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我跟老板抱怨說北京有種大型牢房感,她看了我一眼給了我一句越想越中肯的,她常常說給自己孩子聽的話:笨蛋才會覺得無聊。轉(zhuǎn)念一想,在喘不過氣的時候會用大晴天給我們提升士氣的神秘的帝都擁有兩個側(cè)面——紅紅綠綠濃稠的傳統(tǒng)和閃閃發(fā)光高高拔起的現(xiàn)代性,這樣北京就擁有了一張有趣的正臉,where everything goes,北京一定是個“他”。
1 央視戒指
新西蘭Inspired Jewelry Ltd工作室設(shè)計各式各樣的特別的珠寶和首飾,不同的是,lan的珠寶設(shè)計變成了他的旅行日記。他所到過的地點的標志性建筑都被轉(zhuǎn)換成了有趣的珠寶,比如由Rem Koolhaas和Ole Scheeren設(shè)計的北京的CCTV大樓。這個建筑物獨特的懸挑結(jié)構(gòu)、中心偏移的形式讓lan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于是我們就有了這枚有趣的等腰三角形戒指。
2 MiuMiu裙子
MiuMiu這條小短裙總讓我覺得有某種程度的熟悉感。MiuMiu裙子藏藍色的面料和銀色扣子的政治正確的配色,白色明線,小立領(lǐng),挺闊的剪裁,被微A字形的群形和不假正經(jīng)的長短中和得恰到好處。這是少女版小黑裙的完美進化,或者再大膽點我們可不可以說如果明國時期的學生裝束自然發(fā)展到了今天,會不會就長這個樣子?在嚴肅里面加點靈氣,包裹和放開形成溫和的對比,在這個時代包裹起前胸然后放肢體自由,都很恰到好處。
3
Chanel哨子
茅盾先生在1929年發(fā)表了一篇不足700字的隨筆,叫作《賣豆腐的哨子》。“早上醒來的時候,聽得買豆腐的哨子在窗外嗚嗚地吹。每次這哨子聲引起了我不少的惆悵”。他說這種惆悵并不是“所謂‘鄉(xiāng)愁’之類的優(yōu)雅情緒”,而理想也早已“為現(xiàn)實的嚴肅和未來的閃光所掩煞所銷毀”,他也知道“憐憫是褻瀆的”,而漂泊者甚至不具備憐憫的資格。在茅盾先生的時代,這種哨聲所帶來的惆悵是對于國家未來的擔憂和現(xiàn)狀的感概。哨聲,尖銳得像是號角,可以把人從現(xiàn)實的沉迷中強行拉扯出來。Chanel這次充滿抗爭意味的春夏系列中,也一樣有一只閃亮的哨子。東西之所以會變得有價值,除了材料和手工外,更多的是一種念想和寄托。在Everythinggoes的北京,其實有的時候我們需要這樣一聲哨響。不然就會不小心變成Wilbur唱的“Now anything goes…the world has gone madtoday…are just silly gigolos.”
4 我和電視
法國人Thomas Sauvin從2009年開始在北京做了一個北京銀礦計劃,從廢品回收站里一麻袋一麻袋地論公斤買底片,然后洗照片,進行整理,到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收集了幾十萬張中國普通人的生活照片。前段時間Thomas和Erik Kessels一起整理然后出版了一本畫冊,叫作ME TV。每一張照片都是同一個背景和角度,一個卷發(fā)中年女性在家中,用同樣的姿勢和微笑站在電視機的旁邊,唯一變換的是她的衣著。整本書有一種源于最日常的生活細節(jié),但是近乎超現(xiàn)實的幽默感。
1 Burberry水墨連衣裙
Ida Pruitt寫過一本書,叫作《殷老太太:北京生活的回憶》講的是1926—1938年間的北京生活。書中作者回憶起第一次見到殷老太太的時候?qū)Ψ降拇┲骸八囊路碛薪^妙的風格又很不尋?!囊骂I(lǐng)窄且直立著扣在緊實的脖子周圍。她銀白色的頭發(fā)被綰成一個傳統(tǒng)的發(fā)髻棲息在她的頸背上面——‘現(xiàn)代’但是又很中國?!?0世紀20年代的西方學者就描述了現(xiàn)在我們追求的屬于中國的某種風格。比如說這件Burberry的連衣裙,水墨畫暈染般的湖藍,毛筆筆觸似的薄紗褶皺,溫婉感性又給身體留出足夠謙虛的空間和尊重,在搖曳里就有了這樣有趣的同傳統(tǒng)對話似的風格。
2 上下攬月
上下的服裝和飾品總是來源于傳統(tǒng)文化和生活美學。他們的第一款皮質(zhì)包袋“攬月”系列,以日常而精巧的中國竹籃為靈感,以立體皮具制作的工藝,模擬竹籃的肌理和構(gòu)造,超越了遺忘皮具制作的經(jīng)驗?!皵堅隆眮碓从诶畎椎摹熬銘岩嘈膲阉硷w,欲上青天攬明月”,全新的制造手法既不會過于古舊無趣,又不會竹籃打水一場空,何樂而不為呢?
3 萬一方璞玉首飾
師承Louise Wilson的服裝設(shè)計師萬一方和ENJADA合作了一系列玉飾,經(jīng)過對玉器歷史、材質(zhì)特性和雕琢工藝的研究,以及與ENJADA團隊幾個月的探討和磨合,將她在服裝上干凈利落的表達方式與溫潤渾璞的中國傳統(tǒng)玉石相結(jié)合,厚實干凈,不矯揉造作,散發(fā)出一種年輕的棱角。
4 石大宇的椅君子
石大宇是一個有趣的人。1989年畢業(yè)于紐約的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3年在Harry Winston做珠寶設(shè)計師后回臺灣成立了設(shè)計生活品牌清廷。這把獲得德國紅點產(chǎn)品設(shè)計獎的“椅君子”的原料來自中國臺灣南投縣,那么“據(jù)此制作的設(shè)計作品不管造型上多么富有當代風格,本質(zhì)上都是道法自然,屬于我們中國文化思維的”。
5 《在中國屏風上》
1919年至1920年,45歲的毛姆來到中國,將他的所見所聞集成了《在中國屏風上》。在20世紀初西方對中國的理解更多地建立在一種對“東方的趣味”的幻想中,在毛姆筆下的屏風所諷刺的正是這種在救世主視角上與真實之間的隔閡。有這么幾件事其實我們應(yīng)該讀到,第一個是作為“旁觀者”重要性,旅行者的心態(tài)在生活中或者能讓人拔出關(guān)系的沼澤再洗個冷水澡。第二個是,這本書更多的描寫的是生存在彼時的中國的英國人,在環(huán)境中閉著眼睛懷念故土的他們“煩透了中國”。過度“旁觀”其實更加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