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暗的房間,孤單的場影,我小心翼翼地把《布拉格之戀》塞入碟機,用第一次親密接觸的陌生與好奇來揣測電影,因為我并沒有看過米蘭昆德拉這本經(jīng)典的小說。三個小時的長度,飄浮又感人至深的愛情氣息伴著優(yōu)美的音樂繞人不止,由頭至尾感官都被籠罩在優(yōu)雅動聽的音樂里面,捷克作曲家利奧什·雅那切克的《童話:第三樂章》里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時而激情四射,時而憂郁泣泣,在音樂和低調(diào)的光影中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情感、肉欲給每個進入思考程序的觀眾帶來了永恒的偏頭痛。
像孫燕姿的那首《遇見》里唱的一樣:“我遇見你是最美麗的意外,終有一天,我的謎底會揭開” 一切愛情皆從遇見才開始,醫(yī)生托馬斯長相英俊,并且是個獵艷高手。特蕾莎是個單純的少女,旅館里霧氣重重的浴室里,托馬斯在一大堆老頭肥碩的身子里看到了如出水芙蓉的特蕾沙,美曼的身材立刻吸引了這個花心的道貌岸然之士,兩人的相遇結(jié)果在差距巨大的社會經(jīng)驗面前變得淺顯易見。托馬斯追到特蕾沙打工的酒吧,并與之相約下班后再一起聊天相會。特蕾莎被這個英俊的男人誘惑了,愛情的種子已適應春天般的種下。凡人一旦遭遇愛情,就會變得瘋狂,失去理智,行為思考能力急劇下降,執(zhí)著的特蕾莎不顧一切的來到布拉格會托馬斯,并與他閃電式地結(jié)婚了。無論如何,至少在特蕾莎心中,她已經(jīng)找到了她認為是真愛的愛情,手上戴著和自己一樣戒指的男人就是她一輩子的依靠。但是托馬斯的骨子里從來就不是甘心固守愛情的男人,在他的心里,除去愛情,還有很大的空間飄蕩,那是欲望。在他那藍色幾乎透明的眼睛里,狡黠,放蕩,憂郁,他依然四處搜尋獵物,與老情人薩賓娜繼續(xù)纏綿不休,對特蕾莎的愛視而不見。終于有一天,特蕾莎爆發(fā)了,她瘋狂帶著哀求的說“你下次去找女人時帶我去好不好?我?guī)退齻儗捯陆鈳?,我?guī)退齻兿丛?,讓她們的身體成為我們兩個人的玩物!”雖然特蕾莎很清楚地知道托馬斯與那些女人只是肉體上的關系,她不想自己也淪為像其他女人一樣的肉體,她想得到的是特殊的愛,不是像其他女人那樣的只是玩偶。而是對自己一個人的專有!獨一無二的愛才是真正的愛。這才是特蕾莎想要的愛。
就在托馬斯和特麗莎的愛情即將要走向毀滅的時候,布拉格市發(fā)生了政變,蘇聯(lián)入侵,整個城市頓時陷入了一片恐慌和血腥之中??删褪沁@動蕩的環(huán)境之下,特蕾莎卻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意義,她變成了一個戰(zhàn)地記者,開始穿梭在炮火中用相機真實紀錄著殘酷惡夢般的布拉格,而從始至終,追隨在她身邊保護著的是她的丈夫托馬斯,兩人在暴動的人群中擠來擠去,托馬斯的眼睛始終都跟隨著特蕾莎移動,當她稍微一下消失的時候,我們就能在他的眼睛里找到一種叫做焦慮的信息。無疑,這場政變給這個危機四伏的愛情帶來了不可思議的轉(zhuǎn)機,兩個人的關系似乎有所好轉(zhuǎn)了。
戰(zhàn)爭日益劇烈,已經(jīng)不能再留在布拉格了,托馬斯和特蕾莎只好逃往瑞士日內(nèi)瓦,在跨過邊境的時候,兩人坐在汽車里面往后意味深長地望了一眼,在他們身后,廢墟硝煙中的布拉格,迷霧一般的死氣中似乎可以看到當初兩個人愛情盛開的花朵。在瑞士,兩個人日子并不好過,特蕾莎的工作并無保障。托馬斯又在日內(nèi)瓦找到了以前的舊情人薩賓娜,并與其發(fā)生了性關系。當托馬斯再一次回到住處時,他很意外地發(fā)現(xiàn)妻子留下一封信后又重新回到了布拉格,與其說離去,不如說逃避。面對托馬斯的舊情復燃,特蕾莎選擇的是視而不見和轉(zhuǎn)身離開。巨大的空虛感,讓托馬斯陷入了孤苦的漩窩里面,經(jīng)過一番思考,他再次的回到布拉格找到特蕾莎,雖然他重新找回了特蕾莎,但卻因為自己以前的反動言論而丟掉了工作,他不得不做起了洗涮工人,特蕾莎也回到了酒吧上班,二人的生活就在紛飛的戰(zhàn)火之下平靜的進行著,然而托馬斯平靜的心境又一次因為肉體的需要而再次勃動,面對著妻子哭泣的責問,他無言以對。特蕾莎在不斷猜疑的游戲中痛苦麻木,徹底失去了讓托馬斯的愛回歸的信心,第二天,特蕾莎做出了一個瘋狂的舉動,這個善良的女人找上了一個曾在酒吧幫助過她的工程師,并與之發(fā)生了肉體關系,可憐的是她并沒有享受到快樂,而是陷入了一種恐懼與不安當中,做愛時的雙手緊握,眼角的淚水默默流下。站在霧水蒙蒙的河邊,眼前的一片茫然,讓特蕾莎感覺到無比的疲勞,她央求托馬斯一起離開布拉格,在她眼前的一切都讓她感到不安,她需要真正平靜下來。兩個人找到了托馬斯以前的一個病人,在一個安祥農(nóng)場安定下來,燦爛陽光下,廣闊的田原上,藍天白云下,小狗與小豬滾做一團, 特蕾莎一手污泥在果園里勞動,遠處的托馬斯開著一輛耕田式的拖拉機轟轟作響,安靜的土地,神秘的黃昏,樸素的生活。一副美麗的世外桃源景觀,醉人的幸福在陽光下折射出重重疊影。
