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普遍反映物理難學。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點就是學習物理知識技能中錯誤。筆者在“力”的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錯誤進行了一次調(diào)查研究得出以下幾點。
一、不能全面、正確地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規(guī)律和物理公式
1.沒有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義
例如,分析拋向空中的球的受力時,有很多學生分析它受到推力,這說明對力的概念理解時,沒有認識到力是不能離開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而獨立存在的。在對摩擦力的存在是否一定存在彈力這個問題上,很多學生認為不需彈力,而只需“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就可以了。
2.沒有搞清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義
這個問題是導致學生亂寫公式或亂套公式的重要原因。例如,在運用F=kx時,很多學生認為x是彈簧的長度。同時在應(yīng)用f=uN來計算摩擦力時,很多學生不分條件,不管在什么情況都套用N=G,認為壓力大小一定等于重力。
二、分析實際問題的基本觀點模糊,方法錯誤
1.憑自己的主觀想象,缺乏從論證推理得出結(jié)論的習慣
例如,一個木箱放在水平的地面上,用一水平力推木箱,推不動,則摩擦力與水平推力的關(guān)系如何?有部分學生憑主觀想象推不動,一定是摩擦力大于水平推力,沒有從平衡的本質(zhì)上去分析問題。
2.分析問題片面
如圖1,木塊A放在粗糙的斜面上受到沿斜面向上的力F的作用,保持靜止,分析A受到摩擦力的情況。很多學生只能分析摩擦力沿斜面向下的情況,而不能分析摩擦力為零和沿斜面向上的情況。
3.分析問題無從著手
例如,兩根長度相等的輕繩,下端懸掛一重為G的物體,上端分別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的M、N點,M和N兩點間的距離為S。如圖2,已知兩繩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均為T,則每根繩的長度不得短于多少?對于這個問題很多學生不懂得何時繩的長度最短,所以沒有辦法解決。實際上重力不變,M、N之間的距離不變。MO、NO越短,兩繩的夾角越大,受到拉力也越大,當兩繩受到拉力達到最大時,MO、NO最短。
三、對研究對象及其物理過程不能正確建立物理模型
學生往往對一些題目的表述在頭腦中不能建立起清晰的物理情景。例如,在一水平地面上放一塊木板,在木板上放一重物,把木板一端抬起的過程中,重物受到的摩擦力怎樣變化?很多學生不能建立起重物由靜止到滑動過程,也就是從靜摩擦過渡到滑動摩擦,所以學生認為摩擦力一直增大,實際上當重物滑動時,隨著木板的抬高,重物對木板的壓力減少,從而滑動摩擦力就變小了。
四、基本技能差
基本技能差,特別體現(xiàn)在數(shù)學運算能力差。如圖2的例子中,有部分學生知道繩子受到拉力最大時,MO、NO最短,但不能正確應(yīng)用數(shù)學知識解出MO、NO等于多少?如圖3,把重力分解后,可應(yīng)用數(shù)學中的比例,即得出=,得出MO=。
在力的合成與分解的計算中,三角函數(shù)的知識不會運用,致使學生懂得合成與分解,但不會計算。
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些類型的錯誤呢?眾所周知,物理知識抽象程度較高,與實際聯(lián)系密切,運用物理知識解實際問題時應(yīng)靈活多變。而教材對重點、難點內(nèi)容的編寫過于原則,缺少形象化的說明,缺少訓練學生思路的典型范例,安排練習多數(shù)是從正面鞏固知識,缺乏適當程度的變式。這就給教和學帶來一定的困難。
從學生方面上看,學生處在銜接期,其學習習慣和能力與初中階段相差不大,表現(xiàn)在:(1)思維活動習慣依賴老師的引導,概括能力弱;(2)學習仍屬描紅期,習慣模仿,患有一看題目就套例題或套公式之通??;(3)不善于對物理問題進行情景分析,正確取舍題設(shè)量,習慣性地認為題目給出的條件和量值就是運算必須代入的條件和量值;(4)習慣單方面思考問題,容易形成思維定式。
而這些習慣和能力對高中學習已不再適應(yīng),必然導致以上的錯誤。
所以教師要從分析學生的學習活動產(chǎn)品——作業(yè)、試卷入手,找到他們在學習物理中的障礙,有助于教學克服主觀主義,為教師幫助學生改進學法提供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