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產生的新特點和新問題引發(fā)各方關注,而網絡的迅猛發(fā)展又使得當代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方式發(fā)生了新變化,對大學生的成才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網絡交往與現(xiàn)實社交具有較高的重合度,但同時也具有開放性、弱熟人性和認同化選擇傾向的特征。在拓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時,要高度重視當下大學生社會交往的新特點,牢牢把握網絡環(huán)境給大學生人際交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并對其加以正確的引導。
關鍵詞:網絡;大學生;人際交往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2-0128-03
進入Web2.0時代以后,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就受到廣泛關注。近年來,隨著SNS網站和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產生了深刻的變化。如今,大學生網絡社交大多是現(xiàn)實社交的延伸,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的網絡社交主體虛擬性、心理隱秘性等特點正在逐漸弱化。
一、網絡環(huán)境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動機的影響
大學生群體是社會群體中一個重要而特殊的組成部分,根據《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14》,我國普通高校本科生在校人數已接近1 500萬人。①與其他社會群體相比,大學生的交往動機基于以下因素有很強的特殊性:
第一,生活空間和環(huán)境較為特殊。其一,除本地生源外,多數大學生是第一次長時間離開家鄉(xiāng),離開父母,從一個監(jiān)管相對較嚴的熟悉空間轉移到了一個自由寬松的陌生空間;其二,到了大學校園后,大學生群體處于相對單純的內部校園環(huán)境和相對復雜的外部社會環(huán)境交織的過程中,并且由于周邊同學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校園的文化和價值觀都十分多元。
第二,時間較為充裕,且可供自由支配??傮w而言,大學階段的學習與高中階段有較大區(qū)別,指標性學習壓力較少,課程也可由學生自由選擇,加之越來越多的高校推行學分制,所以學生的時間相對而言較為自由寬裕。
第三,生理和心理都漸趨成熟,對社交有著一定的渴望。大學生群體處于精力充沛、思想活躍、具有法律上完全獨立性的階段;且絕大多數的大學生是獨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親情的呵護,這使學生想在大學校園中尋找一份真摯友情的愿望更為強烈,更渴望在校園里尋找一份友情。
基于以上因素,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便呈現(xiàn)出歸屬動機和自我實現(xiàn)動機較為強烈,求生動機、安全動機和社會對比動機相對薄弱的特點。由于大學生尚未正式進入社會環(huán)境,并不需要通過自己的物質生產實現(xiàn)經濟獨立,其求生動機和安全動機相對較弱;而在大學校園中作為“學生”具有較強的身份認同,社會對比動機的強度也比較弱;但由于大學生大部分都第一次長時間離開家鄉(xiāng),進入到一個陌生的多元環(huán)境,失去原有的人際支撐,因此交往過程中的歸屬動機就表現(xiàn)得十分強烈;此外,大學生們正處于精力充沛、思想活躍的青春期,每個人都有發(fā)揮自己長處的愿望,自尊心較強,自我實現(xiàn)動機強烈。
而隨著網絡社交的發(fā)展,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歸屬動機和自我實現(xiàn)動機較為強烈,求生動機、安全動機和社會對比動機較為薄弱”的特點得到進一步鞏固與強化。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有:
第一,網絡社交中個人傾訴與他人傾聽的成本極低,大大增加了個人信息的數量;
第二,網絡社交中個人信息數量龐大且容易獲取,人們可以極其方便地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網絡社交中,才華出眾、特點鮮明的個體更容易受到他人的關注,因此,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人們也就更傾向于展示出最好的一面以實現(xiàn)自我價值;
第四,網絡社交中每個人的形象都憑借抽象化的信息加以呈現(xiàn),剝離了現(xiàn)實交往中的物質、相貌等差異,使得人與人之間更加平等化,從而削弱了人們的社會對比動機;
第五,網絡社交主要的信息傳遞方式受現(xiàn)實的物質生活影響較少,容易減弱人們的求生動機和安全動機。