由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總會存在著兩個問題,不是電影一攬細節(jié)而括忽略主題,就是突出中心而喪失細致的布局,《布拉格之戀》是屬于后面這一類型的,本片的導演菲利普考夫曼很擅長從小說中提煉出最值得宣傳的主題出來,在他以前的作品《情迷六月花》里展現(xiàn)出的是愛與欲,《鵝毛筆》則是靈與肉,都是原著小說中的最為重要的一處。而考夫曼的這部《布拉格之戀》最主要想表達的是生命中的輕與重,與小說中深厚與凝重的闡述方式不同,考夫曼簡單到單純地用托馬斯與特蕾莎之間長久而如戰(zhàn)爭的愛情,告訴我們這個哲學化問題的答案,特蕾莎對于托馬斯的感覺,起初她只是單純的愛和依賴。但在戰(zhàn)火的沖突以及瑞士的變故后,她驚醒了,不再是那個獨自瘋狂尋找愛的依賴的傻丫頭了,而是一個有思考能力的女人,當發(fā)現(xiàn)丈夫又與情人在日內(nèi)瓦相會后,她帶著小狗毅然地離開了托馬斯,留給托馬斯的信里是這樣寫的:“我知道我應該盡力來幫助你,但是我現(xiàn)在做不到了,不但沒有成為你的支持,我還成了你的負擔,生活對我來說正是如此的沉重,而對你來說卻是那么的輕松,我的生命無法承受這種輕,這種自由!”這段特蕾莎獨白式的話語,也很清楚地點明了電影的主題:什么才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輕。在特蕾莎看來,她生命的輕就是托馬斯對性的放縱,在回布拉格之后,特蕾莎發(fā)現(xiàn)了托馬斯的又一次出軌,她是這樣說的:我知道你是只是肉體放縱,你可以把愛和性分開,但我怎么也不相信沒有愛竟然可以上床,對你而言是種輕的事情,我也想嘗試?!睂μ乩偕?,肉體的糾纏就是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種輕是在托馬斯靈魂處的輕,這輕,砸在了特蕾莎人生的最脆弱處,會是生命無法承受的。特蕾莎與工程師的茍且之歡讓她深深體會到了這一點,恐慌又后悔的她孤立地站在霧蒙蒙的小河邊,整個布拉格在她眼里都成了一片朦朧,她的眼角還殘留著淚水,美麗的臉容上呈現(xiàn)出無盡的悔恨與委屈之情,一顆心恍如被人狠狠鞭來抽去一般的痛苦。昆德拉的小說中有這么一句:“托馬斯突然想起柏拉圖《會飲錄》中的著名的假說:原來的人都是兩性人,從上帝把人一劈為二,所有的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游著尋找那另一半。愛情,就是我們渴求著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什么輕,什么重,誰在抗拒,誰又在承受,為什么她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在他眼里卻是無足輕重?電影其實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窗口,細心思考,答案自然浮出水面。
菲利普考夫曼拍下的《布拉格之戀》也許只是米蘭·昆德拉小說里的一小部分,但就是這一小部分,化成影像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時,留給我們思考的問題,就像電影中層出不窮的鏡子一樣觸手可及但又冰涼襲人。電影的最后,托馬斯與特麗莎和他們的朋友來到小店喝酒跳舞,他們并不知道他們的生命將在第二天的早上就要結(jié)束,他們在最后狂歡著,喝著酒,跳著舞,電影中最迷人的一個鏡頭出現(xiàn)了,特麗莎似乎有點帶醉的舞步走向托馬斯的時候,她那充滿愛意的眼神,幸福的愛意透露在臉上,托馬斯擁抱著她走向旅館的房間,6號,正好對應電影開頭兩人在小鎮(zhèn)的機緣。最后一個看起來異常寧靜的鏡頭,卻是最震撼人心的。模糊中小路在車輪下無限地延伸,沒有盡頭。鏡頭越來越緩慢的推進,特麗莎甜蜜的看著托馬斯,托馬斯微笑的看了一下特麗莎,她在他耳邊輕語地問托馬斯,你在想什么?托馬斯繼續(xù)他迷人的微笑,只是淡淡地望向遠方,一言不發(fā),幸福的愛情已然銘刻在兩人的心中,永不磨滅,就算生命的音符嘎然而止,就算這幸福如此來之不易,也如此的輕易逝去,但卻會常存永恒……
影片信息
片名:布拉格之戀
導演:菲利普·考夫曼
編?。鹤?克勞德·卡瑞爾/菲利普·考夫曼/米蘭·昆德拉
主演:丹尼爾·戴-劉易斯/朱麗葉·比諾什/莉娜·奧琳/德雷克·德·林特/厄蘭·約瑟夫森
類型:劇情/愛情
制片國家/地區(qū):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1988-02-05
片長:171 分鐘
又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 沉重浮生 / 布拉格之春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責編/程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