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高速發(fā)展的中國少不了發(fā)生各種重大安全事故,但就慘烈程度和給國人帶來的沖擊而言,鮮有能同新近發(fā)生的天津港大爆炸相匹敵的。
這次事件發(fā)生不久后,即被輿論認定為一場徹頭徹尾的“人禍”,從災前的城市規(guī)劃、環(huán)境測評到災難發(fā)生時的救災處置、媒體應對,以及災后事故責任調查和環(huán)境監(jiān)測,天津方面幾乎在所有環(huán)節(jié)都掉了鏈子。
“政商勾結”摧毀政治企業(yè)倫理
同很多中國特色的安全事故一樣,津門大爆炸背后隱藏的是一出“政商勾結”的丑劇,涉事公司錯綜復雜的股東關系,實際控制人的神秘背景,至今仍舊沒有令公眾信服的調查結果。
盡管中央最高層面明確表示,事故不管涉及到誰都會一查到底,但天津方面涉事的交通委行政審批處處長的跳樓,令整個事件顯得更加撲朔迷離。
涉事的瑞海公司是一家存儲和運輸?;返奈锪鞴荆舜伪ㄒ舱怯晒緜}庫儲存的巨量危險物質所引起。綜合多家媒體報道,瑞海公司在通過安評、環(huán)評檢測這件事情上可謂疑點重重,而且在企業(yè)管理上更是漏洞百出,公司員工透露,那些每天在一線搬運和裝卸?;返墓ぷ魅藛T在上崗前竟然沒有任何關于防化措施的培訓,對自己每天接觸物質的危險性一無所知。
在中國,像?;愤@類高危物質的經營,沒有政府關系的普通人是進不去的,瑞海公司浮出水面的兩位實際控制人這方面的人脈就很廣,其中公司副董事長董社軒的父親正是主管碼頭物流的前天津港公安局局長董培軍。
有了這些官方關系,瑞海的各項審批走起來自然會順利很多,一份來自天津中濱海盛衛(wèi)生安全評價監(jiān)測有限公司的安評報告附件顯示,當初給瑞海公司綠燈放行的有天津市發(fā)改委、天津濱海新區(qū)規(guī)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天津港公安消防支隊、天津市交通運輸和港口管理局、天津港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jiān)督站等多個政府部門。
瑞海公司只不過是眾多政商勾結謀取暴利企業(yè)的一個縮影,這類企業(yè)的影子股東通過代持,風險歸于他人,利益歸于自己,通過人脈貫穿起完整的鏈條,租金可以快速變現,法律與制度被扭曲。于是,我們會發(fā)現,在這種經濟運作模式下,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巨額收益往往為少數人所獲取,而其帶來的巨大風險則轉由全社會承擔。
中國的行政審批程序素來復雜繁冗,到了瑞海公司這兒反倒不是個事兒了,因為他們有能力打通各種關系,普通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未必能拿得到的政府公章,他們拿起來是輕而易舉。瑞海的特殊之處在于其經營的是危化品,中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儲存運輸這類物品的管理是很嚴格的,但在巨大的利益共同體面前,這些規(guī)定都成了一紙空文。
透過一個瑞海,我們會發(fā)現,中國所謂的政商精英為了一己私利,可以完全置政治企業(yè)倫理于不顧,視法規(guī)制度如無物??梢韵胍姡旖蚋郾ㄊ录€只是地方官員和商人勾結引起的個案,全國類似級別的官員,危險性類似的企業(yè)恐怕都不會少,他們的管理漏洞又會有多少,想想這些問題,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災后應對:政府治理失敗的典型案例
爆炸發(fā)生后,天津方面的應對更是讓外界看到了一個治理能力全面缺失的政府標本。
在由人禍造成的大災面前,無論是政府干部還是普通工作人員,從他們身上看不出一丁點現代官員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思維的陳舊,行事方式的蠻橫,互相推諉、沒有擔當,給這個群體再怎么低的評價也不為過。
首先說說媒體應對,事故發(fā)生后,天津這座城市依舊延續(xù)了自己“沒有新聞”的慣性。
