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縣林業(yè)局 河南省中牟 451450
摘要:介紹了生姜的主要栽植技術,從選種、整地、種植、到田間管理都做了詳細介紹,對我國中部地區(qū)的生姜栽植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生姜;種植;管理;技術
生姜簡稱姜,又稱黃姜,古名姜:原產于中國及東南亞等熱帶地區(qū) 現(xiàn)在已廣泛栽培于世界各亞熱帶、執(zhí)帶地區(qū),以亞洲非洲為主,歐洲普遍。我國北方則以山東為主要產區(qū),此外,河南、陜西等地栽培也較多。
一、主要栽培技術
1、栽培季節(jié)
生姜為喜溫暖,不耐寒,不耐霜的植物,所以必須要將生姜的整個生長期安排在溫暖無霜季節(jié)栽培。確定生姜播種期的原則是斷霜后,地溫穩(wěn)定在15°C以上時播種,初霜到來前收獲。一般要求適宜于生姜生長的時間要達到135—150 天以上,尤其是根莖旺盛生長期,要有一定日數(shù)的最適溫度,才可獲得較高的產 量。根據(jù)上述要求,在我國大部分有霜凍地區(qū)應適時播種,播種過早,因地溫低,遲遲不能發(fā)芽,播種過晚,則縮短生長期,降低產量。
2、選種姜、培育壯芽
(1)選種姜:種用生姜應在頭年從生長健壯、無病具有本品種特征的高產地塊選留。收獲后選擇肥壯,芽頭飽滿,個頭大小均勻,顏色鮮亮,無病蟲傷疤的姜塊貯藏。在無霜的華南地區(qū),則在播種前從地內挖出后即可選擇。
(2)培育壯芽:培育壯芽是獲得生姜豐產的首要生產環(huán)節(jié)。壯芽從其形態(tài)上看,芽身粗壯,頂部鈍圓,弱芽則芽身細長,芽頂細尖。生姜種芽強弱與種姜的營養(yǎng)狀況,種芽著生位置以及催芽溫度與濕度有關。
種姜的營養(yǎng)狀況:俗話說“母壯子肥”。在一般情況下,凡種姜肥胖鮮亮者,因其營養(yǎng)狀況好,新長的芽多肥壯;而種姜瘦弱干癟的,其營養(yǎng)差,新長的芽多數(shù)瘦弱。
種芽著生位置:由于頂端優(yōu)勢,種姜的上部芽及外側芽多數(shù)為肥壯,而基部芽及內側芽往往細弱。
催芽溫度與濕度:22°C –25°C適溫條件下催芽,新生幼芽健壯,若催芽溫度過高,長時間處在28°C以上,新長的幼芽瘦弱細長。催芽期間濕度過低(主要是曬種姜過度,引起種姜失水過多所致),種芽往往瘦弱。
(3)培育壯芽的方法:包括選種、曬姜與困姜。催芽等。
選種:應選擇姜塊肥大,豐滿,皮色光亮,肉質新鮮,不干不縮,不腐爛,未受凍,質地硬,無病蟲害的健康姜塊做種用,嚴格淘汰姜塊瘦弱干癟,肉質變褐及發(fā)軟的種姜。
曬姜與困姜:播種前1 個月左右,從貯藏窖中取出種姜,用清水洗凈泥土,平鋪在室外干凈地上或草席上晾曬1--2 天,夜間收進室內防霜凍。通過曬種,可提高姜塊溫度,打破休眠,促進發(fā)芽,并減少姜塊中水分,防止腐爛。曬種后還可使病姜干縮變褐,癥狀明顯,便于及時淘汰。
曬晾1—2 天后,再把姜塊置于室內堆放3—4 天,姜堆上蓋以草簾,促進種姜內養(yǎng)分分解,叫做“困姜”。經(jīng)過2一3 次的曬姜與困姜便可以進行催芽。
催芽:催芽可促使種姜幼芽盡快萌發(fā),使種植后出苗快而整齊,因而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術措施。催芽的方法較多,可以因地制宜,加以采用。無論何種催法,都須先將種姜進行預溫。即在最后一天曬姜時,于下午趁熱將種姜選好收回,置于室內堆放3一4天,下墊干草,上蓋草簾,保持11—16°C,促進種姜內養(yǎng)分轉化分解,隨即移至催芽場所進行催芽。常用的催芽方法有室內催芽池催芽,室外土炕催芽,熏煙催芽,陽畦(冷床)催芽等。
3、整地作畦
