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此馬克思主義思想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但是儒學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在中國有著巨大的影響。儒學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思想并不是相互對立、互相排斥的思想,在民本思想方面兩者有著相通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要以儒學思想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因此認清兩者的共容點,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改造,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儒學;馬克思主義;民本思想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2-0062-02
儒學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馬克思主義列寧思想是我國的指導思想,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闡述了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一方面是儒學與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中國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是儒學民本思想與馬克思民本思想的相通性。
一、儒學與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中國的發(fā)展
儒學與馬克思主義作為中西方文化的代表,其在本質上有著巨大的差異,但是馬克思主義思想能夠被中國所接受,并且進行本土化改造,說明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適合中國的現實需要,并且與傳統(tǒng)文化有著巨大的融合性。但是從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思想遭到了嚴重的批判,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理論武器,認為孔子是封建主義舊思想的代表,它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它不再適應現在中國的現代化的發(fā)展,它麻痹了人民的思想,使中國人變得安于守舊,因此對舊文化展開猛烈而持久的批判和攻擊,以圖建立社會主義新文化。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暴力革命,摧毀舊的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消滅資本家和封建地主階級,建立新型的社會主義,并為共產主義而奮斗,使人們擺脫壓迫,進入更高級的社會。在20世紀絕大部分的時間里,馬克思主義和儒學之間的沖突,就是一種新的意識形態(tài)代替舊的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是兩種意識形態(tài)的相互交鋒,是十分激烈的對抗關系。
20世紀,馬克思主義與儒學處于對立的狀態(tài),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政治的原因,是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產物,馬克思主義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立場,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排斥一切其他思想,重新確定正確的思想在人們頭腦中的地位,讓人們重新樹立正確的思想,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形式的變化迫使馬克思主義者們做出決定,這些在當時是迫切需要的。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科學的進步,中國逐漸走向現代化,儒學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變得溫和,不再是相互勢不兩立的思想。儒學和馬克思主義具有穿越時空的力量,是永遠“不在場”的在場,目前學術界對兩者的關系存在對立說,并存說和融合說,且融合說處于主流地位。融合說意味著兩者之間具有匹配性和相似性,如果沒有相似性,馬克思主義不能被中國知識分子所接受,同時由于兩者的基因不同還會導致激烈的沖突和對抗,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馬克思主義適應中國,也就是說儒學與馬克思主義具有相通的地方,這是筆者所認同的。挖掘兩者的相通之處,從而對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改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適應現代中國的發(fā)展,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為中國服務,為中國的現代化發(fā)展而努力。
二、儒學民本思想與馬克思民本思想的相通性
儒學內具關懷關愛的精神,對人類生命、生活的深切關愛是儒學思想的基本特質之一,所謂“仁者,愛人?!比鍖W是一個以人為本的倫理文化,它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價值。儒學專注于人的道德良知的發(fā)掘。從孔子“恭、寬、信、敏、惠”,到孟子的“四端之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無不是專注于人的道德修養(yǎng),專注于人自身的管理,通過人的管理實現對事對物的管理,所以儒學關注人,強調以人為本,維護人們的權利,解決人們最基本的生活問題。
儒家關心人的生活,并努力于人的生活質量的提升。倡導民本主義理念,從人民的切身利益出發(fā)。國家的治理應以民意,即人民的物質與情感的需要為依歸。《尚書·大禹謨》曰“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孔子認為廣泛地為人民的利益著想并努力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正是圣人所追求的理想。因此孔子不斷教育自己的學生要重視人們的利益,統(tǒng)治者要看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他們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儒學重在富民教民,通過制定一系列正確地措施來使人民生活更幸福,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措施。儒學主張節(jié)用薄賦,認為統(tǒng)治者要奉行節(jié)約的品質,從而減少人民的負擔??鬃犹岢鼋y(tǒng)治者要“節(jié)用而愛人”。荀子也認為節(jié)用是人民富裕、國家富足的重要條件。國家穩(wěn)定富足的根本在于統(tǒng)治者的節(jié)制用度,使人民富裕起來,從而國家也會財用充足,如果統(tǒng)治者奢侈浪費,沒有好的政策,則百姓貧窮,無法進行生產投入,導致產出減少,那么國家就會進入貧困,人民生活窘困,國家沒有穩(wěn)定的基礎。
儒學主張使民以時。儒家認為要保證老百姓的生產時間。所以尊重民意,滿足人民的生產時間,為人民制定合情合理的政經措施,興利除弊,是國家施政所遵循的基本理念。只有讓老百姓有充足的時間,才能夠不斷促進農業(yè)的發(fā)展,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只有得到農民的擁護,社會發(fā)展才能不斷繼續(xù)。
