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對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倆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chuàng)立打破了唯心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是歷史觀的偉大變革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關鍵詞]歷史觀;社會;因素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基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歷史觀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這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并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歷史觀的形成背景也是千差萬別。我們應該多角度分析。
1、歷史觀的形成與個人因素有密切關系
歷史觀與我們的學習內(nèi)容、學歷、看待事情的習慣、甚至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關。司馬遷是偉大的歷史學家,他的歷史觀受先秦時期的儒家、道家思想融合而形成,這種思想與其身遭宮刑之辱的特殊經(jīng)歷相結合從而形成司馬遷獨特的歷史觀:超越生死名利,充分變現(xiàn)自我,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終將寫成《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代楊雄在《法言》一書中寫到“太史遷,曰實錄”。班固是漢代系統(tǒng)評價司馬遷的第一人,《漢書》中有《司馬遷傳》。班固在贊語種說“自劉向、楊雄博覽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狀況序事理,辯而不華,質(zhì)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彼抉R遷的“實錄”精神已成為中國史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些成就的取得與司馬遷的品性有著直接的關系也造就了司馬遷獨特的歷史觀。
2、歷史觀的形成與我們接觸的歷史有關
歷史觀是人們對于歷史的看法和觀點,我們接觸的歷史不同肯定歷史觀也是不同的。我們都知道因為日本右翼的影響,我們和日本的教材對于抗日戰(zhàn)爭是有很大區(qū)別的,這就確定了中國人和日本人的歷史觀特別是對近現(xiàn)代史的看法的不同。中日之間的互相認識是中日關系史研究的重要課題。相互認識如何,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確立何種關系的前提?;ハ嗾J識當然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它的形成會受到互相交流的程度、各自歷史的狀況、國際形勢的變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中國的因素對于日本所經(jīng)歷的成功與挫折及其在國際舞臺上地位的變化可以說是一種關鍵性的存在,然而由于近現(xiàn)代日本和中國走的是倆種不同的道路決定了現(xiàn)在日本人的歷史觀與我們的偏差。這就要求我們要樹立客觀的歷史觀,尊重實際,尊重事實尊重歷史。
3、歷史觀的形成與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聯(lián)
人類在20世紀上半葉經(jīng)歷了倆次世界大戰(zhàn)后,人類文明,社會經(jīng)濟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人類社會也得到了文明的覺醒,女權、民權運動使人們開始形成新的歷史觀去看待問題。戰(zhàn)后的歐洲已喪失世界中心地位,美國取而代之,亞非拉殖民地開始相繼獨立,蘇聯(lián)的崛起,共產(chǎn)主義中國的建立,世界格局的多樣化,發(fā)展成為世界的主旋律,人類社會開始高度發(fā)展,人們開始反思歷史,正視現(xiàn)實。尤其是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起,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唯物主義歷史觀,以全新的歷史觀看待問題,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的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chuàng)立打破了唯心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是歷史觀的偉大變革。這些都使人們的歷史觀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4、歷史觀的形成與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有重要聯(lián)系
現(xiàn)在史學產(chǎn)生于文藝復興時期,它所強調(diào)的理性就是為了反對宗教對人們思想的控制,而其所倡導得物質(zhì)豐富就是在工業(yè)革命中人們對財富的追求。歷史觀的形成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從而歷史觀不斷完善。許多人強調(diào)歷史研究者要有現(xiàn)代意識,要用現(xiàn)代的觀念和方法去照亮歷史,使之在現(xiàn)代學術背景下重放異彩。這固然是非常有意義的。但是并不是每個歷史研究者都能有這樣的天賦去照亮歷史,這需要一種“靈光”,而這種“靈光”是需要閱讀無數(shù)的史料才練成的,我相信每一份史料都在呢喃細語,都有自己的思想,真實的再現(xiàn)歷史的全貌,全憑史學家的素養(yǎng)、能力和境界。所以歷史觀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5、歷史觀的形成還受對前人理論的繼承
因為不同的學者跟隨不同的老師,老師們的觀點勢必對其學生有著深遠的影響??鬃拥茏尤耍渲匈t者七十二,孔子創(chuàng)立了儒學,其弟子多受其影響,繼承和發(fā)揚儒學。這種傳承可以是對前理論的繼承發(fā)展,也可以是通過對前理論研究甚至批判從而對其錯誤觀點或者未涉及的領域的改正和補充。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了自己對儒術的理解,有些思想也比較偏激,這就是觀點的傳承,是對前人理論的繼承。這種繼承或多或少會帶有前人的很多觀點,這些是潛移默化的,所以前人的理論是研究的根本,要廣泛閱讀文獻,才能得出自己獨有的歷史觀和價值觀。但這種繼承不能盲目繼承,要去其糟粕留其精華才能形成積極向上的歷史觀。
歷史觀主要是研究社會和人這倆個要素,作為對社會一般問題的總的看法,歷史觀對社會知識各學科具有指導職能。在歷史上,當歷史觀和道德觀、國家觀等等混為一體時,它就是體現(xiàn)在各門具體社會知識中的一般理論基礎。隨著科學的分化,歷史觀從具體社會科學中獨立出來,不再去代替具體社會科學直接回答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問題,而專門發(fā)揮作為世界觀(歷史觀)和方法論的作用。所以歷史觀對其它學科的學習具有重要影響,對一個人的思想也有著重要意義,對社會的發(fā)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2]從社會歷史觀看科學社會主義與非科學社會主義的區(qū)別.[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2
[3]沈起煒.中國歷代100名人傳[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4]雷戈,《論史學觀》社會科學家[J].1997
[5]后現(xiàn)代主義的興起及理論特征[J].1994
[6]翦伯贊.中國史綱要[M].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彭陽,男,漢,山東省濟南市章丘,研究生,聊城大學,252000,中國近現(xiàn)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