二、網絡環(huán)境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特點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及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也隨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往的研究一般認為,網絡交往基于其固有的匿名性和虛擬性的特點,容易使人變得越來越孤寂,甚至會隔斷人們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交往,導致友情冷漠。①然而,根據筆者近期的問卷調查,②其結果并非如此。
在371份有效問卷中,87.2%的學生在人人網上的現(xiàn)實好友數超過網絡好友和陌生人好友;而微信好友中,現(xiàn)實好友數超過網絡好友和陌生人好友的人數占到了98.9%(見圖1)。在針對“通過此平臺幫助維持了良好的人際關系”這一問題的符合度調查中,有19%的人認為完全符合,63%的人認為基本符合(詳見圖2)。這一問題還可以在平臺留言情況中表現(xiàn)出來。在調查中,有84%的人表示在社交平臺中能夠及時給予我留言的人往往也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好友,③同時,更有89%的人表示平臺互動也是現(xiàn)實交往的一部分。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在大學生群體中,網絡社交和現(xiàn)實社交的重合度正在不斷提高,可以說目前已經達到了高度趨同的狀態(tài)。調查中,甚至有52%的同學表示,結識新朋友后就會馬上想到加對方為好友。
筆者認為,造成現(xiàn)實調查結果與傳統(tǒng)研究結果之間差異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Web2.0技術的成熟使得基于現(xiàn)實社交的SNS網站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而SNS網站本身就鼓勵網友通過手機號碼、郵箱查找好友等方式進行現(xiàn)實社交。
第二,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和成熟使得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聯(lián)網查看社交動態(tài),這一方面降低了現(xiàn)實好友轉換為網絡社交好友的門檻;另一方面,社交信息的零時差也增強了網絡社交的趣味性,提高了人們將現(xiàn)實好友轉換為網絡好友的積極性。
第三,國家網信辦大力推進社交網站實名制,這極大地增強了現(xiàn)實社交與網絡社交的契合度。
在網絡社交與現(xiàn)實社交高度重合的背景下,大學生社會交往存在著以下特點:
首先,多數大學生對人際交往出現(xiàn)認同化選擇傾向。雖然網絡上的交流具有廣闊的空間,從理論上來說可以連接整個世界,但是大學生的交友對象并沒有這么寬泛。一般而言,大學生會選擇自己認同度較高的人作為好友,而在網絡上進行頻繁交流的好友更是基于雙方對某一話題有共同語言才會進行。這一方面是由于大學生的追求多帶有理想化的浪漫色彩[1],另一方面也與網絡環(huán)境下表達方式多數局限于文字、表情等言語性表達方式有關。
其次,大學生人際交往出現(xiàn)宣泄性傾向。在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交往很大一部分時間通過發(fā)狀態(tài)、日志或者傳照片的方式進行,而學生們也經常會發(fā)布一些情緒宣泄性質的內容,這一點在期末復習考試期間表現(xiàn)得尤其明顯。在期末考試期間,學生群體中常常會發(fā)布或者轉發(fā)一些“信春哥,不掛科”“求過”的狀態(tài)和文章,甚至將任課老師頭像作為自己社交賬號的頭像。這既與網絡環(huán)境下情感表達門檻低、快速便捷有關;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大學生群體的心理上尚未真正成熟,情緒波動較大。
再次,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具有開放性、真實性的特征[2]。在筆者的問卷調查中,有超過60%以上的人表示會在平時的社交平臺中上傳真實照片并涉及真實地點和人名;而只有53.7%的同學會在發(fā)布信息的過程中設置瀏覽權限(參見圖3)。與以往的虛擬化社交相比,當下大學生通過社交網站進行的網絡社交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真實性,這也給個人信息安全留下一定的隱患。
最后,大學生人際交往具有弱熟人性特征。網絡社交建立在美國學者米爾格蘭姆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論”基礎之上。在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社交主要通過對某一話題或者某一狀態(tài)、日志的相互評論來實現(xiàn)。這種交流的實現(xiàn)具有很強的隨意性,針對性不強;加上會有一部分是基于興趣愛好而交往的好友,雙方的交流僅局限于特定的話題與內容,雙方熟悉程度有限。