儒學關懷人的生命,并努力于人的生命保護??鬃诱J為,儒者修己的目的是使他人安樂、使百姓安樂。孟子反對君主用刑法來治理國家,不關心老百姓的物質生活,不從人民的切身利益出發(fā);同時孟子反對輕視老百姓的行為,認為老百姓的地位高于國家,高于君主。因此,他們認為社會安定,人民幸福的前提是國家領導人必須重視人民的生命,關懷人民的生活生命安全,而且必須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至少滿足人們的溫飽問題。儒家認為人的生與死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每個人不要太在意生死輪回,活好當下,為社會做貢獻。
馬克思主義從現實的人出發(fā),批判了德國哲學遠離現實生活而又醉心于抽象的設定,以關注現實人的生存境遇和發(fā)展命運,揭露了人的異化和實現人的解放,探尋人的解放和發(fā)展的實現方式為主題,主張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以實踐為出發(fā)點,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馬克思主義高度關注人類的生存境遇,并對資本主義社會時期人的異化現象做出了批判,主張消除人的異化,實現人類的解放。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導致工人異化的原因。因而我們要消除私有制,實現公平,為社會發(fā)展提供條件。
民生即是人民的生活,馬克思主義立足于人類社會歷史的宏觀領域,從社會實踐尤其是物質生活資料生產勞動出發(fā)來審視民生的層次性,認為民生有三個層次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fā)展需要。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需要,是人類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邁進的最基礎階段。在人的衣、食、住、行等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之后,人類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追求一種過舒適美好生活的需要即享受需要。發(fā)展的需要是人們?yōu)榱俗陨淼耐晟?、文明程度的提高、增強自己的自由個性而產生的需要。這一需要意味著勞動者在選擇職業(yè)時,不是單純從物質利益出發(fā),更關注自己的自由而全面地發(fā)展,使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因此馬克思主義認為要改善人類的生存狀況必須大力發(fā)展生產力,生產力的發(fā)展是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和本性的發(fā)揮,是人的自我生成與發(fā)展的展現,也是決定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和衡量人類社會進步最重要的標志。同時生產力發(fā)展了也必須變革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發(fā)展是解決人的現實生存和發(fā)展問題的現實條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實質上是以資本為中心的雇傭關系,在這種生產關系下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變得越來越尖銳,從而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的桎梏,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被更高級的生產關系所取代就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因此在生活中必須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同時不斷變革不合理的生產關系,從而使得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狀況,從而達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儒學和馬克思主義在民本思想方面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它們都重視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都從人出發(fā),從人的利益出發(fā),為人的發(fā)展而努力,制定措施從而使人獲得更全面地發(fā)展,不斷使人們向更高的階段邁進,重視人的價值,看到人類在推動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同時為人類進一步發(fā)展而努力。
中國正在走向現代化,生產力獲得巨大發(fā)展,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在中西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要獲得發(fā)展不能完全摒棄本國所固有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或傳統(tǒng)文化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文化、孔子傳統(tǒng)或者殷海光所謂的“孔制”。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中國逐漸走向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就是中國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完全拋棄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與現代化之間有密切聯系,它們并不是各自獨立的實體?,F代化必須建立在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不能割裂傳統(tǒng),也不能拋棄傳統(tǒng)。儒學思想的精華是我們不能拋棄的,它仍然對我國現代化的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
在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互動過程中,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同時要批判地繼承儒學思想,對儒學進行改造,吸收儒學思想中的精華,使之為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從而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王錕.孔子與二十世紀中國思想[M].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2006:8.
[2]劉偉.儒學傳統(tǒng)與中國文化綜合創(chuàng)新[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3]程潮.儒家民生思想的理論基礎[J].寧夏社會科學,2011(3).
[4]王俊駿.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政治理論,2013(3).
[5]李祥永.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相異與共容[J].臨沂大學學報,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