事故發(fā)生后的第二天,天津當地報紙幾乎對這場大災沒有體現,而電視臺仍舊如往常般地在大放韓劇,也難怪有人撰文諷刺“全世界都在看天津,天津卻在看韓劇”。
而針對來自國內其他地方乃至國外的媒體,天津方面的做法更是令人感到寒心。雖然CNN記者聲明說直播是被喪親家屬打斷,但網友發(fā)現打斷的人當中有人掛著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證,而那篇在社交網絡流傳甚廣的《走多遠?作多久?》的記者手稿更是證實了天津當地對媒體和記者的粗暴。
媒體應對的失分還來自于天津方面的信息披露,發(fā)布會上發(fā)言人居然連救災現場總指揮是誰這樣的問題都回答不上來,又怎么能令公眾相信他們在全力救災呢。
一個救災事故的指揮部和總指揮竟然如此神秘,只能說明天津的事情可能比外界了解到的還要復雜,涉事的天津港集團負責人居然在最后才出現在新聞發(fā)布會上,有人據此撰文稱這是天津港方面和天津市政府在互相推諉。
《神秘的指揮部》一文作者指出,天津港直接歸屬交通部管轄,直接獨立于天津市,事故發(fā)生在天津港,卻要天津市政府出面擦屁股,他們難免會怨氣升騰。復雜的權力機構安排,自然演變出互相推諉的官場邏輯,這也成為此次天津方面應對失分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津門的難言之隱還有很多,這一次徹頭徹尾的“人禍”再也沒法“禍事變喜事”,官媒企圖煽情引導民眾為消防員救災的正能量所感動也很快便宣告失敗。
整個事件滿滿都是負能量,且不說事故現場3000噸危害巨大的危險品,就連號召捐款的北京政府換來的也是一個個“捐你妹”,足可見中國官方的公信力喪失到何種程度了。
有人據此宣告天津爆炸意味著一個“悶聲發(fā)大財”的時代或就此終結,“為每個人的生命、健康、財富和后代的幸福成長,爭取和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對國家權力進行約束,保有警惕和批評,大概會是保證災難少些降臨,文明最終得以構建的根本途徑。也是這場爆炸該給人們強化的意識。”
爆炸后需要什么樣的反思和追責?
天津爆炸事故發(fā)生不久后,英國《金融時報》發(fā)表署名文章說“中國模式或已經終結”。且不論這篇文章有道理與否,但這些年中國經濟的高度發(fā)展確實是建立在一種“低人權優(yōu)勢”的基礎之上,GDP快速增長的同時,中國人也付出了諸如環(huán)境被破壞、安全事故頻發(fā)乃至社會信任體系崩塌等巨額代價。
此次爆炸,更是將原有發(fā)展模式的弊端赤裸裸地展現于人們面前。
任何社會都無法避免事故的發(fā)生,事故后社會的反應往往也大不相同。但能否和怎樣汲取教訓,不讓社會付出額外的代價,就絕不是技術管理層面所能決定,它往往要取決于國家的制度和哲學。因此,借著此次大爆炸對現行體制進行系統(tǒng)反思,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改革,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今后悲劇的再次發(fā)生。
關于爆炸事故的反思,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的一段話,在微博上被廣泛轉發(fā),他說:“天災人禍,哪個國家也不能完全避免,但天津爆炸確實與維穩(wěn)體制有直接關系。這個維穩(wěn)體制涉及對信息的控制、對利益訴求的打壓、對隱患的掩蓋。應該注意到的是,對其中的隱患不是沒有人質疑,不是沒有人發(fā)聲,要命的是,所有這一切,都被維穩(wěn)體制消弭于無形。重建機制才能消除隱患?!?/p>
除了反思,追責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為不解決權責的來源和界定,不解決權力的監(jiān)督,中國就永遠會在類似的災難中輪回。
那種找?guī)讉€官員平息民怨先撤職、后復出的把戲,說到底是由體制所決定的一種官僚權力集團的自我包庇互利。希望有關方面這一次不要再不了了之了,而是能夠真正落實“不管涉及到誰,都將一查到底”的諾言,不這樣做,“中國模式”就真的很快會終結了。