三、網絡環(huán)境給大學生人際交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
(一)網絡環(huán)境給大學生人際交往帶來的機遇
1.網絡環(huán)境鞏固和擴大了大學生的交友范圍。網絡使得大學生的交友成本變得更低,同時也更加迅速與快捷。費孝通先生曾經說過:“現(xiàn)代化在人和人的關系上表現(xiàn)最深刻的就是距離縮短了,接觸加多了,范圍擴大了,相互來往頻繁了?!边@正是網絡給大學生人際交往帶來變化的真實寫照。從現(xiàn)實調查情況來看,超過半數的大學生會在認識新朋友之后馬上想到加對方為好友。而大學校園由于人數眾多,很多同學想要在現(xiàn)實空間中經常見面難度較大,網絡社交恰好提供了一個合適的平臺,使得人們不需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可知曉對方的狀態(tài)。
2.網絡環(huán)境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變得便捷高效的同時,也更加注重個體本質。在現(xiàn)實社交中,人們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交往的最初吸引力往往來自于外表、氣質、談吐、見面時的外部環(huán)境,以及個人資源的占有以及社會地位等等。但是,在網絡環(huán)境中,個體的社會身份只體現(xiàn)為一個網名、一張頭像,不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著裝、動作、外部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因此,網絡人際關系實現(xiàn)了一種現(xiàn)實社會不可能實現(xiàn)的“虛擬”平等。
3.網絡環(huán)境促進了大學生的角色扮演和角色重建。在網絡社交中,一方面,由于網絡人際交往的新群體沒有對他們形成限定的角色期望,個體也就能夠自由地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另一方面大學生本身也可以輕松在各種群體中進行角色切換,并自覺不自覺地主動扮演不同的角色。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往往是有限的,人們對自身的認識也是相對固定的,但是網絡社交環(huán)境中人們對某一個人的印象是高度抽象化的,每一次信息的瀏覽都處于一種零基礎的狀態(tài),很少有人會將出現(xiàn)在屏幕上的信息與信息背后那個具化的人的事跡聯(lián)系起來,因此網絡社交為他們提供了扮演各種角色的機會。
(二)網絡環(huán)境給大學生人際交往帶來的挑戰(zhàn)
1.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大部分都集中在針對某一話題或者某一狀態(tài)、日志、照片的互相評論上,這種交流往往時間短、深度淺,且呈現(xiàn)出明顯的碎片化特征,只有在瀏覽社交網站時遇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才會進行參與式社交。這就很容易導致“瀏覽多,參與少”的現(xiàn)象。大學生往往將自己作為一個旁觀者來獲取信息,而不是主動參與到社交關系中去。
2.網絡社交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導致大學生在現(xiàn)實社交中出現(xiàn)不適應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網絡社交使得同學們可以隨時隨地一起分享相關的公共話題,給人一種與身邊同學都很熟悉的錯覺,這大大減少了大學生對現(xiàn)實交往的需求;另一方面網絡交往的便捷性使得學生更愿意使用網絡社交而非現(xiàn)實社交,網絡社交占用了學生很多時間。從筆者調查問卷的反饋數據來看,大部分學生在各個社交平臺的登錄頻率高,使用時間長。
3.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對人際關系及交往對象的認識出現(xiàn)片面化的傾向。網絡交往中由于缺乏身體線索和非言語線索,大學生只能通過有限的文字、圖片來獲取對交往對象的認知。但是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言語線索和非言語線索在人際交往中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從個體獲得信息的角度看,通過言語傳遞的信息只有7%,而93%的信息是通過身體的和非言語的信息傳遞,這直接導致片面化傾向的出現(xiàn)。
4.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觀點清晰、態(tài)度明確,但也很容易出現(xiàn)偏激化現(xiàn)象,甚至會引發(fā)攻擊性行為的產生。由于網絡交往過程中,其信息載體只有文字和圖片,而文字和圖片的表達,一方面能夠傳達的信息有限;另一方面?zhèn)鬟_的信息具有抽象性。再加上這種線上的交流方式給人一種“離自己生活很遠”的錯覺,讓人們容易放松警惕,進而出現(xiàn)偏激性、攻擊性的表達。
