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徽省南部的九華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地藏菩薩道場所在之地。我們走進這蓮花佛國的山門,放眼望去,發(fā)現(xiàn)這里所有的寺院與普通的民居幾乎沒有什么分別,也是黛瓦、天井、馬頭墻、木雕,只是顏色有所差異;生活在這里的僧侶似乎也與老百姓沒有什么兩樣,過著清苦而怡然自樂的日子。只是那身僧衣和遠遠的佛音在提醒著我們,他們是遠離世俗的出家之人。
帶著莫名的崇敬與向往,我們走進僧侶們的生活,更深層次地接觸九華山的文化,希望能在這群山霧靄間體會到這神奇力量的所在,品味那份蘊藏其間的神圣與神韻。
九華山香火盛旺,信徒虔誠,非一般佛教圣地可比。更奇的是,肉身菩薩幾百年來在此不斷出現(xiàn),成為九華山佛教的一大特色,同時也為這座佛教名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有據(jù)可查的肉身菩薩已達14尊,其中有5尊在特殊歷史時期被焚毀,現(xiàn)在能看到的還有5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在九華山,至今還保留著一種古老的殯葬習(xí)俗:凡有僧人圓寂,必將其盤坐裝殮于陶缸之中,并在遺體四周填充木炭、柴草等物品,密封后放于室外,保存7日。7日之后,人們將陶缸下面一個預(yù)先置留的小孔掏開,引燃缸內(nèi)的柴草木炭,將遺體火化。
但是,如僧人在圓寂前要求或示意保留真身的,他們的缸會被放置在寺旁,簡單搭蓋以避風(fēng)雨。多年之后,再行開缸。就在這開缸的時刻,曾經(jīng)有奇跡發(fā)生過,而且不止一兩次。離現(xiàn)在最近的一次發(fā)生在普文和尚圓寂開缸的時候:蓋在他頭上的紅布全部腐爛了,輕輕一牽就碎;他身上的佛珠線也全部斷掉了??墒?,普文和尚竟然顏面如生,肉身不腐,更令人震驚的是他的頭部居然長出了兩寸長的頭發(fā)。信徒們遂將肉身取出涂漆,然后裝金供奉。普文成為又一尊被人虔誠膜拜的“肉身菩薩”。
九華山地處長江南岸,陰霾潮濕,雨多霧重,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fēng)氣候,一年之中有1/3的時間都可以用煙雨迷蒙來形容。就在這蒙蒙細雨中,我們來到了位于山腳下的一處塔林,這里是出家的僧侶們安息的墓園。
與俗家人的墓地不同,這里的陵墓前矗立的不是墓碑而是幡塔。墓里安葬的也不是棺木而是骨灰。佇立在肅穆的墓園中,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疑問:在這樣潮濕的環(huán)境下,那些存放在陶缸里的肉身菩薩,是如何創(chuàng)造出多年不朽的奇跡的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有幸觀看到了九華山的一位高僧圓寂后裝缸的全過程。
“轎子行”是九華山中的一個特殊行當(dāng),他們整天抬人上山下山,以此為生。焦小弟就是其中的一員。與其他轎夫不同的是,除了抬轎子,他還專門負責(zé)把圓寂的僧人裝殮入缸。
焦小弟首先把柴草鋪在缸底,上面是紙包的生石灰。然后,裝肉身,灑石灰。最后,他將一整袋木炭倒入缸中,這就是整個過程。石灰和木炭將水分全部吸收,人的肉體也就可以保持干燥狀態(tài)了。
石灰和木炭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對于保存肉身確實有幫助。但是,一樣的裝殮方式,為什么千載以來,九華山僧侶中留下不朽肉身的僅有寥寥幾位呢?難道這真的和修煉層次的差別有關(guān)嗎?
在佛教看來,人的生命歷程就像一個升華自我的階梯,通過刻苦的修行,在戒律、禪定、智慧各方面達到最高境界,就可以突破自身的肉體局限,凝結(jié)成物質(zhì)結(jié)晶——肉身。
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后,火化的遺骨就凝結(jié)成一種堅硬的顆粒物質(zhì)——舍利。佛經(jīng)記載,舍利有全身和碎身的區(qū)別。九華僧侶的肉身就是全身舍利,比碎身舍利更為難得??梢姡叭馍砥兴_”生前的修行已經(jīng)達到了相當(dāng)高的境界。
事實表明,這些“肉身菩薩”生前多為苦行僧,確實經(jīng)歷了艱苦的修行。金喬覺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是九華山上最早出現(xiàn)的“肉身菩薩”,今天被人們供奉為地藏菩薩。傳說,他圓寂后三年依然顏面如生,骨節(jié)能發(fā)出金鎖般的聲音,人們將之供奉在3層石塔中。金喬覺圓寂前常年在東崖苦修,“巖棲澗汲”,“曾遇毒螫,端坐無念”。修持甚高的他本來可以拋卻肉身,飛升成佛,可是,金喬覺卻許下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誓要普度眾生,弘揚佛法。于是他將不朽的身體存留于世間,用地藏精神感化著虔誠的信徒們。
摘自《走近神秘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