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對毛澤東影響巨大
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1867年2月12日出生于距韶山?jīng)_20余里的湘鄉(xiāng)縣四都唐家岮(后改為棠佳閣)的一個小康農(nóng)民家庭。文七妹的父親文芝儀將自己13歲的女兒許給韶山毛家。13歲的文七妹與18歲的毛貽昌訂婚。
1893年12月26日,毛澤東降生,全家人可高興了,毛澤東出生不久,外婆和母親就把他抱到石觀音廟叩拜神靈,并寄名為石頭,寓意好養(yǎng)好長。因毛澤東排行第三,家人就叫他“石三”,母親昵稱他為“石三伢子”。后來,文七妹又讓毛澤東認七舅母為干娘,因七舅母家孩子多,意在托福、好養(yǎng)??梢娔赣H對毛澤東疼愛有加。在母親的呵護下,毛澤東不知不覺長大了。
毛澤東的父親毛貽昌是一位不善于表達自己、墨守僵化的人,且非常嚴厲,性情暴躁。父親經(jīng)常打罵毛澤東和兩個弟弟,罵他們懶而無用,在生活上對他們兄弟也很吝嗇,不讓文七妹和孩子們吃蛋和肉。在干活時,父親像一個嚴肅的監(jiān)工,看不得毛澤東閑著,如果沒有賬要記,就叫孩子們干農(nóng)活。毛澤東在六七歲的時候,便開始在田地里勞動了。到13歲,他白天要在地里做成年人所做的工作,晚上還要幫父親記賬,因為這時候他已經(jīng)是全家“最有學問”的人。此外,毛貽昌常在夏天月亮下教毛澤東和弟弟打算盤,要他們學會用兩只手同時打。不過父親的嚴厲也有些好處,他培養(yǎng)了毛澤東記賬仔細、干活賣力、腿腳勤快、吃苦耐勞的品質(zhì)。
毛澤東最擔心活沒干好,父親又有把柄可抓。盡管這樣,毛澤東總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把借來的書看了又看。慈愛的母親把這一切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每當父子之間發(fā)生矛盾時,文七妹總是極力保護著毛澤東,甘為“和事佬”。當然母親主張用間接方法,凡明顯的感情流露或公開反抗的行為,她都反對,說這不是中國人的做法。
同父親比較起來,給少年毛澤東影響更大更深的是他的母親。作為普通的農(nóng)村婦女,文七妹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務(wù),撫養(yǎng)兒女,純樸善良,對窮苦人極富同情心。她經(jīng)常瞞著丈夫接濟貧苦鄉(xiāng)親。饑荒年,窮人乞討,她更是多加布施。而丈夫是不贊成施舍的,因此夫妻為了這些事情經(jīng)常發(fā)生爭吵。
文七妹經(jīng)常帶著毛澤東偷偷地去接濟窮人。母親的美德對毛澤東影響極深,耳濡目染,無聲無息地滲入他幼小的心靈,使毛澤東從小就對弱者極具同情心,并與母親一樣經(jīng)常幫助別人。在讀私塾的時候,由于離家較遠,毛澤東和許多同學一樣常帶午飯。一天,細心的毛澤東發(fā)現(xiàn),有一位同學每當吃午飯的時候,就獨自跑到外面去,好像有意避開同學們。他了解情況后才知道,這位同學是因家里窮,無飯可帶,餓著肚子上學,得知這個情況后,毛澤東就把自己帶的飯菜分給這位同學,待放學回家,自己放下書包,就急忙沖進廚房里弄飯再填飽肚子。母親以為午飯帶得太少,第二天就換個大碗給兒子帶飯,可放學后,毛澤東仍然跑到廚房狼吞虎咽地弄飯吃。當母親問清兒子的真實情況后,非但沒有責怪兒子,還很高興地說:“孩子,你這樣做是對的。”從此,母親讓毛澤東每天帶兩碗米飯。
母親的言傳身教深深地影響著毛澤東。
有一年冬天,毛澤東離家去學校讀書,路上遇著一個窮苦的青年,毛澤東看見他在風雪的天氣里只穿著一件單衣,冷得發(fā)抖,就主動和他寒暄,后來還脫下自己一件夾衣送給他。及至假期回家,家里檢查他的衣服時,發(fā)現(xiàn)少了一件,毛澤東如實地說了出來。又有一次,舊歷年底,父親叫毛澤東去取一筆豬錢。在回家的路上,毛澤東碰見了一些衣衫襤褸的可憐人,他就把手中的現(xiàn)錢都給了他們。
母親十分支持毛澤東的想法
在很多方面,毛澤東的想法、看法同母親都是一樣的,毛澤東曾經(jīng)風趣地說:“我家分兩黨”,一黨是他父親,是執(zhí)政黨;反對黨由毛澤東、母親和弟弟組成,有時雇工也包括在內(nèi)。父親給毛澤東設(shè)計的生活道路,是要他到湘潭一家米店當學徒,將來成為一個會賺錢、能賺錢的人??墒牵?6歲的毛澤東卻與他父親的意愿相反,他渴望著走出韶山?jīng)_去讀書學習,去見大世面。為此,父子間經(jīng)常發(fā)生矛盾。當然,文七妹都是站在兒子一邊,同情和支持毛澤東的主張。在讀書與賺錢的問題上,文七妹很支持毛澤東讀書的想法,于是她和毛澤東一起勸說毛貽昌。毛澤東堅定地對父親說:“爹,我一定會學出個名堂來!”父親終于答應(yīng)了他的請求。
臨行前,毛澤東寫了一首詩夾在父親每日必看的賬
簿里,詩是這樣寫的: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guān),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毛澤東啟程這天,父親帶著一家人:文氏和澤民、澤覃、菊妹子(毛澤東的妹妹毛澤建),把毛澤東送到塘岸上。離別時,母親深情地說:“我石三伢子是有出息的,將來是要干大事的。”