種植生姜地塊,不能連作,應選含有機質較多,灌溉排水兩便的沙壤土、壤土或粘壤土田塊栽培,其中以沙壤土最好,對土壤酸堿度的要求為微酸到中性,堿性土壤不宜栽培。土壤要求深耕20一30 厘米,并反復耕耖,充分曬垡,然后耙細作畦,作畦形式因地區(qū)而異。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夏季多雨,宜作深溝高畦,畦南北向。畦長不超過15米,如田塊較長,則在田中開腰溝。畦寬1. 2 米左右,畦溝寬35—40 厘米,溝深12—15 厘米并要三溝配套,排水暢通。并在畦上按行距55 厘米左右開東向西種植溝,溝深10—13厘米,在種植溝內條施充分腐熟的廄肥或糞肥,每畝2000—2500 千克,餅肥75 千克,草木灰75 千克左右,并與溝土充分拌和,以備種植。華北地區(qū),夏季少雨,一般采用平畔種植,只在大田四周開圍溝,在超過20 米以上的長形田塊開腰溝。田內種植溝的開法和施基肥等項仍與南方大致相同。
4、種植
應選晴暖天氣進行。播前,把已催好芽的大姜塊掰成70一80 克重的小種塊,每個種塊選留1—2 個肥胖的幼芽,其余芽除掉,以便使養(yǎng)分集中供應主芽,保證苗壯苗旺。掰姜的過程實際上又進行了塊選和芽選。如種植時天氣干旱,需提前一天在種植溝中澆水,待水滲下后才可種植。排放種姜時,按株距20 厘米左右逐一排放于種植溝內,姜芽一律朝南,并稍將芽頭下揪,使姜塊略向南傾斜,以便將來采收娘姜,隨即蓋細土4一5 厘米。種植密度,在我國南方地區(qū)一般每畝4000—5000 株,用種量300千克左右。
5、田間管理
(1)分次追肥:姜極耐肥,除施足基肥外,應多次追肥,一般應前輕后重。第1 次幼苗出齊,苗高30 厘米左右時追壯苗肥,每畝用腐熟的糞肥500 千克,加水5一6 倍澆施,或用尿素10千克,配成0. 5%一1 %稀肥液澆施,也可施硫酸銨15一20 千克,有條件時可隨水沖入腐熟人糞1000 千克。第2 次追肥在收取種姜后進行,稱為催子肥,施肥量比第1次增加30%—50%,仍以氮肥為主,每畝施豆餅100—150 千克或腐熟廄肥1000 千克,施時雨水已較多,可在距植株10~12 厘米處開穴,將肥料點施蓋土。如姜田基肥充足,植株生長旺盛,表現(xiàn)無脫肥現(xiàn)象,這次追肥可以不施或少施,以免引起植株徒長。第3 次追肥在初秋天氣轉涼,拆去姜田的蔭棚或遮蔭物后立即進行,促進生姜分枝和膨大,可結合拔除姜草進行適當重施,稱轉折肥,要求肥料持久的完全肥料和速效化肥結合施用,氮、磷、鉀配合施,一般畝施尿素20一25 千克,硫酸鉀20一25 千克,過磷酸鈣10一15 千克或復合肥20 千克,均勻撒施種植行上,并結合進行培土。9 月上中旬根莖旺盛生長期,為促進姜塊迅速膨大,防止早衰,應追1 次補充肥,以速效化肥為主,畝施復合肥30 千克。
(2)中耕培土:生姜生長期間要多次中耕除草和培土。前期每隔10—15天進行1 次淺鋤,多在雨后進行,保持土壤墑情,防止板結。到株高40一50厘米時,開始培土,將行間的土培向種植溝。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夏季多雨,應結合培土將畦溝挖深到30 厘米,并將挖出的土壤均勻放置在行間。待初秋天氣轉涼,拆去蔭棚或遮蔭物時,結合追肥,再進行一次培土,使原來的種植溝培成壟,壟高10—12 厘米,寬20 厘米左右,培土可防止新形成的姜塊外露,促進塊大,皮薄,肉嫩。
(3)灌溉排水:種植后保持土壤較干,以利土溫的回升。但如久旱不雨,影響出苗,也要適量澆水。出苗以后,保持畦面干干濕濕,不宜多澆。雨季來臨,要及時清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使根不受澇而免遭腐爛。拆去蔭棚或遮蔭物以后,正是姜株分枝和姜塊膨大時期,要早晚勤澆涼水,促進分枝和膨大。收藏前一個月左右應根據(jù)天氣情況減少澆水,促使姜塊老熟。
參考文獻:
[1]麻進興.南方山區(qū)生姜種植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0(11).
[2]趙德婉.生姜高產栽培[M].金盾出版社,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