日活動發(fā)表有充分誠意的看法。大多數媒體仍然將南京大屠殺淡化表述為“南京事件”,遍尋日本媒體,僅《東京新聞》網站在相關消息中間接提到一句:對于在大屠殺中死難者的具體數字,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稱“有各種看法,尚未斷定”。
——中國青年報
(3)你認為材料三中安倍晉三所指的那場日本侵略戰(zhàn)爭指什么?材料三和材料四表明日本對該戰(zhàn)爭及南京大屠殺持什么態(tài)度?(4分)
(4)根據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你認為為了中日關系健康發(fā)展,中日兩國應作出怎樣的努力?(2分)
15.(10分)胡適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他留下的日記為我們研究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史料。閱讀下表,回答問題。
時間內容
1912年11月5日今日為美國選舉日期,夜人市觀之,此間有報館兩家,俱用電光影燈射光粉墻上,以報告各邦各州選舉之結果,惟所得殊不完備。市上觀者甚眾,每一報告出,輒歡呼如雷。以大勢觀之,似民主黨勝也。
1916年7月6日改良之法,余力主張以白話文作文作詩作戲曲小說。
1921年8月13日做歷史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科學——嚴格的評判史料,一方面是藝術——大膽的想象力。史料總不會齊全的,往往有一段,無一段,又有一段。那沒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不得不靠史家的想象力來填補了。
——《胡適日記全編》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胡適對美國選舉產生濃厚興趣的背景。(4分)
(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胡適在文學革命中的突出貢獻。(2分)
(3)胡適認為歷史學家需要哪兩種能力?你對他的觀點有何看法?(4分)
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歐洲不是靠自身的經濟力量而興起的,當然也不能歸因于歐洲的理性、制度、創(chuàng)新精神、技術、地理——簡言之,種族的特殊性。我們將會看到,歐洲興起的工業(yè)革命……是分沾了亞洲的生產、市場和貿易的好處——簡言之,從亞洲在世界經濟中的支配地位中謀取好處。歐洲從亞洲的悲傷往上爬,然后暫時站在了亞洲的肩膀上。
——弗蘭克《白銀資本》
材料二“生態(tài)緩解”這一概念,在波梅蘭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國從新大陸獲得大量土地密集的產品(如糖和棉花),從而緩解了英國自身的人口對土地的壓力?!驗槭称?、燃料、纖維和建筑材料這四項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來生產,當紡織機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對于棉花纖維的需求后,必然相應減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從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價格。當食品和燃料的價格高于工資后,紡織業(yè)的技術革新也無法使工業(yè)革命持續(xù)下去,因為此時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須投入到四項必需品的生產中去??梢姡铝⒌募夹g革新無法形成持續(xù)的工業(yè)革命。美洲新大陸提供的“生態(tài)緩解”是英國工業(yè)革命的關鍵因素。
——崔之元《生態(tài)緩解、奴隸制與英國工業(yè)革命》
材料三持續(xù)的工業(yè)進步背后是歐洲特有的文化條件的結果。工業(yè)革命從根本上說主要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而不是純粹的技術現象。這已經變得一目了然了。人們注意到,最先工業(yè)化的國家是那些與英國的文化和社會最相似的國家。
——奇波拉《工業(yè)革命前歐洲的社會與經濟》
(1)據材料一指出歐洲經濟力量興起的因素,“歐洲從亞洲的悲傷往上爬”又是通過什么途徑?(4分)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陸的“生態(tài)緩解”為英國工業(yè)革命提供的有利條件。(4分)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哪些“文化和社會”現象促進了工業(yè)革命的發(fā)生。(2分)
參考答案:
一、1.D2.D3.C4.C5.D6.B7.C8.A9.C10.B11.A12.A
二、13.(1)外交。
(2)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和友好關系;有利于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等等。
14.(1)發(fā)動甲午中日戰(zhàn)爭、參與八國聯軍侵華、發(fā)動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侵華戰(zhàn)爭。
(2)是為了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是為了表達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崇高愿望;是為了宣示中國人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chuàng)未來的堅定立場;是為了中日關系的友好發(fā)展;是為了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是為了對美化侵略戰(zhàn)爭言論的警醒和反對;等等。
(3)日本全面侵華戰(zhàn)爭。態(tài)度:不正視侵華歷史, 不承認所犯的罪行,不愿承擔戰(zhàn)爭罪責,對所犯罪行毫無悔過的誠意。
(4)日本:日本只有正視歷史,承認所犯的罪行,放棄軍國主義思想,著眼于未來,中日關系才能夠健康發(fā)展。中國:勿忘國恥,發(fā)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加強兩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復活。
15.(1)美國:美國是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政治選舉充分體現三權分立、人民參政,并獲得重大成效。中國: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三權分立的《臨時約法》,中國人民獲得選舉、參政的權利;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資產階級隊伍壯大;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促進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想的傳播,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等等。
(2)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3)能力:科學嚴謹的判斷力、大膽高遠的想象力。看法:無論贊同還是反對,言之有理即可。
16.(1)因素:歐洲從亞洲獲取了生產、市場和貿易的利益。途徑: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活動(擴張、掠奪)。
(2)提供了大量產品的原材料;提供了勞動力;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節(jié)約了土地。
(3)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確立;文藝復興促使人們思想解放;經典力學等科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