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是英國作家高爾斯華綏的代表作。這篇小說故事平淡,語言樸素,通篇無驚人之筆,所以很難激起學生閱讀的欲望。但實際上這篇文章卻是構思布局別具匠心,在平淡和樸素之中蘊藏著強烈的感情。作品從“我”與靴匠的幾次打交道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段,以小見大地影射出何謂品質,細節(jié)和心理描寫惟妙惟肖,人物語言真實感人,故事結尾耐人尋味。因此,在教這篇文章的時候需要有一個正確的定位,以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那么,教學《品質》我們該怎樣定位呢?
《品質》小說的敘述語言,相信學生都能讀懂,這就造成了語文閱讀教學的尷尬和悖論,既然學生自己能看懂,還要老師講什么?或者說老師的講解是否真正有效?
因此,這篇小說的教學定位不是小說陳述了什么內容,展示了什么內容,從某種意義來說,教怎么說比說什么更有難度,更有藝術性,于是,我的教學定位是“卓越的描述藝術”“獲1932年諾貝爾文學獎”。“卓越的描述藝術”這一基點的確立,從教后的反饋來看,是一個相當準確、切中要害的定位,能激發(fā)閱讀者的興趣。
尋找細節(jié),品讀人物,探究主題——分析這篇文章的“道”,為此,我在備課時設計了一條思路,那就是圍繞“怪—變—不變”這一線索展開教學。
一、怪
首先,我在上課開始時提出一個有統(tǒng)治力的問題:“格斯拉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容易回答:“怪!”按照常理,老師進行追問:“怪”在哪里?要求學生從細節(jié)角度解讀“怪”。小說借“一個長著英國人面貌的年輕人”之口寫出了格斯拉的“怪”:“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讓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從不登廣告。”“他從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時刻……他從不讓自己有吃飯的時間。”“店里從來不存一個便士。所有的錢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蔽野堰@些簡練概括為這個鞋匠從業(yè)的“四不”原則。
緊接著我又設置了一個問題:“誰眼中的怪鞋匠?”即別人怎么看他和他怎么看別人,是“看”與“被看”的關系,這是一個很深邃的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很能體現(xiàn)老師對文本解讀的功底,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細讀,他們找到了肖像描寫,找到了神態(tài)描寫,找到了動作描寫,找到了語言描寫,找到了側面描寫,然后一一評點、歸納。
顯而易見,格斯拉是一個不善言談、誠實的人,如果教者從他說話的詞匯來考查這個怪人,可能會使人物更加突出。他的話語基本上都是圍繞靴子,可以看出靴子就是他的生命,是他的靈魂。他是個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完全是為鞋子而生的人。通過對鞋匠語言的解讀,可以引導學生琢磨、品味,讀出“言外之意”,讀出小說富有表現(xiàn)力的“怎樣說”,更讀出格斯拉的敬業(yè)與執(zhí)著,讀出鞋匠的靈魂和品質。比如老鞋匠的第一句是這樣說的:“這是一種手藝。”當時“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腳伸到他跟前時,羞怯地問道:‘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難的事呢?’這明顯是答非所問,一般的回答是“很難,收入低”或者“很容易,能攢錢”。而鞋匠的回答是“手藝”,這兩個字充滿了自豪和驕傲,這已經(jīng)觸及到他的靈魂。
二、變
在認識了格斯拉的“怪”之后,我接著追問他的這種“怪”對于格斯拉兄弟的命運變化有沒有影響,從文中哪些細節(jié)可以看出?師生從肖像的變化、店面的變化、櫥窗里靴子的變化、店面招牌的變化四個方面來解讀:
1.肖像描寫的變化:“他的紅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須毛了!”“我所遇到的原本是他本人。但是多么蒼老,多么消瘦??!”“我離去時,他是個六十歲的人,我回來時,他仿佛已經(jīng)七十五歲了,顯得衰老、瘦弱,不斷地發(fā)抖。”“他變得衰老極了,看了實在叫人難過?!?/p>
2.店面的變化:先是兩間店鋪,后來只剩一間,最后不屬于他了。
3.櫥窗里陳列的靴子的變化:櫥窗里陳列著幾雙靴子——那幾雙常見的舊靴子已經(jīng)失去了孤高的氣派,擠縮在單獨的櫥窗里了——櫥窗里照樣陳列著細長的輕跳舞靴、帶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長筒馬靴。
4.店面招牌的變化:“格斯拉兄弟”的招牌——兩個櫥窗中的一個漆上另一個人的名字了——我發(fā)現(xiàn)他的姓氏不見了。
從細節(jié)我們可以看出格斯拉的命運軌跡:生意越來越清淡,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最后離開了人世。那么作者認為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格斯拉的死?文中有沒有交代?“他們把一切壟斷去了?!薄拔覀儫釔垩プ樱撬麄儞屓チ宋覀兊纳??!贝蠊I(yè)公司的壟斷使小手工業(yè)作坊的經(jīng)營越來越困難?!叭藗兒孟癫灰Y實靴子了?!薄邦櫩涂刹辉傅却??!鄙鐣L氣變壞,人們由追求品質經(jīng)久耐穿變得喜新厭舊。歸納起來就是人心之“變”,行業(yè)的游戲規(guī)則即潛規(guī)則在變,總之,時代在變。那么,小說的主人公格斯拉又是如何面對這個時代之“變”的呢?
三、不變
我運用提取整合的手法,找出文中相關的文字,通過比照閱讀,得出“變”與“不變”的結論。其實,格斯拉的事業(yè)、人生的不幸之“變”,正是由于他品質上的一成“不變”而造成的,那么,是格斯拉頭腦遲鈍,不會變呢,還是不愿變呢?這就點出了文章的主旨,格斯拉明知道怎么做可以興旺發(fā)達,但他就是不愿那樣做。文字給人的打擊力、震撼力就在這里。讓我們心靈為之一震的是,他在經(jīng)歷因堅守品質而帶來的事業(yè)沒落、親人喪亡的苦痛時,表現(xiàn)出了非同尋常的氣度。這就是文字的勝利、文學的魅力。老師要像孫悟空一樣,研究課文既能“鉆進去”,又能“跳出來”,鉆進去就是能拋棄一切依托,靜心地揣摩體會,“重錘敲打”;“跳出來”就是拿來主義,為我所用,有所取舍,即“忍痛割愛”。
怎樣才是一堂有品質的語文課,理性的思辨和情感的碰撞必不可少,切入口的選擇,文本的自我細讀,大膽的取舍,用自己眼光來精致講解,當然還有學生思維的訓練,才是一節(jié)鮮活的有品質的語文課。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