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高中數學課程應提倡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利用信息技術呈現以往教學中難以呈現的課程內容,在保證筆算訓練的前提下,盡可能使用科學型計算器、各種數學教育技術平臺,加強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辫b于此,高中數學教師就應將現代信息技術這一教學工具引入數學教學中,利用它的各種優(yōu)勢,促使課堂教學質量得以提高,實現高中數學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高中數學;主體性;理解難度;問題情境
將現代多媒體技術與數學學科結合起來,能夠使枯燥、抽象的數學表現形式變得更加形象化、具體化,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形成與發(fā)展的認識,展示數學思維的形成過程,進而使高中數學課堂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現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這一論題進行具體的探究與描述。
一、運用信息技術改革教學方式,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以往的高中數學教學模式,基本上是以教師為主體的知識講授型,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這使得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被漠視,學習思維被限制,學習效率也一直處于不理想的狀態(tài)。而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強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和存儲功能,若將它引入數學課堂中,我們就可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依靠自身能力,運用信息技術對數學知識進行自主探索、自主分析、自主討論,從而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人。
比如,在學習“空間幾何體的結構”這節(jié)內容時,課前,我對班里學生進行了分組,要求各個小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搜集與本節(jié)內容相關的信息、資料,如棱柱、棱錐、棱臺、圓柱、圓錐、圓臺、球的空間實物圖形,以及它們的結構特征、定義等,并將所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課堂上,各個小組一起對所調查的資料進行溝通、交流,并依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嘗試描述出各種空間幾何體的定義、結構特征,教師作出最終評價。這樣,我通過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數學新知進行自行探索和研究,一方面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另一方面使學生對本節(jié)內容有了提前熟悉與了解,在正式學習時,有利于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感知,從而為實現高中數學的有效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運用信息技術攻破教學重難點,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
數學作為一門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學科,教材中很多知識點單純依靠我們口頭語言的講解及掛圖分析,很難達到讓學生有效理解的程度,而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的教學特征,將它引進高中數學課堂,就能成功突破數學教學重難點,從而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使高中數學課堂獲得最大收益。
比如,在學習“三角函數的圖象與性質”這節(jié)內容時,對于“函數的周期性”“函數圖象的伸縮變換”這些知識點,由于表述結構較為復雜,給學生準確地理解帶來了不小的困難,這時我們就可將現代信息技術引進教學課堂,運用信息技術的放大、快進、放慢等功能,對涉及這些知識點的相關圖象進行反復觀看,如此便能幫助學生克服這一學習難關,使學生對這些知識點進行深入理解和認識,從而為實現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三、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
高中階段的學生,學習思維活躍,敢于提出不同見解,對于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他們樂于思考、善于思考,所以,在高中數學課堂上,尤其是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我們就可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如此,便能在上課一開始就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使學生對數學新知的學習狀態(tài)由被動轉為主動,從而在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
比如,在學習必修一中有關“函數單調性”的問題時,對于這一概念的導入,我們就可運用信息技術將學生所在城市某一天的溫度變化圖和股票市場的K線圖呈現出來,然后提出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真實問題,如此,便激發(fā)了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探索和研究的欲望,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了熟悉感、親切感,降低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恐懼感和厭煩感,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為實現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如今,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在我國的深入推進和社會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信息技術這一現代化教學工具已被廣泛地應用到各學科的教學中。對于高中數學學科而言,它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教學過程變得形象有趣,使晦澀難懂的數學知識變得簡單生動,從而使學生樂于學數學、善于學數學,進而促進數學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高。所以,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我們就應努力探索和研究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數學教學中的合理措施和途徑,使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的支持下得以最大幅度的發(fā)展和提高。
參考文獻:
張劍.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