5.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中能產生共鳴的謠言往往能夠得到快速傳播。在網絡交往中,信息的傳播速度快、成本低;加之網絡社交中的六度分隔現(xiàn)象的存在,能產生共鳴的謠言一旦出現(xiàn),很少有人會好好查找信息來源和信息的真實性,而會轉發(fā)傳播這一謠言,使得謠言的傳播呈現(xiàn)指數級增長。甚至,有時候由于大學生自我實現(xiàn)動機過度強烈,部分大學生會通過發(fā)布過激言論甚至謠言的方式來博取社交網絡中的關注度。
四、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正確引導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網絡的全面普及與快速發(fā)展給大學生人際交往帶來了諸多積極影響,與此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高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引導大學生進行健康、良性的人際交往:
第一,豐富大學校園文化生活,讓學生更多關注線下活動。高校如果能夠通過學生所在的班級或者各大社團、組織開辦各種形式新穎、趣味性強的活動,通過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線下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可以讓學生從線上活動適度往線下活動轉移。同時,高校還可以通過學術活動支持、社會實踐活動支持、科技競賽活動支持等形式,為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文化體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平臺和條件,逐漸形成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氛圍。
第二,加強人際交往內容引導,讓學生增強線上活動的責任意識。大學生主要生活學習活動都在校園內進行,所以高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內容的引導,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際交往方式,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大部分內容是針對熱點問題、有公共性的話題的評論與轉發(fā),在這個過程中被評論和轉發(fā)的信息可信度參差不齊,有的甚至是謠言。這一現(xiàn)狀為高校對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的引導帶來了挑戰(zhàn)也帶來了機遇。挑戰(zhàn)在于學生愿意相信朋友隨意轉發(fā)的而非官方灌輸的內容;機遇在于網絡人際交往的這部分內容有很強的公開性,高校的介入門檻不高。在這個過程中,高校有必要通過各個部門的官方賬號、輔導員賬號甚至班級骨干同學的賬號在信息傳播過程中通過評論、轉發(fā)、留言的方式積極引導,遇到謠言及時澄清。另一方面,高校還可以抓住大型公共事件中大量學生關注的機會,及時總結,用現(xiàn)實的例子引導大學生主動對網絡信息進行過濾和篩選。
第三,加強網絡安全教育,讓學生主動對網絡交往過程中產生的信息保持一定的距離感。通過問卷調研,我們發(fā)現(xiàn)超過60%的同學表示會在平時的社交平臺中上傳真實照片并涉及真實地點和人名;在這些同學中僅有53.7%的同學會在發(fā)布信息的過程中設置瀏覽權限。而現(xiàn)實情況中,這很容易導致個人隱私的泄露,甚至造成嚴重的后果。①高校應當加強對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讓學生意識到高度公開性的網絡信息發(fā)布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主動對網絡交往保有一定的謹慎心理。
第四,重點關注在網絡人際交往中表現(xiàn)得特別積極和特別消極的同學。有研究顯示,在網絡人際交往中表現(xiàn)特別積極的同學有可能在現(xiàn)實交往中表現(xiàn)出不適應、焦躁的情況;此外還有一部分對現(xiàn)實交往消極的同學在網絡人際交往中也同樣消極?,F(xiàn)實社交與網絡社交的積極度之間,有可能表現(xiàn)出極端的負相關性,也有可能表現(xiàn)出清晰的正相關性。因此,高校應當利用網絡人際交往公開性的特征,通過網絡平臺重點關注特定的同學,盡早發(fā)現(xiàn),盡早針對不同的同學做出個性化的輔導。
參考文獻:
[1]吳遠.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心理咨詢[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2.
[2]柳建營,劉曉明.青年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