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讓學生在現(xiàn)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一方面創(chuàng)設情境能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的價值。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在知識的主動建構中,體驗教學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從六方面分析了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學生活化、教學問題化、教學活動化、教學趣味化、教學探索化、教學應用化。
關鍵詞: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情境;生活化
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讓學生在現(xiàn)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谶@一理念,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重視情境創(chuàng)設,這已成為課堂教學中一個新的亮點。創(chuàng)設情境不僅可以使枯燥、抽象的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而且能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的價值。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一方面可以避免傳統(tǒng)教學的種種弊端,使學生的學習材料更加鮮活,學習環(huán)境更加開放,學習方式更加靈活,教學評價更加科學;另一方面可以使我們的教學更能體現(xiàn)新課標中所倡導的各種理念,使學生在知識的主動建構中,通過對知識的理解、發(fā)現(xiàn)與生成,體驗教學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那么,如何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呢?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在生活情境中“找”教學——教學生活化
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各類課程,不僅要考慮到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自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本著這些理論,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操作、嘗試,使他們感受到學習是如此貼近生活。
二、在問題情境中“議”教學——教學問題化
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要把探索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提供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產生的全過程,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學知識和技能、教學思想和方法。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一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可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提出合理、新穎、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既可以讓學生體會成功,學會學習,又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
三、在活動情境中“做”教學——教學活動化
新課程目標將“關注知識結果”轉向“關注學生活動”,課程設計將“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有些知識過于抽象而顯得枯燥。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適當?shù)貏?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和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的心靈共鳴,在情境的驅動下樂學、愛學,人人成為學習的主人,人人從情感上、行動上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人人活動,人人發(fā)展。
四、在有趣情境中“玩”教學——教學趣味化
小學生對故事、童話都非常感興趣。因此,可以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童話、小故事,用小動物來做主人公,使學生身處擬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這樣,不但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而且還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教師如何在40分鐘內,使學生能從感悟、體驗中學好、用好知識,增加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應該是每一位教師需要探討的永恒課題。
五、在探索情境中“思”教學——教學探索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探索的欲望,他們常常把自己當作或者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fā)現(xiàn)者。為滿足學生這種欲望,教學時必須創(chuàng)設探索情境,讓學生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喚起探索欲望,思考、討論、探究、發(fā)現(xiàn),學習新知,掌握新知,感受知識就在身邊,是可摸、可及、可感的。
六、在實踐情境中“用”教學——教學應用化
情境教學注重“情感”,又提倡“學以致用”。加強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讓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學時,應全方位體現(xiàn)教學課程的時代特征,盡量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富有情趣的、帶有探索性和應用性的問題,使學生體驗到教學在現(xiàn)實世界中有廣泛的應用。
沒有智慧的課堂教學不會對學生的個體發(fā)展產生沖擊力,真正的課堂教學應該解放學生,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能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xiàn)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之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一代新人。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