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我國全面放開“單獨二孩”政策。這一政策,為很多家庭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但同時也衍生了一個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父母想要二胎而不滿憤恨,甚至做出極端的舉動。這不由得讓我們反思:父母的教育到底缺少了什么?又如何讓大孩子接納自己的同胞弟妹?
自私任性的背后:同胞競爭障礙 2015年1月1日,因8歲半的女兒大寶(化名)反對父母生二胎,媽媽滴答寫了一張《保證書》,承諾:“我保證永遠第一喜歡我家大寶!”保證書上有爸爸和媽媽的簽名。女兒大寶不僅在保證書簽名,并且作了批示:“可以!”提交這份保證書后,二胎計劃才被提上日程。
2 015年1月18日,網(wǎng)上又曝光一條令人觸目驚心的新聞:因為13歲的女兒雯雯(化名)以死相逼,已經(jīng)懷孕13周零5天的肖女士,含淚去醫(yī)院做了人流手術(shù)。得知母親懷孕后,上初三的女兒雯雯就以逃學(xué)、拒絕參加中考、離家出走等行為表示不滿,甚至還自殘,威脅要跳樓。肖女士和丈夫擔心女兒自殺,只能放棄腹中的孩子。
無獨有偶,34歲的陳女士也遇到了與肖女士類似的問題。她和丈夫計劃懷二胎,懷孕前召開了一個家庭會議,向女兒征求意見。9歲的女兒麗麗(化名)堅決反對,哭鬧不休。最后,他們放棄了這個打算。
看了新聞之后,很多人將大寶、雯雯和麗麗的表現(xiàn)定義為“自私”和“任性”。其實,更準確地說,緣于一種同胞競爭障礙的心理。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曾經(jīng)將同胞的出生,視為人生的一種喪失。想獨占父母的愛,是人類的本能。
給孩子立界限,把生育權(quán)還給父母 父母在教育中的一個嚴重的缺失,是沒有給孩子立界限。新聞中的“滴答”給女兒寫了保證書才敢計劃生二胎;陳女士在決定生二胎之前,和年僅9歲的女兒召開家庭會議,征求她的意見。這種舉動表面上看是“尊重女兒”,但其實是一種界限不清的表現(xiàn)。生不生孩子是大人的事,該交給一個小孩決定嗎?她有權(quán)干涉父母的生育權(quán)嗎?
平時,孩子可以決定和他相關(guān)的一切:自己喜歡穿的衣服,喜歡的玩具,吃什么水果……包括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只要不影響別人,盡量讓孩子做決定。
但是,和大人的感受有關(guān)以及和家庭發(fā)展有關(guān)的事情,在孩子成年前,都應(yīng)該由家長做主要決定。比如,金錢的支配,是不是要弟妹,要不要搬家……父母必須讓孩子意識到:生育是父母的事。
如果,父母沒能幫助孩子建立親子間的界限,那么在二胎出生后,大孩子會不滿意父母的行為,通過不良行為來試探父母的接納程度。如果父母的答案并不令他們滿意,他們就會加大“籌碼”,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以求控制父母。
如何讓大孩子接納同胞弟妹 與“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相反,“不受寵”的孩子會通過不良舉動引起父母對自己的關(guān)心和重視。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感受置之不理,孩子就會感到絕望。他們會失去理智,報復(fù)父母。甚至會通過殺害弟妹的方式,轉(zhuǎn)嫁自己的無助。
2 014年7月2 3日,東莞的14歲女孩小媛將9歲的親生妹妹殺死。根據(jù)新聞報道,小媛出生后就被送到重慶老家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輪流撫養(yǎng),性格沉默寡言,不討父母喜歡。而妹妹從小跟著父母一起長大,聰明乖巧,深受父母喜愛。事發(fā)當天,家里只有姐妹倆,小媛平靜地對妹妹說:“我們做個游戲吧,你閉上眼睛,我給你個驚喜!”在妹妹閉上眼睛的一瞬間,小媛勒住妹妹的脖子,在她腹部捅了兩刀,妹妹當場死亡。被捕后,小媛還向父母示威:“你們不是心疼妹妹嗎?我就要挖你們的心頭肉!”
讓大孩子接納同胞弟妹,可以從懷孕時就開始做準備:
第一時間和大孩子分享“懷孕”的消息。這樣,可以讓孩子有充足的時間,調(diào)整自己的心理。
媽媽臨產(chǎn)時,需要做一個家庭計劃,告訴孩子生活即將發(fā)生的變化。比如,媽媽住院期間,誰來照顧大孩子;爸爸何時在家陪伴大孩子……如果可能的話,安排一間家庭產(chǎn)房也很重要。這會讓大孩子感覺,一家人始終是在一起的,他沒有被排斥在外。安排獨處時光。小寶寶出生后,家長每天至少抽出一個小時單獨與大孩子相處。
適當?shù)陌参?。大孩子和小寶寶在需求上難免發(fā)生沖突,這時候,父母要合理看待大孩子的抱怨。比如,小寶寶夜間啼哭,影響他的睡眠,父母不要光顧著哄小寶寶,忘了給大孩子安慰:“寶寶夜里哭,確實影響睡覺。媽媽知道你很難受……”這樣他就覺得,父母會像滿足小寶寶一樣,重視他的需要。
最后,如果大孩子出現(xiàn)了自殘或攻擊同胞弟妹的極端行為,建議父母求助專業(yè)力量,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在解決此類問題上,心理咨詢的技術(shù)已經(jīng)非常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