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的反應,是學習氫氧化鈉化學性質(zhì)時的一個重要反應。教材沒有給出相應的演示實驗,學生在學習這個性質(zhì)時感到比較困難。在此教學過程中,如果融入實驗教學,會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深化起到關鍵作用。
關鍵詞:初中化學;實驗;反應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要幫助學生體驗科學探究,旨在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睂嶒灲虒W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實驗。
以滬教版九年級下冊“氫氧化鈉”為例,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的反應是氫氧化鈉的一個重要化學性質(zhì),書上并沒有給出相應的化學實驗來驗證反應的發(fā)生,所以很多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無從下手,幾乎是通過與“氫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反應”的類比來進行知識的理解。這樣會讓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模糊,學習起來也困難。所以,在復習的時候講到這個知識點時就比較容易出錯,而實驗恰恰可以彌補這個缺陷,所以,我在進行教學前就思考如何用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反應。在課堂上可以展示實驗藥品和儀器,讓學生來進行實驗的設計。
實驗原理:2NaOH+CO2=Na2CO3+H2O
提供的實驗儀器:鐵架臺、燒瓶、玻璃導管、注射器或膠頭滴管、氣球、試管、燒杯、雙孔橡皮塞、單孔橡皮塞、止水夾、制取CO2氣體的裝置。
提供的實驗藥品:氫氧化鈉溶液、澄清石灰水、酚酞、水、鹽酸、碳酸鈉、碳酸鈣等
一、從生成物出發(fā),通過驗證碳酸鈉的生成來證明反應的發(fā)生
學生通過原理可以知道,要證明反應的發(fā)生,就是證明Na2CO3的生成,實際就是證明CO32-的生成。那他們很快就可以設計出可以用鹽酸和氫氧化鈣溶液來進行實驗。
方案1:取樣,加入過量的稀鹽酸,產(chǎn)生氣泡,證明生成了Na2CO3。
方案2:取樣,加入適量的氫氧化鈣溶液,產(chǎn)生白色沉淀,證明生成了Na2CO3。
在方案1中,學生對于鹽酸量的問題有一番爭論,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稀鹽酸既能和NaOH反應,也能和Na2CO3反應,而先發(fā)生反應的是NaOH,所以鹽酸需要過量。
二、從反應物出發(fā),通過驗證二氧化碳的減少來證明反應的發(fā)生
換個角度思考,學生發(fā)現(xiàn)如果反應發(fā)生,二氧化碳就變少了,而利用所提供的儀器中,學生可以設計二氧化碳減少而引起壓強改變的實驗。最典型的就是噴泉實驗。如右圖所示,燒杯中加入滴有酚酞的水,事先在燒瓶中收集滿二氧化碳,關閉止水夾,將膠頭滴管中的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燒瓶,振蕩,打開止水夾,發(fā)現(xiàn)燒杯中的水進入燒瓶中,形成美麗的紅色噴泉。從而證明了二氧化碳的減少,也就證明了反應的發(fā)生。
學生此時思路打開,設計出了多種通過壓強改變而證明二氧化碳減少的實驗。如將試管中收集滿二氧化碳,倒放在裝有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最終試管中液面上升;還可以將氣球套在導管上,將導管和單孔橡皮塞相連,塞入收集滿二氧化碳的燒瓶,再向燒瓶中加適量氫氧化鈉溶液,振蕩,發(fā)現(xiàn)氣球脹大等。這些氣壓變化的實驗均可以運用到證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中來。
但是特別要注意的是,這樣的實驗,還不足以證明壓強的減少就是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造成的,還可以是因為二氧化碳溶于水且與水反應引起的,所以,還需要做一組對比實驗。將氫氧化鈉溶液換成等體積的水,通過實驗現(xiàn)象的對比,進一步證明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確實發(fā)生了反應。
通過這樣一個小小的實驗設計,教師就把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講活了、講透了。在復習時對比發(fā)現(xiàn),講過實驗和沒有講過實驗,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是有明顯差異的,學生對實驗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即便不講,也能很快地回憶出這個反應,這也達到了預期的將復雜的化學問題通過實驗進行簡單化的處理的目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思考、多反思,讓化學課堂通過實驗得以進行實實在在的有效教學。
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