毛澤東對母親的感情很深。15歲那年,母親病了,他專程到南岳衡山進香許愿,當時他未必懂得多少佛教的道理,可見毛澤東對母親深深的情意。1918年夏,毛澤東從長沙赴北京,十分掛念在外婆家養(yǎng)病的母親,特地請人開了一個藥方寄給舅父。
為了求學,為了實現(xiàn)人生理想,毛澤東早早地便離開了母親,只是在1919年春,毛澤東把患病的母親接到長沙醫(yī)院治療,母子才得以短聚。期間,毛澤東和毛澤民、毛澤覃攙扶著老母到照相館合影留念。誰也沒有想到,這竟是他們最后的一次團聚,也是世上僅有的一張他們與母親的合影。
母親去世令毛澤東傷心欲絕
1919年10月4日,毛澤東正領(lǐng)導(dǎo)湖南人民開展轟轟烈烈的驅(qū)張運動。他一邊組織各驅(qū)張代表團到各地宣傳的具體事宜,一邊準備驅(qū)張的宣傳資料,忙得不可開交。正在這時,韶山家里派人到長沙找毛澤東,給毛澤東送來一封緊急家書。
家鄉(xiāng)來送信的人,是毛澤東的一位堂兄。他告訴毛澤東,嬸嬸在昨天晚上就有出氣沒進氣了,所以,叔叔要我來長沙,要你和澤覃立即趕回去,晚了恐怕見不到你母親了。
毛澤東一聽,如五雷轟頂。他怎么也不相信母親會這么快就離開人世了。因為前兩個月,母親患淋巴腺炎,自己還回去接母親到長沙治過病,剛送回去不到兩個月,怎么就要離我們而去了?一時間,毛澤東呆若木雞,站在房子里一動也不動。
“潤之,你還在發(fā)什么愣?還不快收拾東西回去,不然就來不及了!”
堂兄的催促聲,使毛澤東驚醒過來。他匆匆忙忙安排了一下有關(guān)事情,就帶著小弟毛澤覃隨來送信的堂兄,跌跌撞撞地往韶山狂奔。
當時,由于韶山不通車,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兩條腿走。100來里的崎嶇山路,毛澤東他們走了一天一夜。
即便如此,當毛澤東趕回韶山時,由于送信的堂哥走了一天多的路,前后就過去了三天,這時母親已過世兩天了,按照韶山的習慣,母親早就入棺。
毛澤東緊跑急趕,還是沒有看到母親的最后一面。
面對母親的死,毛澤東百感交集,悲痛萬分。
毛澤東久久伏在母親的靈柩上,泣不成聲。
毛澤民見哥哥這樣傷悲,便勸毛澤東說:“哥,你也不要過于傷心了。你不知道,娘在臨終時,一直在呼喚著你的名字,說你為什么還不回來。”
弟弟這么一說,更使毛澤東心如刀絞。
當晚,毛澤東不顧旅途的勞累,拒絕所有人的勸阻,堅持守在母親的靈柩邊。
母親對自己思想的影響,不斷地在毛澤東眼前出現(xiàn)。這時的他完全沉浸在對母親那偉大的人格和善良的心腸的追思之中。少頃,他用筆在一張白紙上,專心致志地寫了起來。第二天早晨,來祭奠的人們,看到了毛澤東那發(fā)自肺腑的《祭母文》和兩副挽聯(lián)。
兩副挽聯(lián),一副貼在大門口:
春風南岸留暉遠;
秋雨韶山灑淚多。
另一副則掛在母親的靈前:
疾革尚呼兒,無限關(guān)懷,萬端遺恨皆須補;
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
第一副挽聯(lián)的上聯(lián)以春風、春暉為喻,借春之長青,頌揚了母親的德澤長留人間,令兒孫永世難忘;下聯(lián)則以韶山秋雨來比喻毛澤東及兄弟們的悲哀淚之多,表達了母愛之深沉和兒子哀思之無窮。縱觀全聯(lián),想象馳騁,神思巧運,用詞精當,對仗工整,哀惻動人。母子情深,躍然紙上。
第二聯(lián)則是表達了毛澤東自己對母親的懷念。上聯(lián)生動地描繪了母親在病危中不見長子在身旁時,那種呼喚兒子、想念兒子、關(guān)懷兒子的動人場面,訴說了毛澤東作為長子未能報答母親恩澤的感慨;下聯(lián)則抒發(fā)了母親終生信佛但不能長生的無限惋惜之情,追憶了慈母的形象和從此難見母親音容笑貌的綿綿深情和無限悲痛之意。
第二天,也是母親出殯的日子,毛澤東長跪在母親靈前,聲淚俱下地誦讀了自己用淚寫成的《祭母文》:
嗚呼吾母,遽然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東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艱辛備歷。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間萬萬,皆傷心史。不忍卒書,待徐溫吐。
今則欲言,只有兩端。一則盛德,一則恨偏。
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
……
毛澤東的這篇《祭母文》,全篇記述了母親的養(yǎng)育深恩和盛德高風,字里行間凝結(jié)著母慈子孝的真誠情義,也深深地追憶了母親平生對他的養(yǎng)育之恩,由衷地表達了他對母親的孝敬之情,更表現(xiàn)出了毛澤東面對自己至親至愛的人死亡的那種悲痛心情。
(摘自《蘭臺世界》2009年第10期,《黨史博采》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