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哈薩克汗國建立550周年,從1465年起,這片土地開始存在明確的部落符號及劃分區(qū)域,并且有了統(tǒng)一的意識形態(tài)。10月初,哈薩克斯坦在南部江布爾州首府塔拉茲市隆重舉行了盛大慶?;顒?。在塔拉茲街頭,記者發(fā)現,隨處可見的氈房華麗而不失莊重,十分惹人注目。與游牧生產生活方式緊密相連的氈房,如今已退出哈薩克斯坦人的日常生活,但作為民族傳統(tǒng)的象征符號,有著深遠的意義。
帳篷里掛著狼皮 為了慶祝550周年,在市中心友誼廣場后面一條寬闊的街道上,建起22座形狀相似、裝飾迥異的氈房。每座氈房后面都有一個露天“廚房”,身著傳統(tǒng)服飾的哈薩克斯坦人用大鍋煮著食物,供前面氈房里的客人享用。到達塔拉茲的當天晚上,記者作為客人被請到一座氈房中。
每座氈房由不同的公司承建,外形依舊很傳統(tǒng),但內部卻是現代和傳統(tǒng)合璧。房梁上掛著水晶燈具,氈墻上卻還掛著布袋、壁氈等代表傳統(tǒng)文化的物品。餐桌上擺著西式餐具,但端進氈房里的都是哈薩克傳統(tǒng)食物,如“那仁”(手抓羊肉)、手抓飯、馬奶。
從事畜牧生產的哈薩克族主要食牛羊馬肉, “那仁”即是把羊肉煮熟后放進盤中,然后把面片和洋蔥頭拌在一起,再澆上肉湯,用手抓食。被哈薩克人視為上品的馬肉是哈薩克人的最愛,而咸中帶酸的馬奶被認為極具營養(yǎng)價值和醫(yī)療功效。
當地人對記者說,食肉者當中,如果狼排第一,那么哈薩克人則排第二。這句話的真實性可以在餐桌上深刻地感受到。哈薩克人不僅樂于把自己和狼相比,其對狼的珍視也可以從氈房的布置中看到。一般在正對氈房門的氈墻上都掛著價值不菲的狼皮。
整個氈房不用一枚釘子 氈房一般高3米左右,占地面積二三十平方米,四周是環(huán)形的氈墻,上面是圓形的屋頂。穹頂有時用樺木制成,有時用的是紅柳。拱形讓它和房桿完美結合,具有超強的負重能力,同時還讓氈房顯得美觀。門框和門用松木制作,各處連接的材料則是牛皮繩和牛筋。作為游牧民族的哈薩克人一年要搬很多次家,整個氈房不用一枚釘子,因為它需要有便攜、堅固和輕便的優(yōu)點。當材料準備好時,一般兩個多小時即可“蓋”起一座氈房。2014年,哈薩克氈房的搭建方法還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古代,氈房內的布置彰顯哈薩克族女人的心靈手巧,從花氈到壁掛,收納盒、被子、枕頭、坐席都是婦女們一針一線打造出來的。
一個只有二三十平方米的氈房既要承擔起客廳的功能,又要有臥室的職能,要安排好是不太容易的。一般的氈房中都鋪著顏色艷麗的地毯,中間放著木質的矮桌,靠著氈墻的位置有床、柜子,有的還擺有騎射的用具。墻上掛有狼皮、狐貍皮,還有傳統(tǒng)樂器冬不拉。房間并不顯得擁擠,中間還會有孩子玩耍的地方。
為了舉行紀念550周年的活動,在塔拉茲市的首任總統(tǒng)公園中,也樹立起了不少氈房。陪同我們的當地翻譯指著一座外部的穹頂和氈墻均用金色裝飾的氈房說,那樣的氈房是富貴人家的標志。
“可汗之帳”,世界最大帳篷 哈薩克斯坦于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后獨立至今,國家認同仍是該國面臨的問題??偨y(tǒng)納扎爾巴耶夫正通過一系列國家活動來強化本民族傳統(tǒng),增加民眾對本民族的認識。從這個角度來說,氈房不是簡單的居所或生活習慣,而是族群的象征。
位于首都阿斯塔納的高檔購物中心 “可汗之帳”,高150米,被稱作世界最大帳篷,是阿斯塔納城區(qū)中軸線人行道的終點。該建筑的原型就是哈薩克氈房。作為一個地標建筑,其呈傾斜針尖狀的頂端不時喚起人們對哈薩克氈房的想象。
哈薩克斯坦于1997年遷都至阿斯塔納,城市干凈、現代化,正慢慢向一個國際大都市發(fā)展,和人們心中傳統(tǒng)的游牧世界相距甚遠。但“可汗之帳”的宏偉壯觀正以其“氈房”的象征潛移默化地培育著哈薩克民族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