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親王奕劻,是晚清最后歲月中,權(quán)勢熏天的人物。清朝最后10年的首席軍機大臣,以及最后時刻的內(nèi)閣總理大臣,都是他。當然,清朝的最后覆滅,也跟他力主推薦袁世凱復出不無關系。袁世凱復出之后,逼宮讓清帝退位,奕劻卻沒了蹤影。所以,一直到他死,廢帝溥儀提起他都恨恨不已。
但是,這個在滿人遺老眼里,親手送了大清江山的家伙,在戊戌政變之后,一直是西太后最信任的人。晚清的宗室里,最有權(quán)勢的,算他一位??梢愿вH王奕,光緒的生父醇親王奕譞兩位最近支王公平起平坐,而且在某些地方還過之。
奕劻本是宗室疏族,父親還犯過事。這樣的宗室,在晚清車載斗量,能混碗飯吃,已經(jīng)不錯了。但是他卻一點點爬了上去,由閑散宗室,輔國將軍,貝子,貝勒,郡王,親王,最后成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自己是首席軍機大臣,兒子載振,一個紈绔子弟,也做到了商部尚書。晚清最后幾年,外放的官員,不到他家送禮,即使得到了委任,也無法到任。門房的門包,都收到了他的死對頭,也深受西太后信任的岑春煊頭上。但即使岑春煊告到了西太后那里,他也依舊倒不了。兒子因為楊翠喜案,鬧得滿朝大嘩,他也紋絲不動。同樣受寵的晚清重臣岑春煊和瞿鴻禨(此人因為長得像同治,特別受老佛爺待見)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但一直到壽終正寢,他老人家都皮白肉嫩。
奕劻恩寵不衰的最關鍵因素,還是因為他是滿人宗室。自打戊戌變法開始,保大清還是保中國的糾結(jié),始終陰魂不散。朝政向左也好,向右也罷,在西太后眼里,都是要保住滿人的江山。所以,朝里的第一號大臣,一定得是滿人親貴。一方面用來掩飾太后臨朝的面目,一方面向滿人表明,這個王朝是愛新覺羅家的。西太后知道奕劻貪腐,做事不像話,朝野上下議論紛紛。但她卻從不懷疑奕劻的忠誠,因為奕劻總是站在她這一邊。對她而言,一個無條件效忠她的宗室親貴,才能跟她一起,體現(xiàn)滿人坐江山的正當性。她加上親貴,就是朝廷,就是大清。西太后死了,接任的載灃,也照樣要用奕劻。道理是一樣的,他選擇了無條件忠于醇親王個人。盡管他跟袁世凱的個人關系超好,也明明知道載灃將袁世凱免職,一點道理都沒有。早就知道消息的他,對老朋友卻一點口風也沒透,眼睜睜看著袁世凱從軍機大臣跌落為一介平民。臨出京,連派個人送一下的順水人情都沒有。
滿人江山,就是要給滿人坐。漢人做得再好,也是打工的。從滿人入關那日起,這就是滿人政治的真諦。戊戌政變之所以發(fā)生,無論西太后有多么渾,但滿人整體上對變法的不滿,還是起了關鍵的作用。他們真的擔心,光緒信任漢臣,最后保了中國,卻保不住大清,保不了滿人的特權(quán)。因為戊戌維新最初的改革,已經(jīng)有點傷及滿人的特權(quán)。所以,當時就有人說,戊戌維新,既是新舊之爭,也是滿漢之爭。
戊戌之后朝政的轉(zhuǎn)移,說到底,也是滿人一致同意的。滿人追捧擁戴義和團的勁頭,比誰都大,好些王公把宅第都拿出來做了義和團的壇口,載漪還做了義和團的大首領。他們抓漢人漢奸的勁頭,也比誰都大。齊如山回憶說,鬧義和團的時候,滿人都罵李鴻章是漢奸,等到議和了,又都盼著他進京跟洋人談判?;斓酵砬鍟r光,滿人百無一能之時,在他們眼里,漢人還是家奴,是用來辦事的。
其實,自打太平天國起事,湘淮軍興起,朝廷已經(jīng)是漢人當家了。李鴻章從未進過軍機處,也沒有擔任過總理衙門的首席大臣,但晚清的外交,卻是他來當家主持。只是,滿人始終不肯認這個賬。咬緊牙關,一定要以我為主。老太婆死后,就是這個理念,最終送掉了大清的江山。
摘自《企業(yè)觀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