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了解到,甘肅隴南市康縣人民法院一份調研報告顯示,近年來,康縣各法院所審理的農村離婚案件中,涉及入贅式婚姻離婚的案件一直居高不下,以該縣云臺、大堡兩基層人民法庭2011年至今這5年的綜合統(tǒng)計來看,入贅式婚姻糾紛占離婚糾紛的比例分別為48%、52.5%、41%、44%和48%;同時,該類案件92%的原告是女方,只有8%的原告是男方。
據了解,這類案件的共同點是女方家庭貧困、經濟負擔重,無兒子、缺勞力,而入贅的男方大多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家庭較貧困,個人缺乏一定的勞動生產技能等。
女方家庭期望值高,達不到要求便更換女婿 在調研報告中,記者看到這樣一個離婚案例,幾年前康縣大南峪鄉(xiāng)一名陸姓婦女起訴要求與現(xiàn)任丈夫離婚,這已是她第三次離婚。原來這名婦女家中只有她與多病的母親兩個人,極力想通過招上門女婿來頂門立戶,改變家庭貧困面貌。然而,先后找了三個上門女婿,最后都離了婚,原因主要是要求上門女婿既要兼顧家庭,改善鄰里關系,從事繁重的農活,又要能出門打工,還必須掙到錢。入贅女婿無法兼顧,不堪其累,最后只得離婚走人。
據介紹,在入贅式婚姻中,因為女方家庭期望值高,要求多,女方既要男方能處理各方面的人際關系,又要男方能掙錢,男方一旦在某一方面達不到女方家庭的要求,則在家中的地位每況愈下,甚至沒有地位,干什么都是錯,于是女方最終也最簡便的想法,便是更換女婿。
這份調研報告顯示,康縣農村入贅式婚姻離婚糾紛的原因復雜,根基不牢,易于因糾紛而破裂。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女方有婚外情導致離婚。康縣農村入贅式家庭大多選擇子女中綜合素質比較好、合父母心意的女兒留在家中招婿。女方相對于男方而言比較強勢,而男方掙錢能力也相對較差?;楹笈酵獬龃蚬?,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久而久之,思想意識發(fā)生了變化,覺得自己與入贅的丈夫不般配,過年回來要求離婚。每年的農歷年前年后,是康縣法院受理此類案件最集中的時候。此類現(xiàn)象甚至還有示范效應,從而形成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其次,在康縣,農村入贅家庭分家較少,一般不會分家甚至四代同堂。老人們婚姻觀和價值觀比較保守,往往認為父母長輩等作為一家之長,擁有家庭主導的權威,女兒女婿尤其是入贅女婿必須無條件地適應這種家庭環(huán)境氛圍。如果入贅女婿有一定的收入,又有自己的個性,老人則認為入贅女婿不尊重他們。時間一長,矛盾激化。由于家庭觀念沖突、人員結構復雜化導致的入贅式婚姻離婚的現(xiàn)象在康縣農村入贅家庭中比較常見。
再次,對于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入贅式家庭,姓氏問題、過節(jié)問題、收入分配問題等往往是困擾他們婚后生活的一大障礙,甚至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部分男方入贅的目的往往是盡快結束無錢娶妻或大齡無妻的狀態(tài)等困境,所以入贅只是一種權宜之計。由于這種入贅婚姻必然與女方的招婿初衷產生矛盾,因此離婚往往是此類婚姻的最終結果。一些入贅男有錢后,不滿自己入贅的現(xiàn)狀,不再理會女方父母家庭成員的頤指氣使,不再忍氣吞聲,反過來對女方父母不予尊重,對女方不予呵護,而是另覓新歡。這也是入贅式婚姻家庭離婚的原因之一。
入贅男離婚后的贍養(yǎng)等問題難解決,命運走向應受關注 據《康縣志》記載,康縣女娶男嫁的婚俗最早起源于150余年前的康縣南部地區(qū)太平一帶。在康縣本地稱這種婚姻形式為“倒插門”,也稱之為“入贅”??悼h人民法院的這份調研報告顯示,近四年來,康縣法院在受理的入贅式婚姻糾紛案件中出現(xiàn)了“入贅女婿離婚后生活無著落,無處可去”“入贅男離婚后的贍養(yǎng)問題難解決”等問題。經統(tǒng)計,自2011年以來,康縣法院審理各類婚姻糾紛案件666件,其中入贅式婚姻離婚糾紛這5年分別為74件、50件、60件、45件、81件,共計281 件,占到將近一半的比例。
調研報告的作者、康縣人民法院法官張?zhí)K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無論是歷史的原因還是計劃生育后生育率的減少,女娶男嫁有助于康縣農村那些有女無兒家庭發(fā)展生產和解決父母養(yǎng)老問題,對于維系農村有女無兒家庭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康縣當地人口素質的提高。這種婚俗由女子來傳遞香火延續(xù)血脈,確立女性在家庭的主導地位,既自然地了卻了農村老人們所擔心的防老和“續(xù)香火”問題,也體現(xiàn)了男女平等。
但是,作為康縣主要的婚姻形式,這一婚姻類型和結構的穩(wěn)定,影響著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大局,應重視入贅女婿的命運走向,減少或消除農村家庭矛盾激化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